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冷战结束以后,新崛起的神权政治意识形态与旧的地缘政治思想结合,在美国国内形成"新冷战意识形态"。美国对华宗教渗透出现与"新冷战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新模式,这种模式的根本诉求正是以《国际宗教自由法》为标志的"新宗教治外法权"。一、美国对华宗教渗透新模式"渗透"一词有时会给人"遮遮掩掩"、"捎带"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是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长久而重要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成为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在东方冷战对峙的主要阵地,美国的对朝政策不可避免地烙上浓厚的意识形态烙印.朝鲜战争是美国的世界使命感和反共产主义扩张威胁意识形态影响其外交事务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3.
文化认同是关键今天我们处在后冷战时期与全球化浪潮中。后冷战时期构成世界的基本单元又回到民族国家与文化,而不再是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对立为主。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因素在美国对外政策中有着重要地位,意识形态是美国对外政策中的理念,是美对外政策重要指导思想。从美国意识形态因素在对外政策中的运用的历史考察分析中,可知美国意识形态因素的特点:即扩张性、顽固性、多元化的统一以及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影响美国意识形态有两个因素,即国家利益和政治文化。国家利益“民主化”的界定已经决定着美意识形态因素在对外政策中的地位。美国“清白无罪”、“乐善好施”、“例外论”等独特的政治文化对美加强意识形态在对外政策中的分量起了巨大的促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冷战后中国对外关系出现政治经济化、经济政治化新特征.值得注意的是经济政治化的意识形态倾向,是西方国家对经济全球化进行意识形态化的主观战略,借中国对外开放之机在我国对外关系上的反映.这就要求我党在进一步对外开放中,要重视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以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西方国家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特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是西方国家对我实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冷战以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尖锐的斗争。必须清醒认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实质、特点和规律,高度警惕和防范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图谋。  相似文献   

7.
"文明冲突论":亨廷顿为美国构建的意识形态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文化问题已成为涉及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文化策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策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文化为出发点,以国家意识形态为原则,以国家利益为最终归宿,为美国及西方实现"后殖民主义"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本质上是为美国构建的一种意识形态策略,以达到美国重建世界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建设与国家安全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关键层次,对国家安全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政权,都十分重视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一直是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主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意识形态扩张战略,已威胁到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乃至整个国家安全。在当代,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加强意识形态管理 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坤城 《前沿》2010,(15):184-187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意识形态管理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途径。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全球意识形态管理战略已经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切实加强意识形态管理,才能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存在于不同的领域,其构成内容也体现在不同领域的意识形态上,体现为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等。法律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方面,但却被人们长期忽视。法律意识形态被忽视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强调以及国家法制建设的欠缺。法律意识形态具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表现为最有影响力的法律思想,决定国家法制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把冷战作为结果来看待"这一论题有两层含义,一是针对国际格局而言,侧重于国际格局由均势到两极的巨大变化;二是针对冷战起源而言,是在冷战的形成过程中探讨冷战的本质.这两层含义在逻辑上是贯通的,即在变化的国际格局中理解冷战的发生.与诸多学者从二战后开始探讨"冷战为何发生"不同,以十月革命为逻辑起点,以美苏的力量壮大为基础,从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阶段探讨美苏关系如何在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凸显各自扩张倾向,则会看到美国的全球性扩张与苏联为维护自身安全的扩张无法调和,由此导致冷战格局的形成.冷战是美苏权力扩张相冲突的产物,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是这种权力之争的标签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张殿军 《桂海论丛》2009,25(6):17-22
冷战结束后,随着文化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的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围绕文化主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博弈。文化冷战取代意识形态冷战成为和平与发展新时代国际社会的重要特征,它虽然是意识形态冷战在当今时代条件下的延续和变种,但却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文化冷战是美国文化霸权同世界多元文化主张者之间矛盾不断加剧的必然结果。它反映和体现的不仅仅是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更是国际关系中文化权力与文化权利的斗争。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国家虚假的意识形态,同时预示了未来社会的意识形态教育需要指向人的终极关怀——人和人类的解放。立足于意识形态教育本身,当前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在于:对于个体而言,意识形态教育有助于推动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促进个体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国家而言,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养成,推动社会各种利益的有效整合,凸显意识形态教育的社会"软实力"的作用;对于国际社会中思想文化交流而言,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在多元的文化交流中把握自身的话语主动权,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地位。  相似文献   

14.
段小蕾 《人权》2010,(1):41-45
上世纪70年代末,在冷战背景下,美国政府开始大张旗鼓地推行人权外交,输出意识形态,实行霸权主义:受其影响,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也将人权引入双边关系领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美国迅速将人权攻势的矛头对准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在各种场合攻击我国人权状况,试图干涉我国内政。藏独、  相似文献   

15.
闫素娥 《前沿》2011,(24):48-51
朝鲜战争是美苏两国在亚洲冷战的直接产物,因美国直接干预逐步演变成为以中朝和美韩军队为主体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战争,参战双方通过战争捍卫和扩大的是以苏美为首的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利益。因此,朝鲜战争并不是纯粹军事意义上的战争,而是一场典型的意识形态之战。  相似文献   

16.
关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学界已经作了比较多的探讨.进一步研究发现,对象国青年始终是他们进行渗透的重点人群.本文拟从意识形态与青年的相契性以及西方国家对意识形态与青年关系的全面总结两个方面,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胡伯项  张永云 《前沿》2013,(12):7-9
意识形态作为国家的精神或灵魂,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国家安全体系中,意识形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收集整理近年来国内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从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等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进行了梳理,勾勒出研究的大致脉络和总体面向.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意识形态性和学术性二重属性。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坚持二重属性的有机结合是后冷战时代思想道德领域互渗性与冲突性并存状态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结合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客观要求。坚持二重属性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还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实现二重属性有机结合的路径。既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突出其主导地位;义要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研究平台,重视其学术性,以适廊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的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安全是转型期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改革开放使意识形态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教义 ,显现出转型期意识形态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适应性和容纳新内容的开放性。同时 ,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着来自西方政治文化与价值观念、亚文化和互联网络的威胁与挑战 ,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形影不离、密不可分,意识形态作为价值取向指导一定的阶级、集团为自身利益制定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的最高统治阶级以世界观为核心的一套思想观念,它指导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团、法律、道德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功能就在于传播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以便使最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