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审判人员不愿启动庭前证据交换程序的原因庭前证据交换制度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重要内容,是民事审判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依据该《规定》第37条的规定,进行庭前证据交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过当事人的申请,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二是对于证据较多、案情复杂疑难的案件,人民法院依职权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组织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但实际操作起来,庭前证据交换制度还存在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以致司法实践中多数法官都不愿意启动该制度。是审判人员对庭…  相似文献   

2.
民事举证责任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审判实践中,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制度,提高案件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一直是大家共同探索的问题。在实行审判方式改革过程中,我们采用庭前交换证据的方式来明确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规范当事人的举证行为,提高案件审理的质量和效率。庭前交换证据即是在法院正式开庭审理案件前,由审判人员召集双方当事人,使其将搜集的证据在指定期限内提交法院,并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证据副本交换的一种操作规程。房前交换证据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人民法院主持下的当事人之间庭前交换证据是民‘事…  相似文献   

3.
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第16条指出,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要进一步完善举证责任制度,要建立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庭前交换证据制度。本文拟就庭前交换证据制度的存在价值、各国相关制度的比较、我国建立庭前交换证据制度的构想、以及建立庭前交换证据制度面临的困难等四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庭前交换证据制度的价值分析 (一)庭前交换证据制度的诉讼公正价值 1.保证双方充分准备,防止“突然袭击”,做到以证据打官司。在我国诉讼实践中,有的当事人或律师经常在案件开庭之前,故意不向法庭提供自己已收集…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关于做好庭前必要准备及时开庭审理问题中明确规定:对“案件比较复杂、证据材料较多的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由此,在司法解释中确立了庭前交换证据制度。然而,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5.
一、庭前证据交换规则的基本含义 庭前证据交换规则,是指在民事审判中,当事人在开庭前互相出示、交换证据,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固定证据、整理争点,从而为审理做好准备的一套规则。应该说,庭前证据交换规则是中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的一个创造性称谓。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借鉴  相似文献   

6.
试论庭审前准备程序的设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各国民、商诉讼法律对庭前程序规定不尽相同 ,但从英美、大陆两大民、商法系发达国家现状看 ,民事诉讼活动已从原来偏重开庭审理而转为庭前准备与开庭审理并重。据统计 ,法院在庭前诉讼准备程序中消化了绝大部分民、商案件 ,反映了设立该程序的效益价值。最高法院下发的《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中 ,对我国民诉法关于审理前准备做了“庭前了解双方当事人矛盾焦点、组织必要的交换证据”的重要补充。此规定为庭审方式改革 ,适当拓展庭前准备工作范围提供了一定的活动空间。但严格讲 ,它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庭前准备…  相似文献   

7.
庭前证据交换规则在我国的确立及证据失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 言  当中国的学术界仍在对是否应引入庭前证据交换规则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时,中国的司法实践部门已借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东风,本着改革中摸索和尝试的精神,大胆地推出了庭前证据交换规则。  1997年6月2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推出了《经济纠纷诉讼证据规则》(试行)。该规则第11条用4款对证据交换制度作了系统规定:“当事人应在开庭审理前互相交换证据。除当事人同意外,证据未经交换,开庭审理时不予质证。”“当事人可以在开庭审理前补充提供证据。补充提供证据应在开庭审理前3日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在外省市的应…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为了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事经济审判机制,保证依法、正确、及时地审理案件,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中的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规定。关于当事人举证和法院调查收集证据问题一、人民法院可以制定各类案件举证须知,明确举证内容及其范围和要求。二、人民法院在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时,应当告知当事人围绕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三、下列证据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1.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  相似文献   

9.
证据是诉讼的核心内容,关乎案件事实的认定,进而关乎当事人诉讼权益的保护程度,在诉讼中发挥着誉为“无冕之王”的灵魂作用。而我国至今尚无证据法,1991年制定的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据的规定也非常原则,难以适应民事审判工作的需要。故最高人民法院自2002年4月1日实施《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概称证据规则)这一司法解释,在总结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经验和审判方式改革成果,借鉴其他  相似文献   

10.
庭前示证是指在经济诉讼活动中,开庭审理前,诉辩各方当事人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进行证据的出示、交换和核对有关数据的活动。庭前示证在我们经济诉讼制度中尚未明文规定,但民诉法第116条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11月制定的《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都为庭前示证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合法的空间。实际上,庭前示证活动在我国经济诉讼中已普遍开展,只是在称谓、方式、活动内容及产生的效果等方面不尽统一。近年来,诉辩式审判方式的探索在各地法院普遍开展,随着这一新的审判制度的推广和确立,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民事诉讼研究领域,庭前准备程序的独立程序理念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庭前准备程序创新瓶颈的举证时限制度更是备受青睐。举证时限制度,质言之,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应该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或者法院指定的期限内向法院提交全部的证据材料,逾期法院不再接受该证据材料并不进行质证、认证活动的诉讼期间制度。法律上,证明结果和案件事实的一致性是相对的,为实现诉讼的迅速性和追求诉讼的经济效益,要求当事人在合理的期限内完成举证行为,当为符合民事诉讼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方面,根…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制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诉讼证据是指用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它是人民法院判明案情的依据,也是作出正确判决的基础。强调当事人举证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一项重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六十五条、第九十二条对证据保全和诉讼保全制度都分别作了规定。证据保全是指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申请证据保全,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诉讼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案件,在法院作出判决之前,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而对一方当事人的财物采取强制措施的一种诉讼制度。这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保全制  相似文献   

14.
三大诉讼制度,刑事诉讼、民事诉讼都有庭审程序和审判方式方面的规定,行政诉讼法没有规定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案件的具体程序。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参照民事诉讼法有关审判程序进行的。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在行政诉讼中无疑也是可行的。如开庭审理时,由审判长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审判人员名单,  相似文献   

15.
在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和以“司法公正与效率”为今后一个时期审判工作的主旋律的背景下,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的法律文化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尽快地建立和完善我国以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举证时限制度为重要内容的庭前准备程序是完全必要的。在此,我们仅就建立我国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具体构想谈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既包括第一审程序的改革,也包括第二审程序的改革。针对近年来民事经济纠纷案件上诉率高、改判率高、诉讼效率低等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围绕第二审人民法院审查的范围和当事人在第二...  相似文献   

17.
《司法业务文选》2012,(Z2):2+97
解读一:公益诉讼写入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关于"公益诉讼"的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条款的确立使我国公益诉讼制度迈出跨越性的一步。解读二:当事人可申请审判人员回避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二是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三是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同时,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相似文献   

18.
为了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事经济审判机制,保证依法、正确、及时地审理案件,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中的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规定。 关于当事人举证和法院调查收集证据问题 一、人民法院可以制定各类案件举证须知,明确举证内容及其范围和要求。 二、人民法院在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时,应当告知当事人围绕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 三、下列证据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相似文献   

19.
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人民法院调解在民事诉讼中作为人民法院处理民事纠纷和经济纠纷的一种方式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人民法院为促成当事人达成协议所做的调解工作;二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后,制作调解书,从而结束诉讼的一种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推行以来,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开始成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当前影响深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三个问题●何宜敏近年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加快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建立高效、民主、公正的诉讼机制,总结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推行“直接开庭”,做好庭前必要准备,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的过程中,出现了庭前准备到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