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办公室工作必须遵循适应、精简、高效的原则,实现从偏重办文办事转变为既办文办事又出谋划策;从收发传递信息转变为综合处理信息;从单凭经验办事转变为实行科学化管理;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  相似文献   

2.
做好政工研究工作,是加强企业政治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创造性地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提高企业生产力,更好地完成生产任务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企业政治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形势下,政工人员必须始终坚持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为指导企业政治建设服务,为提高政治工作质量和效率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要做到这一点,各级政治机关和政工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很好地贯彻和坚持“三个为主”的研究原则:一是坚持以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为主。研究当前,解决现实问题是政工研…  相似文献   

3.
在去年的“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到“黄宗羲定律”。“黄宗羲定律”揭示了我国历史上税费改革终究难逃恶性循环的境况,可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又何止于此,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四次政府机构精简也陷入到了这种怪圈之中,分别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展开的四次政府机构精简,都无一例外地重蹈着“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覆辙。我国1979年在编机关干部为279万人,到1989年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历程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促进传统政府职能的转变,从实质上改变高度集权的政府管理模式,建立精简统一高效规范的服务型政府,我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这六次机构改革,经历了由浅层次到深层次,由单纯裁减到综合配套改革,由精简机构、理顺关系到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转变乡镇机关职能,精简乡镇机构、编制和人员,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在这次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中,以建立精干高效、群众满意的乡镇领导班子为目标,全省精简乡镇领导职数,分流乡镇实职领导干部1.19万余人,并通过选派干部到村任职等方式分流乡镇干部6000余人.……  相似文献   

6.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提高效率,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过三次精简机构,前两次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并没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这个更高的背景下予以认识。但在目前条件下,精简机构能否达到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不转变观念,就不能正确地界定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就不能界定政府行政权的有效管理范围,也就无法走出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圈。一在转变观念方面,以下问题值得注意:1.…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工作从大的方面讲,事关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局。具体到一个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则涉及到这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统一思想,团结群众,凝聚力量,战胜困难的法宝。当前,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循序渐进,注重方法,讲求实效,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一、要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1、构建大政工格局,培养全员参与意识。过去,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都由政工部门唱独角戏,靠专职政工人员"孤军奋战",其它部门则"隔海观望,按兵不动"。这样一来,工作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现实要求必须尽快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由党委统一领导,各级干部为主体,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党政工团妇密切配合,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共同参与,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不断培养和增强全员参与意识。为适应实际情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时把党组织建在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们围绕如何深化县级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转变管理方式,先后到湖北省仙桃市、武穴市、大悟县、武汉市的东西湖区和黄石市等地进行了调查,发现这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一、县级政府职能如何转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县级政府已经实施了四次机构改革,特别是2001年底结束的政府机构改革,力度较大,初步实现了“三减三转变”,即精简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成都市委党校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服务网”,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过去思想政治工作形成的专门机构、专职干部、专业培训为主的体制已难以为继。精简后的政工机构,如何以较少的人,干更多的事,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这势必要寻求社会化服务。同时,随着政府职能规范化及政企分开以后,必将出现大量的“无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从政治挂帅、运动治国的"政治国家"转向了依法治国、以人为本的"公民社会".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解放思想催生了我国社会变革,改革开放推进了我国社会变革,科学发展观引领了我国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1.
尽管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了,身负育 人职责的政工干部天天在说“转变观念,解 放思想”,但自身的观念到底转了没有?在 我20多年干政工的实践中,感到至今还有 不少同志并没有彻底转变观念。有些政工 干部对新形势、新情况缺乏充分的思想准 备,还在留恋过去,对传统的旧观念仍依依 不舍。为此,我认为还是要在转变观念上下 功夫。 长期从事政工工作的同志,要实现“主 与从”的观念转变。这些同志,经历了党的 中心工作的转移,自身角色的转换,从企业 的绝对领导,转到了现在以厂长为主的管 理体制。有些人在思想情感上、方法上,转 …  相似文献   

12.
王友洛 《学习论坛》2009,25(11):5-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道路。加深对这一重要论断的认识,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梳理和展示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实行的深刻变革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深刻变革来说,就是实现四大历史性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片面追求GDP到科学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以四大历史性转变为动力,经济建设从“濒于崩溃的边缘”到“当惊世界殊”;政治建设从人治到法治;文化建设从单一封闭到繁荣开放;社会建设从未曾破题到强力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党建》2009,(1):1-1
2009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国有企业的政工工作者要擅于适应新形势下的新特点,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宣传模式,加强民主管理,为企业的队伍建设与经营生产保驾护航。一、以人为本开展企业政工工作1.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健康的群企关系中。企业是以生产经营工作为中心,职工群众的一些细微需求或具体性矛盾容易在整体发展目标面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种逐渐形成和完善的以高度集中为特征、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机制、以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79年改革开放近30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政府机构屡次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研究邓小平的政府机构改革思想,不仅是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创立学习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为精简政府机构探求指南和谋略。政府机构改革是一项艰巨的政治工程,精简政府机构必须进行以政府职能转换为前提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通过介绍在机关文化建设中加强政工人员定位的作用,并分析在机关文化建设中加强政工人员定位的措施,希望可以为政工人员参与机关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企业政工队伍是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的"主力军",其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成长趋向,加强政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是国企改革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和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党组织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必须以思想淬炼、政治历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人》2007,(16):8-10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要发展,要快速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再到"科学发展"的转变。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自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从"大跃进"的热潮陷入了经济困境,不得已进行了大规模的城镇人口精简。中央机关的精简则开其先声,以"反官僚主义"开始的精简在巨大的经济困难面前逐渐让位于以调整劳动力为目标,最后又与新开展的"五反"运动合流。在此过程中,精简的指标不断调高,措施也更加严厉。经过艰苦努力,中央机关的精简任务最终完成。虽然人员的精简效果明显,但机构的精简却成效不大。精简过程中隐含的政治与经济、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冲突,成为影响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治走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