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行政赔偿范围包括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范围和侵权损害范围。行政赔偿职务行为范围主要包括违法拘留或违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非法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暴力行为、不作为等;行政侵权损害范围包括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其中,国家对行政侵权精神损害也应当予以适当赔偿。  相似文献   

2.
纵观世界各国的国家赔偿制度,其种类概括起来有立法赔偿、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但在国家赔偿的立法上,我国只有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没有立法赔偿。而在实践中,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为,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违法抽象行政行为也有可能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国家赔偿的范围,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国家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3.
我国行政赔偿制度存在归责原则单一、范围过窄、标准过低、程序不合理、追偿制度虚置等问题。为了更好地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必须适时地改革现行行政赔偿制度,建立以违法和明显不当为主、以无过错为辅的归责原则体系;适度扩大行政赔偿的范围;增设对精神损害和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扩大财产实际损失赔偿的范围;设计更加便利、合理的行政赔偿程序和务实、精细的行政追偿制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的国家赔偿制度中行政赔偿范围过窄,既不符合行政机关职权行为的实际,也不利于充分和全面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客观领域的制约因素与权利社会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性需要对行政赔偿的范围重新进行科学构建.建议采用"概括--免责"的立法模式修改<国家赔偿法>之中有关行政赔偿范围的立法,进一步扩大行政赔偿范围的有效范围,同时科学界定免除行政赔偿责任的其他情形.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国家赔偿制度分为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两类.行政赔偿制度存在诸多疏漏,如行政赔偿原则存在问题、行政赔偿范围过窄,赔偿标准过低,贯彻执行中存在问题.因此,我们应从保障人权角度出发,建立多元化的归责原则体系,扩大赔偿范围,提高赔偿标准,建立监督机制,使国家行政赔偿制度发挥应有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公私权利的冲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表现相当突出,行政权在权益取舍和平衡中存在损害个人权益的可能,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就成为政府必须应对的课题。非常态下的公私权价值权衡,最为根本的是要遵循比例原则,依据事件类型、等级、周期研判的行政目的、公共利益的维护范围及程度、对公民权益的损害程度,以匹配相应的行政措施。完善公共卫生事件中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制度,需要扩大行政赔偿及行政补偿范围、明确行政赔偿及行政补偿义务主体、提高行政赔偿标准以及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补偿程序。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行政许可的合法变更或撤回,还是行政许可的撤销,都意味着行政机关对先前作出的行政许可的变动,可纳入广义"失信"的范畴。政府失信导致的后果分别为行政机关对受损利益承担补偿责任和赔偿责任。二者的区分主要在于对行政许可撤回和撤销时所依据的"公共利益"的界定,以及与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之间的权衡;而在赔偿或补偿要件上,二者大体上相同。在赔偿或补偿原则上,现有的直接损害赔偿标准限缩了相对人权益的保护,完全赔偿原则的采用是我国今后立法的发展趋势,间接损害应当纳入行政赔偿或行政补偿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因行政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当被区分为纯粹的事实性损害与法律意义上的可赔偿性损害,而只有后者才是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认定可赔偿性损害必须坚持政策性限制、"度"的限制及相对性与有限性限制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方可建立起一套在各种损害形态中区别出可赔偿性损害的具体的技术性规则,从而为国家行政赔偿责任的准确认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为违法行使职权造成相对人损害的,应负赔偿责任作了具体规定,但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不作为行政行为给相对人造成损害是否应负赔偿责任,法律尚未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行政行为给相对人造成损害的是否应负赔偿责任呢?这是我国在依法治国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一问题,本文对此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康菲溢油污染事件是近来发生的一起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围绕着该事件中暴露的生态环境损害法律救济问题,以生态环境损害法律救济的主体识别与赔偿范围的确定为基础,提出建立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多元化的法律救济机制,包括民事诉讼机制、环境公益诉讼机制、环境行政法律机制以及环境责任社会化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一则案例表明 :行政规范性文件违法同样会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 ,但根据现行立法却不能为受害人提供赔偿救济。文章在驳斥有关论点基础上论证了违法行政规范性文件承担国家赔偿责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接着对违法行政规范性文件承担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赔偿范围和方式予以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2.
国家侵权行为包括刑事侵权行为和行政侵权行为,这些侵权行为都会给受害人造成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而造成的精神损害往往是受害人更难以承受的,但在行政赔偿的立法上,我国只规定了物质损害赔偿,对于精神损害赔偿没有作出规定。本文就行政赔偿中难以确立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原因以及因没有确立行政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而造成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行政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违法原则存在三方面缺陷:限制行政赔偿范围;不能解决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引起的行政赔偿问题;难以解决共同侵权、混合过错等情况下的责任分担问题。为了更好地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我国行政赔偿应主要采用客观过错原则,并把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辅助原则。  相似文献   

14.
行政赔偿属于国家赔偿。本文论述了行政赔偿的概念和特征,行政赔偿的范围,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行政赔偿程序包括赔偿方式,行政赔偿费用的来源和监督管理,行政赔偿中的国家追偿权,尤其是构成国家追偿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赔偿归责原则和赔偿范围及其计算标准,是国家赔偿法的重要内容.正确理解和掌握我国国家赔偿法所确立的赔偿归责原则和赔偿范围,对国家机关和赔偿请求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关于归责原则我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国家赔偿法》确立的归责原则是违法责任原则.从《国家赔偿法》的上述规定分析,违法责任原则具有如下构成要素:第一,国家侵权行为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这里的国家机关包括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第二,违法是构成国家侵权赔偿责任的前提.这里的“法”应作广义的理解,包括一切作为国家法律表现形式的规范性文件.第三,违法行为必须是发生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非职权行为,即使违法也不  相似文献   

16.
试论行政诉讼中原告的举证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理有公正、当事人提供证据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效率.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范围包括①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②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③申请行为的存在和申请行为的合法性;④行政赔偿诉讼中的损害事实.笼统地规定"原告对起诉符合法定条件承担举证责任"的做法欠妥.  相似文献   

17.
把以促进行政主体与公民间理性交往为核心的行政协商规则融入我国行政赔偿程序中,将有利于促进其价值的彰显与功能的发挥.我国2010年《国家赔偿法》反映了行政赔偿程序的协商走向,但存在诸多不足.有必要建立健全我国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与行政赔偿诉讼程序中的行政协商程序机制,以凸显行政赔偿过程中公民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弘扬纠纷双方的主体间性,从而强化公民权利之救济,获取我国行政赔偿程序的制度理性和价值理性之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18.
有侵权就应该有赔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政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同样应该承担行政赔偿责任。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是行政机关对其行政侵权行为是否应负赔偿责任的标准,其构成要件包括以下三点: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有违法的行政侵权行为的存在、损害事实与违法的行政行为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由于行政不作为的特殊性以及国家赔偿因果关系制度的滞后性,要证明行政不作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显得异常困难。因此,合理确定行政不作为赔偿诉讼中因果关系的认定规则,对及时公正处理行政赔偿纠纷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构建行政不作为赔偿因果关系的认定机理,需要引入因果关系推定学说理论,并与司法实务操作相适应,完善我国国家赔偿因果关系制度。  相似文献   

20.
行政赔偿请求权作为请求权的一种,是由基础性权利派生而出的.行政赔偿请求权人的范围至少受到如下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行政赔偿对象的广度限制;二是行政赔偿标准及方式的限制.《国家赔偿法》第6条第2款关于受害人死亡情况下的行政赔偿请求权人的规定不尽合理.在受害人死亡的情况下,应由其近亲属享有行政赔偿请求权.受害人近亲属的行政赔偿请求权并非均由“继承”得来,但在确定近亲属的请求权顺序时应当参照法定继承的相关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