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形而上学问题在当代英美哲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传统哲学不同,现代英美哲学对待形而上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是以实在论和以实在论的形式出现的,这就使得形而上学在英美哲学中具有了不同于欧洲大陆哲学的特点;同时,也使得哲学家们对形而上学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复兴有了新的解释.本文在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论战的背景中,通过阐述它们在"实在是超验的吗"、"世界是什么"、"知识来自何处"等问题上的对立观点,揭示形而上学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意义,由此重新解释形而上学的现代表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认为,“消灭哲学”在本质上体现为两个递升的逻辑:首先将传统的形而上学置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基础上,从而瓦解了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自足性的幻相;第二步是深刻批判现存的社会生活本身,这是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途径。而“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彻底颠覆形而上学的哲学。在传统哲学终结的地方,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真正开始。在这过程中,马克思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三重变革:(1)从哲学的功能和表现形式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完成了哲学功能的转换,实现从传统理性万能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的转变;(2)从思维方式来看,马克思哲学打破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性思维模式”,把自己哲学的立足点放到了“关系性的模式上来”;(3)在历史观上,马克思哲学实现了从“平面的现成性历史观”到“历史发生学意义上”的历史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7月17-19日,颜鹏飞教授出席在中共贵州省委党校举办的"中国第八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期间,就"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观"这一主题,接受本刊采访。王廷国(本刊记者,以下简称王):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发展观的重大飞跃?颜鹏飞(以下简称颜):发展观、人民观和历史观三者是统一的。以前讲统一是讲辩证法、认识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形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有理由扬弃以往的传统发展观,树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现——知识经济发展观;知识经济发展观有着自己独特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其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知识经济发展观的中心思想;基于对知识经济发展观的共性分析,文中粗略探讨了中国的个性对策。  相似文献   

5.
深刻反思传统发展观,形成了从以发展为主题的发展观,到与时俱进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再到中国特色发展观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这三大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笔者认为西方形而上学所要研究的是"存在"及"存在何以可能?"的这一根本问题。本文试图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追溯,中间经过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最后在尼采的"强力意志"上完成了西方形而上学历史的一个终结。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的语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法”是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大多数场合下,他是从“语法”一词的广义上,即从“哲学语法”这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就是说,在他那里,这个概念具有形而上学的含义。不过,又与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不同,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和语言是不能分离的,他的形而上学是描述的形而上学。维特根斯坦还首先提出了表层语法与深层语法的区分,指出表层语法是显现于语言表面的语法,深层语法是对出现于语言实际运用中的语言形式所作的内在分析。他认为传统形而上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不了解日常语言游戏的多样性,依据语言的表面现象错误地以为不同的词似乎具有相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新形势下的理论创新成果。它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发展观"物本"思想和"人本"思想的超越;它主张"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了对"经济增长论"和"整体、综合的发展观"的超越和创新;它倡导"可持续发展",强调和谐发展的理念,在发展的道路方面实现了对西方可持续发展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杜威的"经验"概念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都是和生活与历史相同层次的概念,此两概念体现了两位思想家共同的对于全部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尤其是近代主体性哲学的毫不妥协的反叛姿态,使杜威和马克思共享实践哲学的基本立场.但这两个概念从根本上来讲是异质的:不仅二者的内涵不同,它们的主旨也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之所以是科学的,关键在于实现了一场人学范式革命从抽象人学转向了现实人学.这场范式革命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在逻辑起点上,从传统人学的"抽象的人"转向了"现实的人";在理论基础上,从传统人学的"唯心史观"转向了"唯物史观";在人的价值上,从传统人学的"人是目的"转向了"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在人的本质上,从传统人学的"抽象本质"转向了"现实本质";在目标取向上,从传统人学的抽象发展观转向了自由全面的现实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康德哲学立场具有本体论与人性的二重性,受其影响,康德的自由观中也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绝对自由与人学意义上的有限自由的张力.因此,全面理解康德的自由概念的发展需要考虑两个相关的角度或线索:一是具形而上学或本体意义的传统理性主义至善观点,即认为实体、神作为无条件者是“自因”、“充足理由”的观点,所成就的是一种本体论和神学的自由建构;二是体现了康德人学立场上的有限性思想和批判精神,它更为强调人的有限的自由意志以及这种有限的自由意志在现实和历史中的实现问题.只有重视这两个角度和线索的相关性才能理解康德自由的复杂性,理解为什么康德的自由思想构成以后不同取向的自由理论的共同资源.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我们党认真总结了国内外在发晨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明确了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充分体现了发展现自身的发展问是.它克服了传统发展观的缺陷,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发展,体现了发展观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3.
阿马蒂亚·森在实质的意义上定义了自由,即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并主张"以自由看待发展",认为自由既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又是发展的主要手段.森的发展观启示我们对经济问题的讨论中要重视伦理,是对"经济人"假设的否定和对实质自由价值的充分肯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必须坚持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明晰发展问题、发展观、历史观各范畴内在关系的基础上,阐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主体性维度的一致性。并通过对人道主义、集体主义传统认识的主体性反思,指出唯物史观传统陈述方式的客体性思维偏蔽,旨在两种思维向度的比较中揭示唯物史观的人学本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哲学观从拟科学到拟价值嬗变的观察,马克思、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颠覆的双重理论视域及二者关系体现为:海德格尔分析传统形而上学的同时,又营建了有限性的形而上学,而马克思在对传统形而上学颠覆的同时,也消除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有关本体论思想价值取向的巨大反差,在于生存论方法性旨趣与形而上学性的本质主义的基础存在论。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7月1日的讲话中指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诠释,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科学发展观的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和形成,经历了一个人们对发展的内涵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是对传统社会发展观的扬弃。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一)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加以深化。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工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过程。在这种发展观的主导下,人类社会在物质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以来,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执政60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对如何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发展观:传统发展观→改革发展观→执政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这些发展观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其演进的轨迹清晰可见。考察党的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及其时代意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9.
以前的教科书上一般都把近代的形而上学说成是以"认识论"作为第一哲学的"知性而上学",通过对莱布尼茨<单子论>的解读发现,<单子论>根本不是一部认识论的著作,而是一种典型的"实体论"形而上学.这种实体论又不是以"已成"实体来构成单纯外在物体世界或内在灵魂世界的机械论形而上学,而是以内在行动为原则赋予实体本身以内在的生命运动,从而在实体的生命运动过程中从"自然世界"开辟出一个"道德世界"的实践的形而上学.从这种实践的形而上学蕴含的伦理一政治维度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形而上学的现代性意义,同时它也处在第一哲学与伦理学之关系转变的起点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形而上学之可能性不在其自身的实体构造上,而在伦理学中.莱布尼茨这样做了,却无能对此获得明确的意识,他的形而上学不可避免地还带有知性形而上学的独断性,因此他不得不承当旧形而上学的骂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西方哲学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了两种不同的宽恕传统。从根本上说,这种差异来自对宗教不同的态度。宗教观的不同决定了宽恕态度是否存在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超越性,或者是对超越的精神承担道德责任。儒家和道家都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其宽恕观念局限于“人事”,从而是非超越的;现当代欧洲哲学延续了超越的宽恕观念,即谅解不可谅解之事。宽恕观念上的差异是阻碍中西两种文明相互理解和沟通的主要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