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仰是人对于某人、物、宗教或神、思想或学说所产生的笃信和心理依赖,是人的知情意综合而成的产物。由于信仰命题或信仰体系中包含着理性的成分,因而信仰论证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可能性。应该说,信仰论证既是一种逻辑反思过程,也是一种价值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解读和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新时代特征的阐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应用于新时期的公安警务实践,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当前,公安群体部分民警的信仰严重缺失,要运用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来重塑民警的信仰追求,让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回人民警察的精神领地,指引人民警察的工作和人生。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来自三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及其信仰的实践载体在信仰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误或偏离;二是新时期信仰主体的信仰需求淡化与信仰心态的变化;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解、误解、误导,以及对信仰行为的规约失范。因而,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架构,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载体;创新信仰方式,努力使信仰的主体意志自觉地适应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上海支部生活》2012,(7):19-19
文学并非必然指涉人生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但终极目标上,文学与信仰具有内在同一性。因此,谈及信仰问题时,让我们一起采撷文学作品中的几朵浪花,在静心阅读中,唤醒每个人心中信仰的微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社会的主导信仰,同时我国群众信仰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在群众信仰体系根基一致的基础上,允许群众信仰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存在是和谐思维在群众信仰体系建构中的运用。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终极目标的实现,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群众信仰体系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和东方在社会转型中都遭遇着精神的迷茫和信仰的失落。但人不能毫无信仰而生活。信仰的存在具有深刻的人性根据。理性和信仰的张力意识,绝对和相对的辩证意识、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和谐意识,成为当代人类重塑信仰精神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7.
罗文锋 《求索》2012,(6):178-180
信仰的实质是一种带有神圣情感的超验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法律信仰在中国很难形成;法律信仰论者把法律与法律身上所固有的主体性品质割裂,造成法律与法律身上所固有品质的二元化,把信仰的内容与信仰行为颠倒,用如何信仰代替信仰实质。本文试图分析法律信仰在中国这块土壤不能生根发芽的成因,并认为法律信仰在中国的语境下是一个假命题。  相似文献   

8.
林世芳 《前沿》2006,(11):212-213
信仰不是宗教的专利,科学也有信仰。科学研究的开始必须相信宇宙间存在着不变的普遍规律,必须相信人的头脑能够正确认识并反映客观世界。科学家科学认识的进一步进行也不能离开信仰,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研究是科学家世界观信仰的展开,如果完全否定信仰,也就否定了科学。科学信仰体现了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信仰三要素与信仰危机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种信仰关系的确立与维持,离不开信仰主体、信仰对象与信仰方式。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各自的状况如何,都将直接影响到信仰的建立与维持;它们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相关的信仰状态。因此,分析并明确是某个要素单独起作用还是三个要素共同作用的后果,就成为研究、评价及探索信仰危机解决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信仰由于具有“自我性”,它本身就具有多元化和变化的特征,把信仰多元化看成是社会共同理想认同危机的根源,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引发社会冲突,影响社会稳定。理想的现实根据在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由于规律本身是普遍性的,并且可以在具有不同信仰的人们间实现共享。因此,只要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能被具有不同信仰的人们把握和理解,就能建立和构筑社会共同理想。目前我国遭遇的社会共同理想认同危机,主要是因为社会行动策略产生的负面社会暗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化过程中双重阻力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1.
《新东方》2017,(6)
祠堂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生活习俗,在现代社会,仍然对其姓氏族人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主要表现在敬宗和收族两个方面。用信仰生态的思想分析祠堂文化仍有广阔市场的原因,主要有:一信仰产品的供应要与信仰主体的需要相平衡,祠堂文化满足了这部分人尤其农民群众的需要;二是信仰产品的供应决定的信仰主体的选择,他们生活周围可供选择的信仰产品较少;三是信仰产品的发展要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平衡,过于超前或是过于落后都会影响到信仰主体的选择;四是信仰主体的需求决定着信仰产品的发展方向。信仰主体可以适当的对信仰产品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2.
郭诗涵 《今日海南》2009,(10):45-46
长期以来,有个困惑着我们这代年轻人的问题,即如何选择自己的信仰,走出富有意义的人生?尽管长辈们和老师常讲人一定要有信仰,可我们总是觉得相当遥远,十分陌生。究竞什么才是信仰?怎么选择信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医学实践中人道主义职业信仰问题系列研究之二。人道主义是医务人员根本的职业信仰,但是,近年来人道主义在医学实践中淡化的现象相当严重。本文将其产生的原因归纳为八个方面:一是信仰悬位,一些人不清楚医学实践的属性;二是信仰空位,一些人不知道信仰在哪里;三是信仰浮位,一些人相对主义思维严重;四是信仰错位,一些人功利主义思想严重;五是信仰越位,一些人信奉技术主义;六是信仰虚位,医德医风建设不力,形式主义严重;七是信仰缺位,应试的医学教育缺乏人文精神;八是信仰倒位,一些人不注意甚至拒绝自我修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信仰与大学生的精神发展——兼论大学生信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信仰状况体现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支柱和人格养成,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从大学生信仰状况看大学生精神发展,分析大学生整体的精神状况及其形成原因,指出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缺陷,并提出相应一些的改进措施,对认识、改进和解决大学生的“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将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作为高校信仰教育的受教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是增强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大学生主体意识淡薄、自主选择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缺乏的现状,在高校信仰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信仰状况,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以达到信仰教育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社会面临信仰严重缺失的危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国内学界著名的外国哲学研究专家,邓晓芒教授对此一直多有关注。他通过大量学术文章、演讲等方式不断阐述着一个中心观点:当代中国人、中国社会缺乏信仰的真正源头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根本没有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只存在于西方文化之中。邓晓芒教授认为儒家文化没有真正的信仰,因而是当代社会信仰危机的根源,其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从儒家文化的信仰对象和儒家文化信仰者的态度两方面都可以证明,儒家文化具有真正的信仰。应对当代社会的信仰危机不仅不能根除儒家文化的影响,而是应该加强儒家文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信仰在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不断变化,人们的信仰观念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时代要求我们应该对信仰正确分析和理解,形成科学的信仰观。正确分析当代中国信仰问题的现状,有效地进行信仰观教育,大力加强信仰建设是当下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18.
清明,一种品质,对为官者来说,这是廉洁的信仰;清明,一个节气,对农民来说,这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农耕信仰;清明,一个节日,对每一个人而言,这是追思祭情的信仰。  相似文献   

19.
论信仰     
人的时代永远是信仰的时代, 转型时期的中国更需要科学信仰的支撑。什么是信仰、信仰有什幺重要价值,以及我们的信仰选择和依据,是我们在信仰塑造和建设工作中需要认真把握并予以科学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宋忠好 《前沿》2009,(12):45-48
“法律信仰”源于美国学者伯尔曼的一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近年来,我国法学者对“法律信仰”这一命题,因对“法律”和“信仰”概念的理解不同而颇有争议。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对“法律信仰”的理解,应在现代中国语境下进行探讨,把握法律能够被信仰的理论基础、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