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婚对当事人而言,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行为选择,当事人为之要支付很高的离婚成本。如果当事人在离婚前审慎考量自己的离婚成本并且理性地权衡离婚效用,将可大大提高婚姻的稳定性及社会的和谐性。从政府层面而言,应对重视民生问题那样给予离婚问题同等的关注度,由此健全和完善法律援助机制和社会救助机制,从而切实解决离婚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家庭离婚的成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月波 《前沿》2011,(14):98-100
本文分析了由于离婚所引发的经济成本,如家庭财产分割、子女分离、再婚成本、再婚后的生活成本等直接经济成本,也分析了由于离婚所带来的心理成本,它包括离婚对男女双方、子女及父母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因离婚而引发的社会成本,如离婚带来的信誉下降、失去共同的朋友、增加社会负担等。离婚成本的分析表明,离婚要慎重,在婚姻生活中,夫妻双方均需及时发现婚姻裂缝的根源,及时调整,创建和谐家庭。  相似文献   

3.
离婚财产分割若干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法律和政策中体现的社会性别假设的不同,法律政策所采取的性别平等模式也不同。本文选取离婚财产分割所涉及到的法律政策,从社会性别视角加以分析,揭示其对男女两性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同时总结学界运用社会性别分析视角对离婚财产分割若干问题所作的论述,以期推动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政策时,采用社会性别分析的视角,从根本上促进男女两性的平等。  相似文献   

4.
雷明贵 《湖湘论坛》2008,21(5):102-104
诉讼离婚和登记离婚是我国的两种法定离婚方式。考察近30年来离婚方式的变化,可以管窥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了解国家对婚姻的态度及社会治理方式的变化,把握社会结构变迁的一些动向。  相似文献   

5.
卢飞 《青年探索》2017,(3):58-65
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社会现象——青年离婚日益普遍。通过对皖北D村多起青年离婚事件的调查发现,当前发生在乡村社会中的青年离婚行为与乡村社会公共性消解有着密切联系:乡村公共生活逐渐衰落,使青年群体对社区认同感降低;乡村公共规则渐趋解体,对青年婚姻的规范作用缺失;乡村公共文化日渐消解,对青年离婚的整合作用下降,这些都表明乡村公共性的消解对青年婚姻失去了社会约束力,使离婚想法变成行动得以可能。同时,乡村公共性消解,乡村社会系统各部分功能也发生异变,使其在婚姻维护和整合方面的自发机制失效,进而导致青年离婚事件的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6.
杨菊华 《探索与争鸣》2023,(9):111-124+179-180
在中国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转化的现代语境中,离婚率逐步升高,维持婚姻的稳定性从刚性需求演变为弹性选择。新中国经历了三次离婚潮,离婚是多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女性主导性逐渐变强。每次离婚潮都与当时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宏观层面的制度和结构要素改变了旧有的离婚制度,同时形成了依旧残留旧制度痕迹的新的离婚模式。其中,跨越式的现代化之路与传统性别制度的叠加,形塑出不利于“甲女丁男”的婚姻制度,“三低”男性和“三高”“两难”女性被排斥在婚姻市场之外,进而生成“再婚困境”。婚姻家庭研究需要进一步细分不愿再婚和难以再婚群体,辨识性别差异,洞悉经验数据中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7.
田野 《民主与法制》2013,(25):64-65,43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提高,夫妻离婚时通过协议维护自己权益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可是,法律意识与法律知识往往不对等,加之离婚协议具有的财产、人身的双重属性,使得离婚协议屡屡触及法律“雷区”。从而难以实现协议所期望的权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离婚家庭数飙升,据民政部门的数据,2000年中国离婚对数为121万对,2011年更是达到了近221万对,而2012年中国离婚对数同比增加27.7万对,离婚率再创新高,攀升的离婚率已经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为降低离婚率,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浙江省慈溪市、  相似文献   

9.
西方社会对婚姻家庭动荡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秀清 《中国妇运》2000,(10):42-43
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西方社会离婚率直线上升,并被作为人性自由得到推崇和鼓励,一夫一妻的婚姻家庭制度在西方社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了“无过错离婚法律”,取代“有过错离婚法”。即不要求提出对方有过错证据,不要求双方都同意离婚,只要夫妻中有一方提出离婚,就构成了离婚的理由。继加州之后美国各州相继通过了“无过错离婚法律”。人们认为,无过错离婚制度解决问题速度快既简便,费用又少,而且,离婚夫妻双方反目为仇的情况减少了。在一些州离婚不必找律师,90%的离婚案是在没有法…  相似文献   

10.
李冰 《人大建设》2007,(10):56-56
妻子与我因感情不和,几年前便到外地工作了,可我不知道她在什么地方。现在,我想提出离婚。请问,应如何办理手续?是协议离婚还是判决离婚?能否判决离婚?  相似文献   

11.
莫特 《民主与法制》2011,(11):48-49
离婚7年,突然发现儿子非亲生。妻子不忠带来的痛苦是连本带利一并偿还,还是时过境迁一笔勾销?  相似文献   

12.
夫妻财产制是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制度保障。离婚夫妻财产分割是夫妻财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关键之一。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审视现行夫妻财产制是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必经之路。中国的夫妻财产制和离婚夫妻财产分割原则及方法仍然存在着很多社会性别盲点,必须认识这些盲点,完善现行立法,方能发挥夫妻财产制促进夫妻之间社会性别平等的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法制》2014,(14):67-67
编辑同志:我和宋某于一年前协议离婚,离婚协议上约定儿子由我抚养,宋某每月支付抚养费5000元直至儿子22岁止。现在宋某认为这样的约定很不公平,想要减少抚养费的支付。然而宋某收入每月有将近5万元,我该怎么办?王晓娟读者: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乙方抚养子女的,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0月1日,《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实现了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转变。离婚登记取消单位证明,缩短办理时间,协议离婚成为越来越多离婚当事人的选择。但新条例实施后,离婚登记工作出现了一种认识偏差。不少婚姻登记机关没有准确把握离婚登记工作的内涵和要求,忽视了离婚对社会、家庭和未成年人的影响,认为办理离婚登记越快越好,离婚协议审查  相似文献   

15.
江中帆 《民主与法制》2010,(18):52-53,38
婚内人身伤害,近年来不断出现,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发生在无锡的这起由婚内人身伤害离婚后追偿引发的纠纷,应当由谁买单?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登记离婚与诉讼离婚并行,共同组成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制度。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婚姻登记条例》对离婚登记的规定有两项重要变革,即:办理离婚登记不再需要单位出具证明信,离婚登记办理时限改为审查合格即时办理。笔者作为长期在婚姻登记一线工作的人员,深切地感受到现行登记离婚程序虽然方便了当事人,但也容易导致一些社会问题。本文就现行离婚登记程序的受理时限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宋健  李灵春 《探索与争鸣》2022,(8):119-128+179
21世纪以来,我国离婚率不断攀升引起广泛关注,2021年“离婚冷静期”政策的实施更是引发诸多争议,但既有研究较少对政策实施与离婚水平的关系开展实证分析。梳理国内外政策可以发现,对离婚时间进行约束性规定,提高离婚门槛,增加离婚成本,以此减少冲动离婚,是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我国曾在1993—2002年实施了离婚审查期制度。比较我国不同政策阶段的离婚水平变化可以发现,离婚时间约束性政策缺位时,协议离婚水平迅速升高、潜在离婚需求得以释放、轻率离婚大量增加,助推了离婚水平的整体上升;而离婚时间约束性政策在位时,离婚水平则相对平稳。这些变化显示出离婚时间约束性政策与离婚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两个离婚个案的研究,从女性个人自主性的视角来考察在离婚的过程中不同的主体意识对离婚事件的影响。离婚事件中个体行为的差异实质上是女性个人自主性的反应,而个人自主性的程度与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有关。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双重角色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起作用:一方面,造成了她们周旋于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负担,使之成为弱势群体;而另一方面,又为个人自主性的成长提供了可选择的空间。离婚观念的不同,也和自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案情】邹女士和马先生于2012年4月6日协议离婚,并在连城县民政局办理了离婚登记,在离婚协议书中,双方约定邹女士抚养婚生子,马先生每月25日支付抚养费1300元,从2013年1月起每年每月递增100元,直至孩子大学毕业,孩子的教育费、医疗费等其他费用由双方各承担50%。双方离婚后,婚生子随邹女士在厦门湖里区生活。因马先生未依协议约定支付抚养费,邹女士多次要求马先生支付均遭拒绝,  相似文献   

20.
解读婚姻的不惑之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家庭的离婚比率近几年来一直呈上升状态,是因为社会的开放带来人心的浮躁,还是因为两个人的世界必然会出现由于生活、或事业上的改变而带来阴云密布?擅长抒写婚姻题材的作家王海鸰继《牵手》之后,推出力作《中国式离婚》,由此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再一次以普通人的命运牵动了众多屏幕观众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