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隐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公共话语中担任认知方式的表达媒介,是话语分析的重要考察对象。当前,多数聚焦隐喻的公共话语分析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展开。相关研究从具身体验角度考察了公共话语中概念隐喻产生的心理过程,但未描写和解释语境中隐喻语言的表意网络创设。文章采用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以英文报刊对金砖国家概念的隐喻构建为例,考察公共话语语境中隐喻语言的表意系统性。研究显示,隐喻语言在公共话语语境中自下而上形成系统隐喻、隐喻情节和隐喻叙事,三者环环相扣,受到话语目的、社会文化、语言语境及认知活动的交互施动。研究发现,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能有效捕捉语境中隐喻语言的协同表意,利于揭示公共话语中隐喻语言产生修辞论辩效果的复杂动因。  相似文献   

2.
民歌作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广为流传。尤其是久传于世的经典民歌,更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其简单而淳朴的歌词,动人的音符,历经千锤百炼,源远流长。在通俗音乐盛  相似文献   

3.
陇右民歌是陇右各族人民创造的体现与智慧的结晶,是民间进行知识传递、情感培养、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其在传唱过程中,不仅向广大劳动人民传递了节气物候、农业生产、历史、社会交往等各类知识,还在培养人们爱情、亲情、乡情等良好情感,进行贤孝、勤俭、修身等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陇右民间进行社会教育的教本。  相似文献   

4.
一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种意见认为,这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党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及其意志的执行者,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特定时期为完  相似文献   

5.
于辉 《工会论坛》2008,14(5):105-106
语言中隐喻的使用非常普遍。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反映。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英语的词汇反映了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现象和英美人的价值取向。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隐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语言学习的关键,隐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亲身实践去创造。在国有企业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一环。工会组织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构建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广大劳动群众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开展的群众性实践活动。劳动竞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积累社会财富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职工群众为社会创造财富,也就是为自己的物质...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语言中处处充满隐喻性的表达。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词义的变化(如英语的一词多义)不仅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结果,更是隐喻认知的产物;词句乃至篇章的隐喻效果常常与隐喻性的词语有关。隐喻的投射在不同的域之间进行,投射是建立在认知,相似性等的基础之上的。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投射机制,以及由它所引起的词义变化,如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诗歌是隐喻的海洋,中国古典诗歌更是这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根据中西隐喻研究历史上隐喻的研究方向的变化,指出针对隐喻难以理解与把握的特点而应采用的翻译策略,最后以中国古典诗歌中对隐喻的运用来阐释隐喻对意象的营造以及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大众化研究成为热点。邓小平理论语言始终以人民为立场,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活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大众化特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善于学习邓小平理论语言艺术,善于运用群众语言,为群众说实话。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加入WTO ,将给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广大女职工在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 ,同时也使女职工面临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生存环境和劳动条件较前更加严峻 ,劳动权益和合法权益将受到更多的侵害。这些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及工会女职工组织的重视 ,并采取有效措施 ,将入世对女职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汉语和英语中都有不少的时间隐喻,其隐喻概念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本文从时间的“本体隐喻”、“结构性隐喻”和“方向性隐喻”等方面对汉英时间隐喻概念加以比较,分析了异同形成的原因,揭示了汉英时间隐喻概念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文化,学习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就是物质、社会关系、精神文化和人本身,满足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劳动人民需要的利益关系,也就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实现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语言中最平常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语言现象.因其具有的独特思维性而成为语言学和哲学的研究对象.近些年来对隐喻的研究主要是在认知语言学的领域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人的思维从本质上说是隐喻的,隐喻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人在与动物的频繁密切接触中了解到动物的各种特性,这些特性由于与人、其他事物或概念有相似性而被语言使用者通过隐喻思维映射到人、其他事物的特性上,从而产生出认知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也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在帮助人们形成新知识中,隐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阐述了隐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以及隐喻意识培养在英语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对娱乐节目加强监管的同时,还要着力提高娱乐节目的思想水平;运用积极健康的娱乐节目,引导人民群众认识劳动与生产的决定性地位,表现以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业员工为主的广大人民的现实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宣扬集体主义思想和正确的民主观念,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品味,为他们提供发展艺术才能的机会;用积极健康的娱乐节目增强人民群众对不良思想和低俗趣味的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人们在工作、劳动之后,能够得到充分休息和享受天伦之乐的避风港。有人把家称为“幸福、欢乐的港湾”或“安乐窝”,等等。总之,不管怎么称呼,都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一种共同的心愿:就是人们都想有一个宁静、欢乐和幸福的家。所以,说到家,是一个人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居民家属区的安全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安全与否,同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好坏的一个方面,做好居民家属区的安全防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对外开放、搞活经济的深入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9.
1950年至1956年,《人民画报》记录了满腔热忱的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国兴国的风采,展现了劳动人民在生产竞赛、农业劳动、工业劳动中的积极面貌,并以劳动模范图像鼓励民众争当模范,以强有力的劳动教育动员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新中国建设。《人民画报》劳动教育动员图像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其动员过程契合国情、符合现实,囊括了当家做主、社会主义的劳动动员目标要求,阐明了勤俭劳动、幸福劳动的价值导向。当前,我们正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阶段,劳动教育使命在肩。劳动教育要坚定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要契合当代中国国情、符合社会现实,要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要以幸福劳动、美好生活为育人指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育人根基。  相似文献   

20.
“体面劳动”与教职工权益维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红 《工会论坛》2009,15(4):54-55
实现体面劳动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实现“体面劳动”,最根本的是要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教育工会如何有效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让广大教师体面劳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工会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