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叙事话语中,借助他人话语进行叙事,既保持着先前语境中的对话关系,同时也与故事中人物、听故事的人、文本接受者乃至读者进行着对话。文章通过法布拉和苏热特两种形式主义叙事模式的复仇小说对比,分析了两种叙事模式的特点及他人话语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2.
小说的叙事方式包括叙事主体、叙事动机、叙事时间和叙事语言四个方面。其中叙事时间是小说叙事方式最基本,也是最复杂的要素。它的变化常常牵动视角、语态、模式等方面的变化,因为“时间就是变化的第一种形式”(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时间的本质意味着变化。作家对叙事文本的把握,首先表现在对时间的有效利用上。叙事时间作为一种叙事手段,无论它以如何复杂的面貌出现,总可以根据它的表达方式概括出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笔者认为现实时间(故事时间)是小说的基础.如若以此为参照系.则可把小说时间分为习惯现实时间、…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民间叙事,不仅意味着民间法是其当然的叙事对象,而且表明官方法也是其叙事对象。民间法作为法律的民间叙事对象理所当然,而官方法作为其对象,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间对官方法自觉的接受,从而其实质已经从官方位移到民间,成为民间规范交往、日常秩序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二是民间并未接受官方法,从而以消极或积极对抗的心理和行为对待官方法。法律民间叙事的基本方式,既有有行动的叙事、也有言说的叙事,还有书写的叙事。这三种叙事方式交互作用、共同支持法律的民间叙事。  相似文献   

4.
"叙事"经历了从政治、行政范畴的词汇到文章的一种表达法到一种文体的转变。《左传》是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叙事模式的史传文学的典范,作为编年体史书开我国叙事文学的先河。《左传》的叙事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史传文学的影响及对传奇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散文     
散文主要有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两种。抒情散文是通过抒情方法表达作者意志的一种文学形式,其中既有托物言志的,也有以景抒情的,一般都应细腻、清新、真切,甚至要追求诗意。叙事散文有记人、叙事、状物三种情况,要求人们汰除繁枝密蔓,抓住重点细节,还要求人们以抒情的方式叙事,要有感慨与含蓄  相似文献   

6.
<正>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融合新闻报道中的新闻叙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本叙事,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叙事体系。新兴技术发展推动媒介形式由报纸、广播、电视拓展为“三微一端”等新兴载体,融媒时代的新闻产品不仅包含文字、图片,还增加了视频、动图和数据等多种元素,传统新闻叙事策略被打破,新闻叙事在多个维度发生了变化。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突破,融合新闻凭借其包容性较强的内容形式特点,必将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形态。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民族史叙事结构中包含区域史、族别史和中华民族史等几个部分。从叙事演变脉络来看,随着中华民族由“自在”“自觉”走向“自信”,中国民族史叙事也在发生转向。目前的中国民族史叙事以20世纪的“区域—族别”、关系论与整体论叙事为基础,三者在方法论上验证了“小历史”与“大历史”的相互补充、弥合和一体化进程。中华民族社会史是当代中华民族史叙事的新方向。可以通过“地理—人文”“话语—制度”“语言—符号”与“生活—实践”叙事等几种内容得以呈现,成为“小历史”与“大历史”双向联动、多线转化、相互弥合的实践机制和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8.
生命叙事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叙事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道德教育方式,它具有自我性、日常生活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它产生教育作用的内在机制在于:叙事过程中故事本身内在的教育价值,道德学习的特点。教师在道德教育中采用生命叙事应注意如何选择故事及叙事“视点”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叙事学是叙事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括许多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由于女性主义叙事学把女性叙事经验视为叙事文本分析的基础,因此,在许多方面它与经典叙事学存在很大的差别.在整合女性主义叙事学各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讨这一叙事范式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史传叙事的春秋笔法和作者意图对古代历史小说的叙述可靠性产生了影响。叙述可靠性的研究路径主要有修辞性叙事学路径和认知叙事学路径。就修辞性叙事学路径看,史传叙事让历史小说的叙述可靠性不再完全由隐含作者和叙述者之间的关系来决定,作者的真实叙事意图对叙述可靠性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就认知叙事学路径看,史传叙事让读者对历史小说的史实、虚构、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共识,这些共识导致读者对历史小说叙述可靠性的理解并非因人而异,反而有一种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11.
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和小说的影像化书写已经成为时下常见的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小说<如厕记>的阅读,从叙事之"叙"和叙事之"事"这两个层面,指出该小说的影像化叙事特征及其向读者所传达的另一种视觉化阅读快感.  相似文献   

12.
作为左翼都市叙事的范本,《子夜》的叙述焦点已不在个体的命运和精神历程,而是转向了有关中国社会的宏大叙事,它对都市生活中欲望的书写方式也相应地产生了一系列变异,非个人的集体成了都市叙述中的欲望主体。茅盾试图将以个人欲望为枢轴的都市叙事与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叙事扭合在一起,达到一种综合。然而,在很多情形中,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叙事无法重合,即便作者勉强将它们叠合成一体,不谐和的裂缝依旧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历史流变表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既要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要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丰富了现代化理论,为世界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构建提供了实践支持。应从时空叙事、比较叙事、方法叙事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的基本结构,在叙事主体、内容、中介上精耕,进一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力度,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广度,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精度。  相似文献   

14.
女性创伤叙事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作为文化记忆的创伤、作为认同困境的创伤和作为个体体验的创伤是当代女性创伤叙事的基本图景。那些具有大事件性质的“缠绕式”的创伤是历史的骨架和关节;历史演进中各种新的创伤是具有时代症候的特质呈现;历史和时代之外的个人创伤构成历史骨架之外的血肉和脉络。当代文学的女性创伤叙事呈现出三个可能的维度,从女性创伤出发,又超脱出性别的界限,将女性创伤叙事的视野和层次提升到两性、国民甚至人类的高度,形成一种现实主义的人文情怀,显现出更为广阔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叙事作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贯穿于社会互动与自我表达的全过程。图像叙事是利用图像的视觉呈现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一种具体叙事方式。伴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图像的叙事价值日趋显著。充分发挥图像叙事的直观性、通俗性、鲜活性等特点,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打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对此,可以从以图像叙述媒介的精心制作为着眼点,以图像叙述者的有效宣传为关键点,以图像受叙者的接受认同为落脚点这三个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符号表达和外在体现,意涵深厚且特性鲜明,其国际化传播对于展现中华文明精神风貌、构建中华文明国际化叙事体系和塑造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在东西方文明交流愈发频繁、舆论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传播新环境下,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国际叙事应以思想引领夯实国际叙事的根基,以情感融通强化国际叙事的情感渗透,紧扣时代脉搏推动国际叙事与时俱进,搭建多维立体、灵活多样的国际叙事平台,实现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国际叙事的高效传播。  相似文献   

17.
略论叙事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运用及其限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实证主义科学观支配了主流社会学的研究,预设它是惟一客观可靠的知识类型,从而使质性研究越来越被排斥到了边缘地位。叙事作为质性研究的一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手法或情感表达,它与逻辑科学话语同样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对于丰富社会学的想象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叙事在中国社会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这是为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通性、过程性和模糊性所决定的。叙事是否成功,取决于作者的问题感、材料的复杂性和讲故事的技巧。方法与研究对象是一致的,因此,与其用“叙事的时刻”去颠覆统计社会学的神话,不如为适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克服韦伯所谓“方法论的瘟疫”。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叙事发生根本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尤其体现在现代中国民族关于政治、伦理、理性、审美等话语形态中。然而由于它们本身只是在西方文化叙事影响下的产物,所以在本质上不过是一种残酷的现代性幻像。中国民族也不可能通过这种非法的文化叙事与现代世界发生真正的交流和对话。在当代特别需要警惕的是以审美话语为基本代码的后现代叙事,它对于在一个世纪的阵痛中刚刚有点现代性萌芽的中国文化,可以说是更加危险的  相似文献   

19.
刑事司法文书叙事的详略,是由司法文书特定的功能——法定性和主旨性决定的。刑事司法文书的特定功能,决定了每种文书的特定主旨,凡是与文书主旨有关的材料必须详细叙述,否则应简略叙述或者不叙述。而刑事司法文书叙事往往有两种倾向:一是事无巨细,对原材料盲目照搬,一是为追求形式上的所谓结构严谨,盲目苟简。这两种倾向都有损于司法文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因此,掌握详略述的叙事方法是提高刑事司法文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虽然说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阐发的空想社会主义属于乌托邦思想的一个新的理论阶段,但是在叙事话语和逻辑内核方面他们很大程度上承续了柏拉图和莫尔,即乌托邦思想中潜藏着共和主义叙事。不仅如此,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共和主义叙事,同样被遗忘于共和主义知识谱系之外。通过对相关文本的分析,我们着重从共和主义的视角对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诠释,并希望将他们三个人的名字重新书写到共和主义的政治光谱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