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品 《前沿》2011,(15):140-143
空间一直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合理领域。从城市社会学学科的高度,梳理空间研究的历史,在此基础上解析空间研究的范式,总结空间研究的理论内涵,使我们认识到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空间是社会建构出来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空间,其物质性、社会性和发展性将社会、空间和时间三者辩证地结合在一起,为当下社会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工具。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自身的幸福。社会主义城市空间生产实践也要立足于民众的现实生活,把实现普罗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幸福作为价值依归。当代中国社会正义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要把满足当代人与各代际人的均衡、持久的幸福需求作为空间生产实践的中心任务,穿透空间异化的迷局,创新空间生产模式,把握社会发展的精髓和真谛,实现从"GDP崇拜"到"GNH(国民幸福总值)关怀"的转变,构建一条社会更加和谐、民众更加幸福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3.
龚建华 《桂海论丛》2014,(4):121-124
当今中国城市社会正处于碎片化状态,实体空间的割裂与社群意识的淡漠正使城市这个人类产物异化为社会共同体的阻碍,城市社会的重构势在必行。从公共空间的建构出发,从公园、小区等开放性场所的公共性回归以及从虚拟社区的共同体营建中寻找让城市发展重新纳入社会轨道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王欢 《前沿》2014,(15):68-69
空间正义是社会正义和空间的一种联接。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空间的剥夺、排斥、隔离、分层日益突出,这要求城市发展必须考虑空间正义的诉求,即弱势群体的利益,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城市以每个人的更好生活为目标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城市空间利益冲突治理的公正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空间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利益主体对空间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需求错位,其深层次的问题是市场逻辑之下的空间权利分配不公,背后仍然是相关制度的缺位。城市空间利益冲突治理的本质在于以"公平公正"作为价值共识的有目的干预,通过培育空间价值观,加强空间利益引导、约束和补偿,合理管控资本运作、规范城市空间生产等防止价值共识"离散",以期促成城市空间生产由资本积累转向满足社会空间使用需求,促进城市增长的公平正义回归。  相似文献   

6.
高晓溪  董慧 《前沿》2012,(19):12-16
空间城市化与现代化作为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目的是为城市主体提供更好的生活,忽视空间正义的价值取向等同于历史必然性的丧失.城市发展的空间与活力转向以及政府、市场与个人三者的空间博弈导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现实语境为空间正义的彰显提出严峻挑战.本文试图在分析空间的物质性与社会性两大特征的基础上阐述空间正义原则的基本内容,梳理提出背景、原因,进而反观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的现实境遇,以期在城市空间生产与消费过程中通过空间正义的彰显构建活力化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7.
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为典型代表的城市暗角,既是城市物理空间的不协调构成,也是社会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的理论,通过对Y市W城乡结合部地沟油生产的空间———社会现象分析,探讨了城市暗角形成中的制度结构和社会行动等宏观要素,并展示了一个由进城农民所发起的"弱"空间生产过程。这一空间生产通过农民的适应性选择和日常生活实践得以延续,既反映了弱势农民对空间的争夺,也反映了城镇化时期社会管理制度的缺失。空间生产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非正规、不合法的城市空间景观———"灰色集群"。在当前的社会管理中,要通过合理的空间秩序的构建对此类空间生产进行有效的规避与防治。  相似文献   

8.
"城市空间格局"似乎已经认定为约定俗成的基础概念(汪劲柏,2006),各类文献中常常将其与城市空间结构混用,视为同义语。一般而言,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面的投影,是城市地域各种空间的组合状态(柴彦威,2000)。城市空间格局(结构)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且各影响因素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也表现出复杂性和随机性,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相应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9.
陈伟 《学习与实践》2023,(4):121-130
囿于偏离中心的城市空间规划,保障房社区似乎天然面临着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和资源分配差异的“极化”,直观影响着居住福利的再分配。基于对保障房社区走向社区融合抑或分化的问题考辨,本次研究从空间视阈出发,对多维度的空间意义及与其紧密关联的居住福利风险肇因进行了学理分析,以“空间再造”作为中介理念,进而提出“服务型社区资本建设”下“阶层-空间-福利”进行三方联动的可能,从而在融合角度达致保障房社区对“空间生产”和“空间消费”的双重需求。由此,本次研究甄选南京市D保障房片区作为相对独特且典型的一个空间治理单元,分别从个体层面、组织层面、制度层面出发,将“融合抑或分化”的思考嵌入对社会空间分异和居住福利治理的扎根式论证之中,希冀归纳出有别于常规型社区治理、旨在追求兼具社会公义与市场效率的新的空间治理范式,为国家或地方风险治理提供具备时效性的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0.
聂鑫琳 《理论月刊》2023,(2):104-111
随着社会的发展,空间从纯粹的物质空间演变为充满意义的社会空间,它不只是场所,更是影响城市生活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因素。空间作为可以赚取利润的商品,如果只注重消费的体验性向度,会导致空间消费娱乐化、格式化和区隔化,把身处其中的人带入一个只关注直观、情绪和快感,而忽视思想、理解和认识,强调即时性愉悦的纯粹体验性的世界,使人们远离沉思性快乐,远离美好生活。因此,为了构建城市生活共同体,空间消费必须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导向,做好优秀文化和本土真实性的空间叙事与传承,兼顾生态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1.
王志刚 《思想战线》2012,38(4):121-124
空间正义关注的是空间生产实践的总体性伦理问题,所谓城市空间正义,就是存在于城市空间生产实践中的公平和公正,是不同(差异)城市主体能够相对自由、平等地享有城市空间权益,不受支配地进行城市空间生产和空间消费的理想状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空间正义,把消灭城市空间矛盾、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追求的理想目标,同时引导人们将生活的目的,从对外在物化空间的关注转向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上来。现实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资本同质化逻辑和主体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空间生产应该把"差异的正义"作为其价值诉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空间就是要承认差异性,通过价值指引和制度安排,推进对无压迫的群体差异的再生产和对无压迫的群体差异的尊重,谋求多元利益群体空间的"重叠共识"或"交叉共识"。  相似文献   

12.
美国“精明增长”对我国城市空间扩展的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论述了目前国内外讨论比较多的"精明增长"(Smart Growth)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涵,对我国城市空间扩展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从美国城市蔓延的前车之鉴中得到教训,从城市发展策略和技术手法上将"精明增长"的理念用来指导我国城市发展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3.
任辉  吴群 《求索》2013,(4):221-224
地价空间分异受到城市空间"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张的双重影响,这种影响通过点、线和面状驱动素的变化综合反映出来。论文以地租理论为切入点,以点、线和面三种微观影响城市住宅地价的因素为主分析对象,探讨其对地价的作用机理,分析其对地价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实现对城市住宅地价空间分异的不同层次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空间治理和旧城改造提供决策参考。研究认为,城市管理者可以从教育资源配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等方面来改变土地综合区位,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从而提升城市土地整体价值,实现城市土地合理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城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空间分布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影响。长三角城市空间分布的特征,一是沿主要水体分布,二是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两者叠加则呈现""字形的基本空间分布形态。随着一系列重大交通设施和工程的完成,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分布的发展趋势将是以上海为中心、以4个方向的快速交通干线为纽带的"手指"形骨架的经济和城镇密集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 塑造现代城市街道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凤元利  刘仁义 《当代建设》2003,(6):19-19,35
街道作为城市肌体的脉络,早已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舞台,其发展演化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形态和规模以及人类生活方式与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对街道的物质形态和空间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重塑现代城市的街道空间,已成为城市设计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是市民参与各种类型体育活动的场所,是被"身体性话语"赋予内容和意义的公共空间.通过梳理国内外发展历史发现,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具有可达性、意象性、补偿性和互视性四个基本属性,其在参与我国现代社会秩序建构方面具有非凡的价值:首先,公正、友谊、竞争等思想观念在此空间重复推演,发展为中国民众精神世界共享的价值符号...  相似文献   

17.
全球城市在空间形态上所呈现的各种复杂的错位、无序、混乱、僵化和衰败现象,表明当代城市变迁已经从进化模式步入变异模式。从形态角度讲,变异在整体重建和局部更新两个层次上展开,它与流行的绅士化、中央商务区、高科技新区、创意园以及各种大事件营销等空间重组套路联系在一起,表现为空间离散和碎片化、失落的空间层出不穷、结构和意象上的混乱比比皆是、废墟化空间不时出现、赝品空间大行其道以及空壳化常有发生等诸多现象。空间变异往往对城市活力提出挑战,应是当代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品 《理论月刊》2014,(5):162-165
工业社会的快速城市化使城市成为宏观社会运行的战略性场所,城市社会学由此兴起,并且成为一门显学。然而城市社会学学科发展却存在着困境,首先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专属问题难以确认,这直接导致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有扩展为社会学研究的倾向。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建构也存在着矛盾:或者发展理论不再关注城市;或者仍然关注城市却发展不出理论。这些困境意味着城市不是社会理论研究的中心,但城市是社会变化的权变因素,因此,城市仍然是研究社会的关键领域。  相似文献   

19.
城市犯罪预防与"防卫空间"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城市犯罪预防对策中,"防卫空间"思想及实践是其一项重要内容."防卫空间"思想又称为环境预防理论,是指通过改变和保护环境,消除便于犯罪的条件,预防犯罪发生的一种理论.该理论提出,有必要通过环境设计,制造一种"防卫空间",即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旧城改造、社区氛围的营造等各个环节造成不利于犯罪、诱发犯罪行为的机会,预防犯罪的发生.引入"防卫空间"理念治理和预防城市犯罪,应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和考虑.城市犯罪预防的硬件建设是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将犯罪预防作为一项重要的功能和指标,贯穿始终,让城市建筑、居民住宅具有抑制和预防犯罪的功能.其软件建设是指制定和落实有关规范和措施,以保证上述硬件设施充分发挥功效.  相似文献   

20.
道格·桑德斯的《落脚城市》提示我们,常规意义上的贫民窟是一种"落脚城市",是移民向城市迁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过渡性空间。落脚城市对于城市化的功能要求城市规划必须超越二元论城市空间立场、承认城市空间的多样性;作为移民在城市中生存、流动的必要的城市空间,它是移民与城市精英争夺城市空间的斗争焦点和场所;作为容纳了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第三空间","落脚城市"的价值应该在极端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观念中得到尊重,并以此为契机重新观察与构建开放性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