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公共协商,强调对话、讨论、辩论、审议与共识。近年来已经超越了纯理论的探讨,进入政治实验阶段。在中国的政治实践中,最能够与协商民主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政治协商制度。二者虽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基本精神和理念基本上是一致的。面对着转型社会带来的挑战,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特色路径的协商民主,已成为发展和完善我国民主建设的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进入新时代.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开辟了新境界,指引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其实践的新贡献集中体现在制度建设上的重大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继承了政治协商与社会协商相结合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了新的开拓.新时代要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法治化道路,更深入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其政治优势,承担好协商治国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3.
基层协商民主研究应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架构视野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构建思路下,重点关注什么是基层协商民主基层协商民主应该在什么范围、以什么形式有序、有效和规范化发展等基本问题。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在执政党和学界长期的理论思考中,逐步获得相应的理论定位。在当前,基层协商民主可以被定位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架构中社会协商的一个层级,以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协商层级。我国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经历了自在和自为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分别形成了温岭民主恳谈会模式和成都社会协商模式两种实践典型。基层协商民主的典型实践模式蕴含着共有的规律与经验。完善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应着重构建统一的基层协商民主工作机制、统一的基层社会全覆盖的基层协商民主平台、多层次系统化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以政治协商和社会协商为架构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需要明确协商民主的内涵、形式、渠道和程序。以凝聚共识为重点,完善政治协商;以优化决策为重点,开展社会协商;以畅通利益表达为切入点,规范基层协商;通过加强舆论宣传、推动制度创新、改善党的领导,引导和保障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5.
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协商民主在某些理念上具有相当程度的契合,在发展的道路上两者可以相互学习。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直接参与、自由平等、理性妥协等基本理念,针对人民政协政治协商中的一些制度性缺位,本文就完善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了政治协商法制化、协商参与面拓展化、协商主体平等化、协商过程程序化、协商保障信息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既要弄清相关概念的来龙去脉,更要将其与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进程紧密联系起来;需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从制度建设、协商内容、协商程序、协商形式,以及委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层面上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报告中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本文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体会中国共产党对其内涵发展完善的历程,清晰阐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由政治协商和社会协商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8.
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一种民主理论范式。传入中国后,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目标。从结构上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包括党内协商民主、执政协商民主、国内党际协商民主以及人民协商民主四个方面。就目前而言,我国既存在着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有利因素,同时也存在着民主传统缺失、选举民主不发达、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等不利因素。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思想上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政治协商以及选举民主的内在区别,在制度上要将协商嵌入票决民主的已有制度结构,在行动上要选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人民政协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政治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民主形式之一。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与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既有契合性,又存在根本的不同,合理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以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形式的中国的协商民主,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近年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然而,由于该理论提出的时间较短,就目前来说,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为此,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关理论已成为当前学界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新概括后,政界与学界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了区别于会前的一些新认识,这涉及到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一些基本问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缘起民主革命时期的认识渐趋一致,仅在形成的具体标志上尚有分歧;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与制度基本架构的认识渐趋一致,由政治协商制度单一衍成说,演变到政治协商制度与社会协商对话制度两部分衍成说;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概括何时兴起还有分歧,有1991年兴起说,2006年兴起说,还有1987年兴起说。  相似文献   

12.
多党合作制度是当前我国协商民主中最主要最成熟的一种形式,充分体现了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本质特点。中国的协商民主最初是从多党合作开始的,在多党合作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伴随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回顾、研究多党合作制度中协商民主的历史演变过程,对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抓住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就找到了深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一把钥匙.随着人民政协不断推动政治协商的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不断朝着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拓展.一方面,政治协商从横向层面朝着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逐步拓展,使政治协商远远超出了人民政协的范畴,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中的协商民主已经蔚然成风;另一方面,政治协商从纵向层面朝着社会协商、基层协商、公民协商逐步拓展,协商民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最大共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横向、纵向拓展推动了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八大引人瞩目地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正式理论概括,所谓正式的理论概括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的理论概括。改革开放后,从十三大到十八大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权威且清晰地逐步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的进程,客观地显现了中共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与制度由两大构成部分:一是政治协商思想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是社会协商思想与社会协商对话制度。两部分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协商民主新概括的历史与现实内涵与结构,两者都逐步呈现出趋于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与理论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实现了创新性发展。从理论创新看,历史传承中彰显强烈的“中国逻辑”和浓郁的“时代关怀”;就制度创新言,新时代更加致力于构建科学有序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从实践创新讲,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并取得丰硕成果。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创新性发展,是党和国家顺应时代发展新需要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动体现,也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协商民主在未来发展中,仍将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推进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为了更加明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同西方协商民主的区别、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同政治协商和民主协商的异同加以理论甄别。  相似文献   

17.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其主要职能就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这三项职能与协商民主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拟就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的关系视角阐述二者的共通性和差异性,认真分析探讨人民政协在推进协商民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人民政协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政治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民主形式之一。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与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既有契合性,又存在本质不同。不断发展和完善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形式的中国协商民主,是发展我国协商民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协商民主制度是党在总结国内外政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思路,它对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协商民主制度的完善和有效运行,需要法治社会的建立,因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20.
党际民主是政党之间的民主.协商民主既可以发生在公民社会领域,也可以发生在国家政治领域.在政党政治成为世界潮流的今天,尽管各国实行不同的政党制度.但不同政党之间的协商应是一种发展趋势.党际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党际民主的建设与发展,应以协商民主的视野重新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