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半世纪的沉沦和迷失后,为什么会在这个历史节点复苏?其复兴和回归为何又如此迅猛?其复苏和回归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2.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什么?"仁"与"礼"在其中如何定位?以现代社会的状况来看,孔子之道是否还有值得学习之处?这些都是近代以来关心中国文化的学者不断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西方列强铁船火炮的侵略和大量商品及资本的涌入,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也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渗透。建立于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近代西方文化与建立于长期宗法氏族社会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激烈碰撞。这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挑战。与之同时,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与更新。面对近代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挑战,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的争论。中国传统文化应坚持还是抛弃?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对上述问题的不同态度,形成了此时期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其中,关于法律文…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自从弗里德曼提出“法律文化”这一概念以来,学者们就法律文化概念和法律文化研究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场论争的实质是就“如何对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存在的法律文化进行客观探究”这一问题而展开的方法论上的争论,也正是在这一方法论问题上,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可能为我们的法律文化研究带来重大的启示意义。具体说来,这种启示意义主要体现为:韦伯社会学中的阐释性理解与因果性解释对观念探究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讨论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之前,我们有没有很清晰地感受一下,或者认识、思索、总结一番:中国文化现在是什么,状态如何,家底怎么样,中国文化有没有整体形象呈现于世界,我们的民族又怎样认识自己的文化,本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哪里,是否存在为人们所共识的文化精神,我们的未来走向清晰不清晰,如此等等,就是在讨论文化发展战略时,首先要把家底盘清楚。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德养成与传统道德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时常有外国媒体和国人热议中国的社会公德问题。有个普遍的疑虑?像我们这样道德文化深厚的民族,社会公德状态为什么会不尽如人意呢?道德文化的传统难道在今日完全流失了吗?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其产生与发展的几千年中形成了独有的特点,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运行,传统文化道德显示出与之不相适应的方面,面临着现代化的转型,必须对传统道德进行重构,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公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法国针对入境、居留政策和无证居留事件,以及在欧洲境内关于在东部和南部边界监控国境线难度的问题上,都出现了一些争论。这些争论实际暗含着对移民潮监控措施效率的质疑。 国家在单独或协作的情况下,究竟能将国境线控制到什么程度?不管是从监控成效还是从对人权的尊重来看,移民潮控制的运作都不甚令人满意。那么,在开放国境线和“零移民”之间是否存在一个折中的方法呢?  相似文献   

8.
刘文兵 《工会论坛》2008,14(6):135-136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成为党的共同信念、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标的集中表达,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之际,研究上述问题对于我们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更加自觉和坚定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国家有关中国发展前景的争论在近10年中从未停止过。不同于前几年流行的“中国威胁论”,最近西方舆论争论的焦点是“中国崩溃论”,其主要表现是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预言中国在今后几年里即将崩溃。西方的一些媒体也纷纷为之寻找注解,颇有蔓延之势。那么,“中国崩溃论”是怎样出笼的?“中国崩溃论”产生的原因何在?中国经济究竟是繁荣还是崩溃?本文将对此予以剖析。一、“中国崩溃论”的由来“中国崩溃论”原产于美国,最初是由两篇学术文章引起的。2000年,美国匹茨堡大学经济学教授托马斯·罗斯基(ThomasG·Raw…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西方某些发达国家为了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目的,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政策,形成了日益严重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在市场经济体制构架尚未形成,文化产业起步不久.文化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文化的法制建设和管理还很滞后的情况下,如何捍卫文化主权,维护文化安全,成为当今中国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邓小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1.
如今,我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在社会的健康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同中国文化相交融的结晶。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并非在这一概念明确后才出现的。当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中国萌芽时就有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萌芽,而中国革命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思想文化可能先于这一社会形态而产生…  相似文献   

12.
统战文化归根到底是凝心聚力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扩大统战文化影响力、助力画好最大同心圆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本文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加强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重点分析讲好中国故事对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重要意义,旨在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政治使命感和思想行为自觉;二是加强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要讲好什么样的中国故事,重点阐述统战文化建设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内涵,旨在明确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凝心聚力的着力点;三是加强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要怎样讲好中国故事,重点建议统战文化建设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方法,旨在实现统战文化建设凝心聚力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在这世纪之交,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问题,中华文明的理论阐释及其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它关系到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的新建,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以至于世界文明的健康持续发展。正确梳理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认真评析中华文明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业绩,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至关重要。不是有人在谈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么?可以告诉他们,历史证明:中华文明确实蕴涵着强大的辐射力、吸引力、融会力、凝聚力,但绝不具有封闭性、排异性、强制性。在中国历史上,你找不到种族灭绝的血腥、…  相似文献   

14.
谈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因素张达仁前不久,来自美国的一名年轻女教师给中国学生讲演。学生提问时提出一些涉及她本人的问题,例如AreyougoingtomakeaChineseboyfriend?(你是否打算交一个中国男朋友?)这个问题问得很不得体,令人尴尬。...  相似文献   

15.
西方法学史有三大学说对法与法律的关系加以阐述,形成各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争论焦点引发了后人的深思。本文由此提出三个问题:其一,是否有独立于法律之外的法?其二,“恶法”是不是法律?其三,如何使法律最大限度地合法?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理论界就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人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是否承认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异化”等问题展开的。这场争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异化理论的研究,也纠正了一些学者在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直到今天,这场争论仍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华夏文明在世界上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明,它之所以绵延五千年而经久不衰,主要源于中国文化基因的优秀和伟大。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就在于它的二维性质。二维性使中国文化具有博大性,从横向看可以知其广博而众多,从纵向看可以知其阔大而久远。二维性使中国文化具有精深性,以简美和精致、思辨性和意象性为主要特点。二维性使中国文化具有经典性,在审美表现上趋向于空灵高远。二维性还使中国文化具有变革性,由此引发的求索性和开放性趋向,决定了中国文化不拒绝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光大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观照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弊端和缺失之时,容易向前看或是向后看。向前看,就是要求我们全盘接纳现代化的内在规定与时代特质即现代性,认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用不断地发展来解决;向后看,要求我们反观现代性问题时,回到传统并希冀用传统文化解决现代性问题。现代与传统,这对中国人纠结了上百年的二律背反,矛盾乎?冲突乎?本文从社会哲学理论话语视角看.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能简单割裂历史与传统,而是在秉持现代性先进理念的同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性基因,融合时代特点,整合社会发展的实践要求,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时代危机找到真正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文化大众化问题,发端于五四时期的"平民文学"运动.虽然这种平民文学并没有真正成为大众文学,但它开启了中国文艺大众化讨论的先河.30年代中国进步文化界所进行的文化大众化讨论,在以陈西滢、梁实秋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文化人和以鲁迅、瞿秋白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化人之间,围绕着文学是否有阶级性、文学是否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相关、是否和无产阶级大众相关等问题激烈地展开.  相似文献   

20.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提出“不争论”的本意,是在改革开放的具体举措上不要争论姓“资”姓“社”,而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但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则必须分清姓“资”姓“社”。在当前关于中国改革的争论中,核心问题也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不争论”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