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现代化过程中现代性严重不足,政府过于追求工具理性,将"效率"作为终极目标,忽视社会公平与正义等,以致公民往往通过非制度化甚至极端的方式进行权利诉求。建议按照现代性的理性要求,构建政府与社会合作共治的平台,实现以公民为本的公共行政。  相似文献   

2.
从"保障公民享有合法权益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公民享有合法权益的过程会使社会出现不稳定因素"这句话入手,分别对保障公民享有合法权益能够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因以及保障公民享有合法权益过程的制约因素展开详细的论述。就像现代性必须通过现代化来实现一样,若想让公民享有合法权益,就必须经历保障公民享有合法权益的过程。先对维护社会稳定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了保障公民享有合法权益以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构建设想。  相似文献   

3.
<正>民主和"权力公开透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制度安排过程,需要我们认真去做,这是我们社会转型期、迈向现代化过程的"必修课",否则,我们就很难实现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的惊险的一跳,跨过现代性这一"门槛"对一个"良治政府"来说,防止公共权力异化的制度安排具有首要意义不言而喻,在国家与社会的治理过程中,公共权力难免会出现一些腐败现象,这在任何社会中都有  相似文献   

4.
政治现代化视域中的公民政治行为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当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已经难以靠自身的动力发展时,政治现代化的动力意义更显关键。政治现代化是公民与政府在互相增权中平衡搏弈的结果,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基本权力建设,形成有效政府来领导政治现代化;同时,也要注重公民力量的对应增长,从而形成对政府的有效调适。而公民力量即是从公民社会中化约而成的公民政治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为了自身的利益掌握和运用社会政治资源的能力。政治认知、政治行为方式和组织程度是其三个重要构成要素。这表明,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中国公民政治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5.
刘伟锋 《前沿》2007,(10):137-138
建立公民社会是"第三条道路"政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论述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现状、"第三条道路"与中国公民社会之间的联系以及中国公民社会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等方面。通过借鉴"第三条道路"的政治主张,正确处理好公民社会与国家、公民社会与民主的关系,以便使我国的公民社会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6.
政府信任与公民信任良性互动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与公民之间信任互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政府与公民之间互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受到政府与公民信任现状的推动。政府与公民的信任互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建立良好的政府与公民的信任互动,应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润滑,减少社会摩擦和内耗,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现代和谐社会和民主法制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公民治理现代化是基石和重点。从历史经验和当前实践来看,中国公民参与治理的主要形式是"被动式参与"。要改变被动、实现治理目标,注重协同效应是良策。公民治理可以为当前国家整体层面的治理提供呼应和支持。通过深化改革实践,构建强政府、大社会的协同治理模式是实现公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会治理的目的是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变迁。在当前的农村社会中,农村传统秩序的整合作用削弱,现代性整合处于萌芽状态,政府层面的政治整合作用有限。在此背景下应探寻构建传统秩序、现代性整合与政治整合相结合的综合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9.
孙应帅 《人民论坛》2020,(10):69-71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公民道德与公民意识的一次检验.抗击疫情中展示的"社会百态"和"人性众生相",也在社会治理层面凸显了公共灾难的群体危害,因此良性的、现代化的"公民道德"与"公民意识"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首先需要夯实"公民道德"培育的经济基础,其次需要在科学精神、规则精神、平等精神基础上培护公民的"共同体意识",同时还需要在加强党的领导、法治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中打造良性的社会"公共空间",从而为"公民道德"与"公民意识"的培育奠定基础,促进社会公民养成健康的社会"公序良俗",形成以法律规则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0.
杨供法 《前沿》2001,3(10):9-13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使中国人再一次面对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选择.目前的中国不是要宣判现代性的死亡,而是要进一步肯定现代性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继续现代化.作出这一选择的依据不在于理论,而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关键是区分现代性和现代化、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西方现代化经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进行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选择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相似文献   

11.
我们何以共同生活——"中国经验"中的"杭州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经验"是"中国经验"中一页亮丽的篇章.杭州以独具特色的城市经营和更新模式,努力与旧式现代性的发展方式分道扬镳,发出了新型现代性的实践先声. "杭州经验"通过社会复合主体这一行动架构,促成了政府与市场、市场与社会、政府与民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合理配置.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着眼于现代性的全球化对西方福利国家实践所带来的影响,吉登斯提出了能动性政治观念以应对新的贫困与社会排斥问题,其操作思路主要体现于积极福利与社会投资型国家两个观念中。源于吉登斯对现代性的认识,其能动性政治观念对“福利国家的现代化”持有一种过于乐观的估计,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但它对我们思考国家与公民社会在社会福利发展中的双重性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民是创新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应该在与政府、社会的互动中承担相应的治理责任。而我国公民现实的参与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与此还不完全相适应。我们需要深化公民意识,重塑公民治理主体,把公民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嵌入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元互动系统。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东亚开始全面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东亚文化也经历了现代化转变,东亚崛起证明了东亚现代性的出现。从东亚伦理与东亚价值、东亚价值与东亚意识、东亚意识与东亚认同、东亚价值观与东亚现代性以及东亚文化与现代化等层面来全面研究东亚文化与东亚现代性。如何建立东亚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东亚价值观与东亚普适性,这些主题都是东亚现代性之功能与意义。伦理与价值是第一层次的,价值与意识是第二层次的,东亚意识与东亚认同是第三层次的,由此展开对东亚文化与东亚现代化的研讨。"文化东亚研究"就是要探讨东亚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本伦理精神向现代工商社会的工商伦理精神的转变的历史进程",这是研究东亚伦理、价值与意识现代性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使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迁,进而推动了政府信任的结构变化,成为我国政府信任变迁的内在动力。30多年的改革实践带来了惊人的经济发展成果,但也使政府"失信于民"的风险越来越大。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从本质上来说,是在深刻变革的复杂社会背景下,国家治理与公民日益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之间的失衡造成的。因此,政府信任的修复与提升,需要政府以高超的治国智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达成公民满意的国家治理,从而赢得公民的普遍信任。  相似文献   

16.
在乡镇社会治理结构中,代表公民精神需求的"象征空间"以及与政府管理行为相关的"制度性空间"存在不足与缺失,需要通过协调所在乡镇的公民与政府相关力量来解决,即政府的角色应转变为构思和建构一些明显具有完善社会公信力、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而公民力量的强化可以通过民主对话与参与生产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现代公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状态,随着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生成以及新旧社会价值形态转换所出现的道德"空场",进而容易导致社会的混乱与无序,增加道德选择的难度。为了矫正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伦理扭曲,必须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儒家人学思想中的"自性"道德,把握现代性影响下的道德"他性"特征,实现"自性"与"他性"的有机结合,加强"慎独"的道德人格塑造,真正建立起一个健康有序的现代公民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状态,也时现代公民社会的目标使然。  相似文献   

18.
吴华敏 《人民论坛》2012,(30):72-73
在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型过程中,多民族之间既非单向的趋同,也非单向的趋异,而是在相互开放、吸引的基础上,共同性与多样性都增加只有以"公民文化"、"公民精神"为纽带的民族才是"现代新型民族"现代国家是"公民国家",以"公民文化"、"公民精神"及其升华的"现代国家精神"为基本团结纽带。现代国家意识形态的制度属性千差万别,但都以塑造公民文化、公民精神、现代国家精神为基本目的。在现代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那些"特殊主义"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现代国家制度的构建,必须有赖于适应合理性和民主化需求的"公民参与网络"型社会资本的塑造。制度变迁与社会资本转型的良性互动是制度变迁成功与否的关键。但在大多数非西方的转型社会中,传统的"垂直柱状网络"型社会资本向"公民参与网络"型社会资本转型和更新是一个艰难的"传统的现代性转换"过程。要摆脱社会资本的路径依赖效应,从根本上讲还是取决于制度的创新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蒋炜 《长白学刊》2005,(5):22-23
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展开的.因此,现代性控制范式的选择要对"现代性"确立准确的认识,同时要清醒地把握现代性控制模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发生的深刻转换.在此前提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确立新的社会控制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