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光宝 《求索》2005,(9):143-146
本文认为《史记》作为历史著作而具有重大文学价值的原因在于其价值取向的正义性、远大性和主题思想的崇高性、深刻性;还在于司马迁创作《史记》时内心的冲撞性;更在于司马迁写出了历史人物丰富的情感活动、隐秘的情绪心理世界以及其中的矛盾,从而揭示了历史人物的“价值生活”。  相似文献   

2.
金在胜 《湖湘论坛》2007,20(3):51-51,54
借助“反讽”和“荒诞”来分析余华小说《兄弟》(上、下部)的创作倾向,《兄弟》以嘲讽夸张的方式揭示出了世界的荒诞。分析的目的在于更准确地把握其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3.
张海明  顾漩 《湖湘论坛》2014,(3):48-50,71
《二十四诗品》的《流动》一品,隐含着这样的前提:天地万物由"气"化生,流动不息、变化无穷;而诗歌同样由"气"化生,因此才有可能用诗去展现万象流动。而流动的根本在于"冥无",在创作中,诗人须超越具体万象,洞察宇宙根本,方能得万象流动之神韵。  相似文献   

4.
罗贯中(约公元1330--约1440年)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和戏曲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相传,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著有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和杂剧剧本《风云会》等。罗贯中一生的巨大贡献,在于章回小说的创作上。《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给这部史书所作的注释中引用的野史杂记,以及宋元以来的话本、院本、传奇、民间传说和作者自己丰富的社会知识、艺术天才描述而成的。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为章回小说的创作开辟了道路,丰富…  相似文献   

5.
王艳萍 《前沿》2013,(10):162-163
通过对英国18世纪小说了解后发现,哥特式小说是当时风靡一时的重要的小说创作形式。哥特式小说以其对阴森恐怖环境的描写,以及主人公的冒险精神,往往能够带给读者心理上的刺激和快感,这是哥特式小说经久不衰的要素所在。为了深入研究哥特风格,对《简·爱》与《呼啸山庄》这两个小说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研究了哥特式的创作手法,达到对哥特式小说创作的全面了解,提高小说创作技能。目前来看,哥特式小说的创作重点在于营造惊悚的氛围和揭示人物心理冲突。  相似文献   

6.
论韩少功近作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伊始,韩少功的创作出现了一种令人惊异莫辨的嬗变,从《月兰》、《西望茅草地》、《风吹唢呐声》等沉稳厚实的现实主义创作转到《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等虚渺深邃的所谓“寻根”文学的创作上来。这一嬗变,引起了人们莫衷一是的评论。韩少功说过:“文学之妙,就在于可说和说不清之间,在于说得清和不可完全说清之间.”虽然他早就在追求这种“文学之妙”,但真正达到了这种境界的,恐  相似文献   

7.
王渔洋在清初文坛主持风雅五十余年,对清代文学发展与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一代文学巨匠,王渔洋在多方面成就卓著。其中,王渔洋的笔记创作也是开一代笔记文体风气,《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和《分甘余话》5种杂录型笔记作品是王渔洋笔记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王渔洋的笔记创作内容庞杂博瞻,他以鲜明的补史意识和精英意识,为笔记文体注入文人雅趣,深刻影响了有清一代的笔记创作。也正因此,加之王渔洋有闻则录的笔记传播观念,使得他的笔记作品长期被奉为经典,引发众多仿作涌现。  相似文献   

8.
曹丕和钟嵘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品评态度不同。曹丕评风格长短,但反对区分其高下;而钟嵘着重按照品第对作家的风格进行了优劣高下的分析和批判。本文尝试从身世、身份的视角,分析二人对作家创作风格采取不同态度的缘由,以期对深入把握《典论·论文》和《诗品》主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这段时间看电视,忽然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全民卡拉OK时代已经来临:湖南卫视的《挑战麦克风》、江苏电视台的《谁敢来唱歌》还有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知名文化评论人韩浩月说,全民上电视唱卡拉OK让综艺节目更垃圾。而笔者认为全民卡拉OK并没有什么不好。一个节目的好与坏并不在于它是不是舶来品,而在于观众对其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更何况,从目前收视情况看,唱歌类节目大有繁荣昌盛之势。  相似文献   

10.
张啟智 《前沿》2012,(8):158-159
莫泊桑认为小说情节应避免特殊的一连串事件,而应通过十分巧妙、简单和隐蔽的手法来描绘生活。布局的优劣在于是否能将一系列平凡的小事进行巧妙的组合,并且这些小事必须是取自那些能够表现作品最终意义的素材。针对这一观点,以其短篇小说《比埃洛》为典型,从小说的核心与线索、情节之间的衔接与贯通以及谋篇布局的详略安排三方面,具体分析探讨了莫泊桑是如何在其作品中实现这一创作主张的。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作为“文化昆仑”,《围城》中的讽刺表现出了居高临下的态势、霸气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蕴。王朔是从文革中成长起来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中的调侃在于批判的同时尽显平民化特色。由此可见作家个性对创作的影响之巨大。写作教学应当重视对作者创作个性的全面培植。  相似文献   

12.
李宝玉 《求索》2008,(6):57-59
《易经》阴阳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宗旨在于阐释宇宙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易经》阴阳学说及整个和谐理论体系与我国传统哲学相一致而日趋完备和臻密,并逐步积淀为一种思维定势。《易经》倾向以儒家为主流,兼融道家、阴阳家,其阴阳和谐思维代表了我国传统哲学和谐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当然《易经》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人对自然的改造,结果在先民的心理底层沉积了一种对自然崇拜的宗教感情和审美情趣,这是《易经》阴阳学说的内在缺陷。  相似文献   

13.
根据《刑法》第67条第2款规定,准自首的成立要件可分为适用对象要件与实质要件 两方面:其适用对象要件成立的关键在于在案人是否属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 刑的罪犯,而不在于其是否被剥夺人身自由;其实质要件并不在于自动投案的形式,而在于主动认罪,如 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其中的“其他罪行”应既包括异种罪名又包括同种罪名。  相似文献   

14.
明代前期,海南琼山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丘浚。丘浚(1421年-1495年)字仲深,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及第,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等职。就是这样一位台阁重臣,竟也雅兴大发地创作了七部传奇,其中长达二十九出的大戏《伍伦全备记》(以下简称《五伦记》)为其代表作。对于《五伦记》,几百年来,指斥者众多,赞誉者绝少,原因在于其思想内容的陈腐无趣。  相似文献   

15.
<正> 涂怀章同志的《散文创作技巧论》(下称《技巧》的出版,是值得庆贺的事。说它值得庆贺,决不仅仅意味着怀章同志在这片相对沉寂的园地中的再次耕耘,而更在于《技巧》这本学术专著的非同凡俗的魅力。魅力就体现在作者实质上在散文王国中进行了一次纵览风光的漫步与“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沉思。我所以在题目中标示“大技巧”一词,亦正是为了昭明此意。换言之,《技巧》给我们提供的不单是散文创作的“程序”、“规则”和“类型”一类的操作技艺的诠释或总结,而且大幅度地涉及到散文创作的认识论、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生命意识和审美价值等领域。若云“形而上者谓之道”而“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技巧》一书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交融一体了。无疑,这就不是单薄之作,而是大大地超越了低层次的僵硬的“作法”之樊篱。  相似文献   

16.
尽管电影导演在电影作品的实际创作中居于关键地位,我国《著作权法》亦明确承认导演为电影作品的作者之一,但在具体制度设计中,导演的地位却颇为尴尬:导演并不能如一般的作者那样对其创作完成的作品享有完整的著作权,而仅享有署名权和依合同获得报酬的权利。从我国《著作权法》的制度目标而言,其对电影导演如此的权利配置是缺乏说服力的。对此,我们有多种立法态度。在当前,借鉴法国的立法实践,还原导演的原始著作权主体身份,是我国《著作权法》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巴塞尔姆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在其代表作《白雪公主》中,作者表达了强烈的后现代主义创作风格,通过对经典童话《白雪公主》的颠覆重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以及强调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童话故事和童话式人物的个性观点。对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的文字解读和创作手法的拆解等,基于后现代解构主义视角对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进行了解读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杨允 《求索》2012,(4):144-146
《讽赋》与《登徒子好色赋》在结构、内容方面有较多相似之处,但在题旨与艺术追求方面也存在重大差异:两篇作品主要的相同点在于均以"好色"为谗言,而在申辩中都强调"以礼自防"。《登徒子好色赋》中的章华大夫形象及其表现出的"目欲其颜,心顾其义"的情欲观,表现出更高的审美境界和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9.
文摘     
1964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前半生》,该书由曾为中国末代皇帝的溥仪先生提供素材并最后审改,群众出版社编辑李文达执笔,按二人共同拟订的提纲,历时4年才创作完成。当时,考虑到政治因素,经上级批准并征得李文达的同意,该书出版时署名为“溥仪”。20多年后,溥仪的遗孀李淑贤以溥仪继承人的身份主张只有溥仪对该书享有版权,并要求依法继承该书版权中的财产权;而执笔人李文达要求确认其合作作者的身份,并依法享有版权。该案的焦点在于:《我的前半生》是不是合作作品。  相似文献   

20.
王丰 《台声》2006,(2):88-89
朱紫,这位英国留学归来的创作才女,曾用非凡的创作和演唱才华震撼歌坛的音乐人从英国深造回来,带来了自己的首张个人大碟《至爱》。专辑《至爱》中的作品是从朱紫创作的近百首音乐作品中挑选出来的,可谓首首精品!从作品的精雕细琢和曲风的选择可以看到歌者的创作和演唱才华,而主打歌《至爱》演绎了一份绝世悲情,歌中诗情的隐忍和高贵,音乐的简约和纯粹,使歌的意境得到了最完美的?放和表现!如果能够品完专辑中的10首歌,一定会被天才的创作和天使般的?音而震撼,她击退了所有的激情和伪装,?份真实与感动如利器般直入心肺。她的歌?与音乐没有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