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付以琼 《求索》2011,(11):209-211
“兴”精微深刻的意蕴贯穿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始终,由“兴”派生出来的多重组合界面如感兴、兴会、兴象更是渗透其中,其所发之情在创作中梯次演绎,运行轨迹十分清晰:由感兴一创作情感的触发到兴会一情感的深层体验,再到兴象一情感的构形。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体验过程,是创作主体由所感受的自然情感到审美情感的转化与升华过程,这一活动链,构成了兴的内在结构之体系。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的转型。总体看来,他的创作转型是机智的,是值得肯定的。在创作后期,他将作品的主题由揭示“人性恶”回归到“人性善”,表现了他在创作中对“人”的关注由孤立走向全面。小说回归趣味性和故事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他开始将现实和历史结合反思,作品具有了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余华的转型,启示当下文坛: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承担厚重的社会历史责任,拯救并发扬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依然是文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安乐 《台声》2007,(6):88-91
台湾新世代艺术家们在面对这样一个不确定的年代,似乎本能地变得非常地自觉,自觉到个体和他者、历史和社会等诸关系的角力。这种创作主体的高度自觉已从”艺术是什么”的本质论思维转变到“艺术可以是什么”的认识论思维。  相似文献   

4.
孙寅沛 《台声》2022,(18):64-65
<正>从舞者到从事中国古代乐舞思想史、近现代舞蹈史、当代舞蹈史及艺术思潮、舞蹈应用理论研究者,再到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始终热爱着舞蹈事业。在参加全国台联举办的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舞”论坛之际,作为嘉宾的冯双白接受了《台声》杂志专访,讲述他在两岸交流认识的人和经历的事,畅谈源于中华文化和两岸舞蹈创作的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5.
情飞大赤壁     
《新东方》2000,(8):57-57
先前游过黄州的文赤壁,再来到位于长江与陆水汇合处的三国古战场赤壁,我有了一些准备,暗中提醒自己:一定要从苏东坡“创作”的赤壁走出来,去文还武,看一个真实的大赤壁,真正体会一下“火烧战船”的滋味儿,领略一回争雄斗智的谋略。  相似文献   

6.
佤族木鼓舞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佤族的木鼓首次搬上舞台是在1978年举行的“云南民族舞蹈调演”上。由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工队创作表演的集体舞蹈《木鼓声声向北京》将象征着幸福、吉祥的木鼓敬献给首都北京,该节目由此获得了云南省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优秀节目创作三等奖;并在1980年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上荣获成绩优良奖。1984年,沧源县文工队再次以木鼓为题材创作了男性集体舞蹈《拉木鼓》,并在当年在昆明举行的“云南省民族舞蹈会演”中荣获了编导二等奖,作曲、创作三等奖和集体表演奖。木鼓文化成为了佤族文艺创作的一个视点…  相似文献   

7.
识见与实践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于八十四高龄写给他的幼子子聿一首五言古诗,在简要论述了自己所经历的创作道路,总结了毕生诗歌创作的经验之后,提出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精深见解。那么,这“诗外功夫”究竟何所指呢?恐怕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曰:品格、识见,或思想基础;二曰:社会实践,或生活基础。概言之,就是学诗先学做人。  相似文献   

8.
郑八一 《青年论坛》2003,(5):101-102
通过分析舞蹈艺术创作中几种不同的音、舞结合方式 ,本文阐述了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提出了音乐的诸多因素与舞蹈语汇的结合应是全方位的观点。作为舞蹈编导 ,欲想将舞蹈创作达到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 ,就必须使音乐与舞蹈的设计相互浸透在视、听方面而处于相等的观感水平上。  相似文献   

9.
马莉 《传承》2009,(9):37-37
众所周知,赵树理是鼎鼎大名的小说家。但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他还写过几首颇为有趣的诗呢。这些诗都是赵树理内心想法的真实流露,但是如果知晓了它们的创作年代,你可能要为他的胆量捏把汗了。  相似文献   

10.
尚道 《台声》2007,(3):86-89
他是一个创造性极强的艺术家,以无畏的精神进行一种否定以往一切的创作之中,从而开拓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视域,为当代中国画创作提供了一个空旷的原野。他站在自己所营造的“先求异,再求好”的观念基础上开始与传统拼杀。  相似文献   

11.
改革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它具体包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诚信精神,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革新精神,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进取精神以及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的无畏精神。这一精神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之间的有机结合,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过程性与阶段性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逻辑互动。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反排木鼓舞的动作语汇置于仪式场景,对反排木鼓舞的四次展演情景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与分析,指出反排木鼓舞的仪式展演可视为一个结构与反结构相互转化的过程,只有结合具体的场景与象征意义,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舞蹈与仪式在社会整合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以过程视角来看,仪式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并体现着社会的整合与延续,通过仪式展演与舞台表演,反排木鼓舞不仅强化着当地的祖先崇拜、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同时也是当地日常生活、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与个体情感的一种交融体验与象征表达。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监狱安全防范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也极大地推动了监狱工作的一体化进程。安防一体化建设与运用是信息化条件下监狱安全工作的必然趋势。实践监狱信息安防一体化必须坚持“内、外”兼修,“动、静”相宜,“宽、严”相济,“点、线、面”结合和“战、练”相融,重点探索应用现代物联网技术,研发建立信息导向下的监狱一体化安全防控系统,确保监狱整体安全。  相似文献   

14.
藏族舞蹈     
<正>Tibetan folk dances for entertainment consist of xie and zhuo."Guozhuang"is a dance that is familiar to many who are knowledgeable about Tibetan culture.It is called in Tibetan language"guozhuo,"meaning circle dance.Closely related to Tibetan Buddhism is the most important sacrifice dance performed in temples.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功能定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的时期,服务于民生发展成为其更加凸显社会责任的内在发展要求。城乡社区是影响高校党建与德育育人的外源性、发展性、生成性环境,也是大学生全身步入社会之前实现其"预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实践空间。高校学生党组织要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点,推进党建工作格局从准行政化走向公益化,有效延伸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要以党员义工基地等为载体,创新党员教育管理途径,将"志愿、服务、奉献"等公益教育精神嵌入并内化于党员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体系,推进高校学生党建与社会工作的联动共建和长效发展,从而引领大学生党员系统完成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型,并顺利地实现由"精英毛坯"到"人才成品"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宜兰“老歌仔戏”源自闽南传入台湾的街头“小戏”,是歌仔戏最为初级、原始的舞台演出阶段.相较于车鼓戏等街头“小戏”,“老歌仔戏”的演出地点已由街头走向了舞台,演出内容已由表演片段发展为演出全本戏.它的表演形态与“小戏”所差无几,虽已少量吸收大型说唱文学的情节内容,但演出仍以表演歌舞而主,因而尚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大戏”,而是“小戏”向“大戏”发展的特殊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一系列标志着司法活动由国家领域进入公共领域的"公共法律案件"使得我国法理学研究有了新的标本。揭示这一类案件的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透过司法过程总结我国当代转型时期法律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权福军 《青年论坛》2011,27(1):143-146
教育叙事作为课堂教学创新,是一个重过程、重探索的课堂教学活动。个案社会工作的教学过程,要求尊重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主观感受,通过入的主观感受来解读这个“世界”,这就为个案社会工作的教育叙事提供了可行性和必要性。教育叙事在个案社会工作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受叙者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叙事主体要多元化,所叙之事要有针对性,呈现方式要多样化等。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充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教育内容,充分运用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新方法和新载体。  相似文献   

20.
壮族是创造的吗?——与西方学者K.Palmer Kaup等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富强 《桂海论丛》2010,25(2):100-105
美国学者K.Palmer Kaup曾于2000年出版《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一书,认为壮族原来既无共同文化和历史来源,亦无彼此间的认同,壮族纯粹是共产党的创造。此种观点在国内外影响甚广。新疆"7.5"事件发生后,"共产党创造民族"的观点又沉渣泛起,并以此为起点"反思"中国的民族政策。其实,这种观点是谬误的。文章从壮族历史事实出发,揭示壮族的认同意识,反驳"共产党创造壮族"及相关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