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文化在社会变迁中不断转型与重构,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社会呈现出互嵌融合的发展趋势,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但乡村文化现实价值的淡化、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日益增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等问题日渐凸显。乡村文化的治理转型成为一种必然。乡村文化建设的未来趋势是嵌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格局中,以构建多元协作的乡村文化共治格局为目标,以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为根本,充分整合乡村文化内部资源,构建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
刘欣荣 《人民论坛》2020,(5):140-14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乡村文化发展的时机逐渐趋于成熟。我们既要坚守乡村文化的本源,明确乡村文化的特色与优势,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社会空间,也要发挥乡村居民文化主体作用,适当开展创新,重塑乡村文化生态,让乡村文化成为乡村生生不息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3.
左停 《人民论坛》2024,(6):100-103
乡村文化是一个整合了居民生产生活、自然景物景观和社会历史记忆的有机文化系统。乡村文化具有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效用性和价值性,如何开发其效用和价值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议题。推动乡村文化价值实现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加深对乡村文化的理解认知,协同开发多样的乡村文化产品,助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并在更加宏观的层面谋划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通过城乡融合不断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为乡村文化价值实现拓展更多路径。  相似文献   

4.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乡村民众价值塑造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肩负民族复兴与时代进步的人民政党,从其成立伊始就十分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历经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在历史演进中把握乡村现实所需,在契合时代脉搏中深化了乡村文化治理,既提高了乡村文化的发展水平,又改善了乡村社会的精神风貌,更培育了乡村...  相似文献   

5.
罗兰 《理论月刊》2022,(7):75-81
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发挥文化的主体性,更要彰显民族资源的内生性与差异性。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生态结构破坏、治理主体缺位、民族特色消弭等现实困境,要以强调生存性、激活内生性、凸显差异性为发展逻辑,依循民族资源构建乡村品牌、文化空间培育乡村审美、特色产业重塑乡村生态三种治理路径,激活民族地区村落社会与村民之间的发展潜能,完成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赋新与意蕴构建。  相似文献   

6.
张森 《人民论坛》2023,(17):104-109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保持乡村文化的连续性,坚守乡村文化的伦理性内核,坚持乡村文化的整体性,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践层面,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农民、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文化发展策略,即坚持农民主体,强化家庭本位,推动社区“重建”。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振兴乡村的基础在于复兴和重塑乡村文化。但随着市场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乡村文化出现了断裂和异化,乡村文化生态空间遭到侵蚀,乡村社会整体呈现病态发展。为此,本文提出从内容重构、主体唤醒、顶层设计、资源拓展、力量整合和机制创新等六个方面来加快推进乡村文化重塑的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来源。  相似文献   

8.
"乡村文化"治理是社会、国家和市场三种力量交替参与治理的过程,深入理解"乡村文化"治理的历史逻辑,对深度把握当下"乡村文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文化治理"直接移植文化治理概念,即在乡村治理中引入"文化治理".乡村文化治理具有"乡村文化"治理和乡村"文化治理"的双重内涵,体现出治理兼具内容和工具的双重属性.未来更具合...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区文化重建与村民自治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作为一项扎根于村庄社会的民主制度,村民自治的成长也会受到具有内生性的农村社区文化的规制。现阶段,合理利用传统乡村文化资源中的积极元素,大力推进适应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的农村社区文化重建工作,对于促进村民自治的巩固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晓明 《长白学刊》2012,(4):140-143
社会精英和主流话语长期对中国传统乡村生活与乡土文化的批判、蔑视和排斥,直接导致了传统乡土文化的凋敝和对乡村生活意义的消解。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由于乡村经济收入偏低,广大乡村已成为人们急于逃离之地,乡村生活也已失去了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乡土文化自我更新的能力不断弱化。如何重塑乡村生活的意义与传统乡土文化的价值,以实现乡村民众本体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的双重回归,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何运安  韩太平 《人民论坛》2012,(35):190-191
乡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制因素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一直徘徊不前,农村文化权力出现流散化倾向。制度溃散、缺位是农村文化建设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既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文章对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强国家、弱社会的特征,国家对乡村社会拥有无所不在的统治权。从1980年代推行的村民选举制度,通过国家法律的确认和村民选举的实践,逐渐实现了农民的有限自治。村民选举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成果,它在乡村社会的传播,促进了乡村公共领域的形成,增强了农民的契约意识,提高了农民的民主精神,进而使乡村政治文化在结构上做出新的调整。在新的乡村政治环境下,民意成为乡村政治的精神基础,协商成为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诚信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3.
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乡村教育问题的追问,应该在三个层面展开:教育权利的保障与机会的平等;乡村教育文化视野的拓展;乡村少年在教育中的健康生存如何可能.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乃是乡村少年的精神成人.这意味着怎样在被社会现代化与教育的现代化设计框架之遮蔽中显现乡村教育的独特蕴涵,在促进乡村少年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同时又保持与乡村社会的共契,就成了当下教育问题的关键.就目前而言,要使乡村教育凸显对乡村少年健康发展的关照,需要调整乡村教育对乡村少年的想象,显现乡村教育的乡村意蕴,拓展乡村教育的文化内涵,培植乡村教育的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14.
乡村地域文化赋予乡村旅游鲜活主题内容,增加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新时代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可从文创产业发展、精品旅游项目建设、现代科技手段应用、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等入手,注入地域文化内涵,增强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的发展孕育了“数字劳动”这一新型的劳动形式和内容,乡村青年群体已经构成现阶段中国数字劳动的主力军。本研究尝试跳脱“剥削”框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浙江省L村的青年群体为研究个案,在分析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组织与内容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展开讨论。研究发现:(1)个人社会资本增值构成数字劳动中乡村青年社会认同的底层逻辑,数字劳动使得乡村青年在职业向度实现由“农民”向“新农人”的个体认同转变,并通过乡村可见性的提升带来群体情感链接的强化,进而促进群体认同;(2)乡村青年数字劳动对乡村文化空间的塑造,对外表现为通过回归“真实”表达实现对城市话语体系下作为“景观”的乡村文化抵抗,对内表现为在数字劳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以多维在场的方式促进乡村交往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6.
正要进一步落实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让优秀乡村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释放出持久的生命力,更好地推动首都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乡村文化保护体系。建立农林、文化、文物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研究部署优秀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相关事宜,梳理好乡村文化在保护、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性规划,构建以农民为主体、政府  相似文献   

17.
发轫于西方的现代性已突破国家和民族界限成为世界景象.我国乡村文化在现代性洗礼历程中,抵制与适应、成效和代价并存,呈现出独特的中国式现代性图景.此种回应同时也是对历经演化和变迁的现代性的丰富和拓展.现代性和我国乡村文化不囿于形式都能够发展出精彩纷呈的内容,二者之间正向博弈的实现,还须从以下方面做出踏实有效的努力: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我国乡村文化现代性发展的内在根基;发掘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我国乡村文化现代性发展的经济基础;有效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我国乡村文化现代性发展的政治保证;积极探索乡村社区治理新模式,扩大我国乡村文化现代性发展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8.
农淑英 《人民论坛》2015,(8):182-184
乡村传统文化对乡村社会有着独特的价值。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式微,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消极影响。只有采取重塑乡村新型生存空间,丰沃乡村传统文化生长土壤;重构乡村新式价值范式,展现乡村传统文化新意义等措施,才能在文化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中,为乡村传统文化、也为乡村治理找到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9.
乡村传统记忆是以乡村历史传统为对象,通过口述、文字、仪式活动等为载体,再经过对乡村传统的选择性、想象性的建构后被呈现和流传的反映在乡村群体意识中的集体所共享的记忆。乡村传统记忆作为连接性要素,是乡村传统得以赓续传承、保持再现和重新构建的重要纽带,也是实现当下乡村群体认同和国家意识形态整合的重要方式。近代以来在西方线性时间观、社会客观现实的变化和科技发展的影响下,乡村传统记忆从表现形式、规约效力到生成机制上陷入了各层级的断裂和遗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优秀传统的承继和发展,不仅需要保护物质性和观念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要立足当下社会框架重构、重建乡村优秀传统记忆。重建作为乡村优秀传统赓续发展纽带的乡村优秀传统记忆,需要在思想上肯定乡村传统记忆,在内容上重构乡村传统记忆,在实践中激活乡村传统记忆,在中介性要素上重建乡村新型长者叙事。  相似文献   

20.
周博文 《公安研究》2012,(12):15-21
从古至今,乡村文化深深蕴含着定纷止争的调解功能,展现出法律之外传统文化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人文关怀。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体现在法律运行的全过程,而在调解中引入乡村传统文化则是对法律的社会性理论的深化。然而,文化的多元化必然在乡村文化的内在规则与现实社会的法律体系之间引发激烈的冲突与对立,使得乡村文化不能完全切合司法实践的需要,影响着社会秩序的发展与修复。因此,应深入研究乡村社会的文化特征,分析乡村文化与司法实践的冲突与契合,考察乡村文化介入调解的司法价值,探寻乡村法文化在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法律秩序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