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希腊"和谐城邦"理论是西方"和合"文化的哲学根源。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先秦时期的"小康"到康有为的"大同"社会,从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到今天我们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哲学思想都成了各大社会学说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沃壤。中华民族注重用和谐化解社会矛盾,主张和衰共济,兼容并包,求同存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探寻社会和谐、构建和谐政治关系的历史。在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一系列社会利益不均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的构建,为此,坚持"人和"理念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不断完善利益整合机制,维护社会和谐与正义将成为"和合"文化的现代诠译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我们已经听到了21世纪的足音.青年创造未来,未来属于青年.我们将面临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对此,我们青年在心理上、精神上又做了哪些准备呢?在当今奔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口号声中,我们一些青年接受的是卡拉OK、圣诞卡、情人节等等浅层结构的外来文化,而缺乏忽视或没有意识到文化深层结构的观念变革.我们也可以去"洋插队",进行"世界大串连",但我们是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在"对外开放"的口号下,热衷于外来文化,却淡漠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蹩脚的模仿者.这种丧失了自我的意识,当然也不能称之为"世界意识"真正的世界意识,即一种面向世界、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的意识.这已成为我国进一步开放亟需解决的课题.中华民族由于它悠久的  相似文献   

3.
"和合"精神是中华文明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交汇点,在中华各派宗教的教义中包含了大量的和合精神.由于道德与宗教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种互渗互补的特殊关系,宗教对于社会伦理体系的构建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作为社会现象将长期存在,和合精神对增强社会凝聚力的积极作用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和合"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注重多样性统一。"和合"核心突出"和",不仅强调求同存异,也彰显聚同化异,在认可事物多样性,包容事物差异性时,也强调将不同事物融入到和合体内。习近平的"和合"外交思想全面体现了"和合"传统文化的理念,诠释了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5.
王安 《前沿》2005,(2):100-102
“和合”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的理论独创, 提倡从整体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是一种系统分析问题的观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便是一种整体发展的思想, 是对中华和合文化整体观的一种体现, 因此理性地用和合精神推动“三个文明”的建设,三者必能更加协调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道家中的和谐图景是建设中华民族“社会”文化的历史渊源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与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相承接的,道家中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习惯,特  相似文献   

7.
上下五千年,多民族中华的先贤哲人为化解自然、社会、人际、心灵与肉体以及异质文化间的挑战与冲突,整合构建了一套精致的、堪称中华人文思想精髓的和合精神,并进而积淀为中华民族注重和合的内在伦理价值观念。中华和合精神包罗万象,大至宇宙、自然、社会,小到邻里、家庭、心灵,凡可能  相似文献   

8.
在民间,妈祖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共同景仰的海上和平女神.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陆和台湾均设置了以宣传妈祖文化为内容的网站.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从网络传播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积极有效地"设置议程"、当好"把门人"、培养"意见领袖",更好地弘扬妈祖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认同,进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9.
艰苦奋斗,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最深厚、最宏大的动力之一。中华民族所拓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十分深刻地揭示了艰苦奋斗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文化意蕴和最本质的逻辑联系。D艰苦奋斗,既是对中华民族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建设美好社会的伟大实践的高度概括,又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本质、最客观的描述。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①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是在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改天换地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首先,艰苦奋斗的…  相似文献   

10.
"一国两制"理论产生和形成不是偶然的,它只有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基础上才会产生.在理论模式上,它与中国传统的"一分为二"理论模式密切相关.在思想内容上,它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统一、渴望和平、和而不同的精神.在价值观上,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抗震救灾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所要回答的是"我们是谁",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最深层的基础.积5000年文明史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正视和珍惜并努力丰富和升华自己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长江文化主要由位于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长江中游的荆楚文化和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构建而成。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长江文化体现出崇德重义、明理重学、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开放融合、团结和合的精神要义。而这些精神已日渐融入繁衍大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尚和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崇尚和合。和合,是古代中国人的一项基本价值观,也是他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合精神不仅在传统文化中地位突出,在今天也非常重要,值得我们有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和社会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一百年前,五四运动所蕴涵的"爱国主义、民主科学、开拓创新"精神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气神",并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作出的历史选择孕育了民族复兴的"筋骨肉",并明确回答了近代中国的时代之问——"中国向何处去"。今天,中华民族欲在新时代实现"现代化强国""祖国完全统一""人民幸福生活",必然要在五四精神引领下、在五四革命道路指引下接力前行。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16,(11)
正在建党95周年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时,他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层面再次强调文化自信,将之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成"四个自信",完整构成了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6.
易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标识,易学文化影响着中国思想的方方面面。易学之所以有这种"致广大,至精微"的能力,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集体书写的历史哲学。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西方的历史哲学只是到了黑格尔才达到了自觉,其实那只是时代精神的历史自觉;而中国的历史哲学则是集体无意识的群体创造。在易学中包含着一种时代精神,而这种时代精神似乎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始终。也就是说,这种时代精神本身又是超出了时代而成为历史的时代精神了,这是由亚细亚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稳定性导致的,这正是易学能够"至广大,至精微"的唯物史根据。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稳  曹宏 《观察与思考》2014,(10):39-4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在文化全球化冲击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遭遇到风险。这种风险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中原创力薄弱;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世界共享"。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重视培育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感,重视文化生态的维护,以应对和解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以"自强不息"的"向上"、"厚德载物"的"向善",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深度挖掘、阐释中华民族"向上"、"向善"的精神基因无论是对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加强青少年德育,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正面临着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的融合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汇流的发展趋势。如何守住我们的文化底线,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础。应当努力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和合的智慧,回应西方文化和现代化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20.
青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国家发展与青年发展是高度统一的。"青年强则国家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青年必须要强起来,这是由"青年与国家关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共同决定的。使青年"强起来",就要大力发扬斗争精神,努力提高斗争本领。一方面,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在精神状态上来一场"大斗争",深化中国青年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要着力构建青年共识的凝聚机制,把青年有效地组织起来,树立"青年优先发展"的理念,整体性地增强青年斗争本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