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当你收到一位异性寄来的“求爱信” ,上面写着他 (她 )是多么喜欢你 ,希望能和你交个朋友 ,而且是不同一般的朋友 ,你会怎么办呢 ?面对这种情况 ,多数“青春期”少男少女都会怀有比较复杂的感受。一方面你可能会感到有些惊喜 ,另一方面可能也会怀疑对方的用心。有时我们甚至不太相信一个好人会喜欢自己 ,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喜欢自己。结果 ,被人喜欢反倒使我们诚惶诚恐 ,心神不宁。其实 ,有异性喜欢自己 ,应该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无论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人 ,我们都应该对人家心存感激。毕竟 ,他 (她 )在求爱的同时 ,就是在向你表达对你…  相似文献   

2.
身分感     
所谓身分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即“我是谁”。人对自己都有个自我评价,这里既有中正的“自分”、“自若”、“自尊”、“自重”、“自知之明”,也有自我肥胖的“自负”、“自命”、“自视”、“自恃”、“自是”、“自诩”、“自夸”等等,还有失去自信的“自馁”,以及适当表现风度的“自谦”。人们从一个人的这些“自我流露”里,多少可窥见他之为人。比如一个支部书记,本来是党的基层工作者,他却处处以“官”自居,动辄发号施令,口口声声“这些老百姓”如何如何,你说他是怎么认知自己的呢? 身分感,也是对“他人如何称呼自己”的一种敏感。那位支书,人家叫他“老王”,他装听不见,呼他“支  相似文献   

3.
某地一官因受贿锒铛入狱,对称他为“贪官”,直觉得“冤”得慌。他说:“我还算不上是贪官。人家送钱给我,我本来是不要的。我要人家带回去,人家不带。我总不能不讲人情,驳人家的面子呀!”一番道白,人们不得不“由衷”地慨叹:原来贪官也“做人难”,有一本“难”经啦!  相似文献   

4.
《中国残疾人》2006,(4):52-53
我碰到一个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普校的聋人在心理上好像有点问题,他们脾气古怪,孤僻不合群。为什么会有这种问题出现呢?我认为,听力损失的他们长期生活在健听人的包围圈里,与人说话有点模糊不清,人家也觉得和他说话特别费劲。而这种人又会固执地以为健听人看不起自己,心里感到很痛苦,有一种恐惧和仇恨在心底里,表面看不出来,但是自己心里却很清楚,他知道自己永远也不属于这个健听人圈子。因为在和健听人的接触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弱点,而且这种弱点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也不能改变这种现状。这种痛苦的生活如影随形,无论他走到哪里…  相似文献   

5.
维护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不是以强制为前提,而是以自己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工作对象接受正确的思想。这种影响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即成为权威性,影响力越大,权威性越高。目前,在我们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有极少数人甚至领导干部认为,搞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说给人家听,写给人家看,哄着人家干的。”他们只做表面工作,不重实际效果;对人是马列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台上唱共产主义,台下搞自由主义;说的是为人民服务,干的是以权谋私。他们批评青年人“理想淡泊”;自己却把共产主义信念置于脑后。这种虚伪的作风会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失…  相似文献   

6.
葛剑雄 《传承》2012,(23):94-96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一个很好的原则,那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发展到了今天,在这个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形成一个新的观念,那就是“己所欲,如何予人”。我们以前往往认为,我认为好的,你也必须认为好,所以我要把它推广给你,要你学我,这是我的一种好意。其实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你认为好的,人家不一定以为好。如果人家以为好,也要考虑人家该怎么样向你学习。所以,不要急于把你自己认为好的文化去推广,更不能够强制推广。  相似文献   

7.
《新东方》2006,(1):43-43
《宋稗类钞》中载有这样一件事:宋朝有个名叫苏掖的常州人,官至州县监察官。他家中十分有钱,但却非常吝啬,为了少付一分钱,他会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还最会趁别人困窘危急之时,压低对方急于出售的房产、地产及其他物品的价格,从而牟取暴利。有一次,他准备买下一户破产人家的别墅,竭力压低房价,为此与对方争执不休。他儿子在旁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发话道:“爸爸,您还是多给人家一点钱吧!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我们儿孙辈会出于无奈而卖掉这座别墅,希望那时也有人给个好价钱。”苏掖听儿子这么一说,又吃惊,又羞愧,从此开始有所醒悟了。一个优秀的领…  相似文献   

8.
沈颖 《人民公安》2006,(18):20-21
“他的个性存在明显的问题”记者:你认为“邱自幼丧父”,母亲是间歇性精神病这种家庭出身,会给他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李玫瑾:邱兴华没有很好的早年经历,这是个最初的心理背景。他自己也承认自己极度缺乏亲情。一个人的早年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钱,而是家庭的氛围,可以一无所有,  相似文献   

9.
发展民营经济 ,认识是第一位的。如何解决人的认识问题呢 ?根据我的经验 ,要请实践做“先生”。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甘肃搞包产到户的时候 ,就有一些人想不通。那时我是省委党校的副校长 ,省委在党校办学习班 ,有的人就说包产到户是搞“单干” ,甚至说是“资本主义复辟”。后来采取什么办法呢 ?让想通的人先干起来 ,想不通的另给他一个位置 ,不减他的工资也不撤他的职 ,让他看一段时间。结果搞了一两年后 ,包产到户把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生产很快发展了 ,在旁边看的人也想通了。现在我们发展民营经济 ,有的人思想也不是太通 ,认识还没有上…  相似文献   

10.
政策与规则     
<正> 据说,某外商到某地准备投资。他问当地的官员:“我想知道,如果我在贵地投资,会怎样地活又会怎样地死?”当地的官员立马把胸脯拍得“咚咚”响:“哎呀,您老人家在咱的地头上投资,咱又怎么会让您老人家死昵?比如您老人家坐车出门,咱会派警车鸣锣开道,无关人等车等一律肃静回避,您老人家绝不用担心会像戴安娜王妃那样出车祸。比如您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叮咛     
每年8月下旬,正值开学的时候,北京站的民警都会给来京报到的大学新生发放《安全防范小常识》。宣传页上除了提示来京新生如何“安全使用银行卡”,如何“防范扒手”和“宿合防盗”等,还印了北京站周边的交通图。我知道,来京务工人员在职介所找工作的时候,也会得到类似的小册子,叫《打工手册》。《打工手册》内容会更多一些,除了讲劳动者如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之外,也会讲交通安全知识,甚至文明礼貌知识。这是一种城市的叮咛。这种叮咛体现了城市的人文关怀,也有效地引导文明行为,是不可缺失的城市语言。我确信,这种城市的叮咛只要“前进一小步”,就会换来“文明一大步”。  相似文献   

12.
一位“大众情人”才子说:当今是电子信息时代,电视更是千家万户老少男女人人天天必看的传媒;鲁迅若今日在世,他老人家也必乐于在电视屏幕上出镜亮相,云云。此论把鲁迅推到扭腚歌星、美艳影星、贫嘴笑星等也属于“大众情人”堆里去挤轧,十分有趣。而且妙在这种高论可以永立于不败之地,因为死无对证,地下的鲁迅不会反驳,任什么人都不妨随地吐痰乃至随地大小便地咒骂、贬抑、污蔑他。诅咒他是“石头”也好;诬陷他被日本特务所庇护、倘不早死保不住会当汉奸也好;甚至造谣说他是嫖客,在日本讨过老婆也好;时新说法则说鲁迅是畅销书拜物教的大主教,武侠  相似文献   

13.
宁夏的那个案例中,王副市长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关键就是,她没有一点自救能力,这是一个客观理由。”这的确是一个客观理由,但同时王副市长可能心里在反问:为什么要我去救?为什么要我派随从人员去救?还有人可能会说:王副市长可能认为他的命比较主贵,或者随从人员的命也比较主贵。也可能有人会说:王副市长一行可能都不会游泳,让人家下水去救人等于让人家送命,这种交换不等价。  相似文献   

14.
2013年8月2日,浙江省诸暨市公安局看守所内。气温高达摄氏39度。“香港风水大师”徐泓吴拿着起诉书副本有些焦躁不安。这是在他关押后一直想看到的东西,又是他极不想看到的,手拿起诉书,"他仍在问看守所管教:“我没有骗人家钱,都是他们自己要给我的。我怎么就成了诈骗罪?”其实,大师此刻仍在他自己营造的“角色”里。纵观他几年来行径,与其说他是一个“香港风水大师”,倒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导演”。那他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相似文献   

15.
王礼 《八桂侨刊》2004,(2):52-53
黄运来先生是广东潮州普宁县人.他从有记忆起,就生活在痛苦中.因为他是“地主的狗崽子”。任何一个孩子和大人,打了他都白打,没人管;要是他打了任何一个孩子,那怕只是碰了人家一下。人家大人孩子找上门来,他的父亲都得逼他低头认错。当然还得挨一顿打。“地主崽子”还敢打人,那真是自找苦吃。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自觉──汪曾祺创作论杨志勇俞平伯在谈及丰子恺时认为他一身的“文化味”,这种评价用在汪曾祺身上也是恰当的。当代有关汪曾棋创作的评论都很有兴趣地关注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但却给人这样一种印象:汪曾祺只是在对文化传统自觉继承,进而以为他是“最后一个士大...  相似文献   

17.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4):63-63
2010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企业的选举献金可不设上限。这就为“权钱政治”大开方便之门。没有钱,政客无法竞选。拿了谁的钱,就得为谁服务。西方甚至有人比喻说:“金钱是民主的母乳。”美国的院外活动势力十分活跃,那是在合法地进行见不得人的勾当。这样的民主制度,从程序上看,似乎很民主,但这种民主给广大老百姓带来什么呢?中国俚语说得好:“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软。”这可是真理。  相似文献   

18.
一则追错对象的“网络通缉令”打乱了一个普通人平静的生活。42岁的章甫三个月前被莫名其妙地卷入一起“网络通缉”事件。在三篇被数万人点击过的帖子上,章甫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被公布,他被人称为“逃犯”、“黑户”,甚至他的一个女性朋友也被说成是他的情人。还有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个父亲,一个在北京做保安的父亲。因为儿子有一个做保安的父亲,所以他见到他父亲的时间还不如他每天早晨喝牛奶的时间多。因为“非典”的缘故,今年六月份的休假泡汤了。儿子在电话里说:“我想你。”一下子把我激动得眼泪汪汪。等我回过神,才有点明白,我想儿子是真的,儿子想我,怕是“别有用心”。儿子是很现实的,在他的眼里只有一个叫“叔叔”的爸爸对他不错。“叔叔”每年的六月份到家里一次,会给他带好吃的好玩的。叫“叔叔”的爸爸会抱着他出去玩儿,而且肯为他花钱。更重要的是,当妈妈向他动手挥舞鸡毛掸子的时候,这个人会很及时地…  相似文献   

20.
明代冯梦龙在《古与令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司马微在同别人谈话时,无论好与坏,不管是与非,总是说“好”。一天,有人问他:“你好吗?”他回答:“太好了。”有人难过地对他说:“我的儿了死了。”他也旧答:“那太好r。”他的老婆凶此批评他:“人家认为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才告诉他的伤心事,你怎么还是说好呢?”他仍然回答说:“像你说的这些话,也太好了。”于是,“好好先生”这个典故留传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