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司法权具有社会权力的属性,司法独立原则强调的是法官的人格独立,因此,法官自主地考量社会舆论并不违背司法独立原则,反而彰显司法权的社会属性。但是司法裁判对社会舆论的考量是有界限的,司法裁判中的事实认定部分,必须遵守证据裁判原则和直接言辞原则,不能考量社会舆论。法律评价部分可以考量社会舆论,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前提。要在司法裁判与社会舆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可以从司法精英化与司法大众化相结合、限制媒体报导与借助媒体报导相结合、审慎考量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舆论引导是一项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意见和呼声、解疑释惑、理顺情绪、积极引导社会热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的工作。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巨大的思想舆论平台,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对此,如何提高边境民族地区的舆论引导力,发挥其宣传党的主张、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的重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赏罚对人们的道德选择发挥着导向作用.社会赏罚通过一定的社会心理机制和利益杠杆实现对人们道德选择的引导.道德选择的困难,是由于人们经常处于现实生活的道德困境之中.这种困境有四种表现形态.社会赏罚对人们道德选择的引导有属于"硬约束"手段的直接引导,也有通过社会舆论、风尚习俗、榜样典型等"软约束"手段的间接引导.这种导向作用有正向的,也有反向的.社会赏罚方向与时代所需的道德价值的吻合或偏离往往导致两种不同的引导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前,因工程项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增无减,官民矛盾突出,社会舆论引导工作不可或缺。有的地方政府"不愿说""、不会说"和公信力缺失,以及网络媒体难于管理是政府社会舆论引导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从政务公开、民主决策、通过媒体与群众充分沟通、建立科学的新闻发布和媒体管理机制、以处置设置议程等方面,做好政府社会舆论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5.
网络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社会思潮的重要传播载体。加强对社会思潮的预测与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内容占领网络阵地,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分析了网络思潮的内涵与特点,论述了预测和引导网络思潮的重要性,针对网络思潮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从对网络思潮的深入挖掘、超前预测、多元化分析、实时监控等方面,探讨了预测和引导网络思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媒体介入到刑事司法审判之中,是社会对司法进行监督的要求之一,有利于司法的透明与公开,但媒体通过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也会影响到我国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因此,媒体与司法判案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媒体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要在扮演好社会角色的同时也要扮演好自己的法律角色。认清媒体的作用,完善相关媒体行业的法律制度规范,完善司法机关与民沟通机制,加大对新闻媒体报导的监督,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是协调刑事审判与媒体之间关系,发挥媒体在司法方面作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高速发展,多媒体、移动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中国进入网络信息化社会,网络新媒体自然而然应运而生。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对社会舆论传播与引导产生重大影响。网络成为舆论事件的放大镜,新媒体广泛、快速的传播特点带给政府舆论引导新的挑战。本文分析网络时代舆论传播特点,以及政府舆论引导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探析互联网背景下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手段和策略选择,从而提升政府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会的发展催生了网络信息权利的兴起,网络信息权利具有很强的政治影响力,它拓展了社会舆论空间,对传统媒介话语权提出了挑战;它是传统政治体系运行方式的有力补充;对政府的权利运行模式提出了挑战;网络信息霸权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面对网络信息权利的兴起,如果政府舆论引导力不足,信息公开力度不够,都会导致网络信息权利的滥用.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网络信息权利与信息义务的平衡,实现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政府引导机制的有效整合,消除信息鸿沟,保障信息权利的公平公开.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与政府社会管理实践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成果直接作用于社会管理实践;另一方面,社会管理活动不断实现对技术因素的协调与控制。电子政务对于促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改进社会管理效果、加强政府对社会舆论的协调与引导、促进不同区域平衡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社会管理理念远未形成、公众缺乏社会参与意识、政府社会管理能力亟待提高、社会管理体制尚待完善等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内部动因;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我国社会管理的发展现状、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弱化等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0.
社会舆论与司法判决两者的权利均来自于《宪法》,一方权利的扩张,则导致权利失衡,形成社会舆论与司法机关的博弈。激烈的利益冲突使得双方两败俱伤,因此,通过在立法过程中对民意进行疏通汇总,在审判程序中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对民意加以引导,营造社会舆论与司法机关双赢的局面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面对高度媒介化的信息社会和舆论监督日益加大的新形势,公安机关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必须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要求,坚持一手抓正面宣传,一手抓涉警负面舆情的引导和控制工作,切实把握社会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公安工作面临的舆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忽视和抵触公安新闻舆论监督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公安形象危机。因此,深刻分析公安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从而引导公安新闻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公安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已经成为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应当通过及时、有序、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抢占舆论先机和制高点,把握正确导向,争取积极效果,从而实现以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的有效引导。这是树立公安机关执法为民良好形象的重要措施,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3.
交通违法行为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的重要因素,对交通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正面的处罚效果能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义务,减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要实现处罚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正面统一,就必须从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入手,端正民警的执法理念,提升执法水平,同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交通管理工作中行政处罚的评价,逐步消除处罚给交通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互联网高速发展而生成的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其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和现实冲突也对社会稳定和管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公安机关要在不断做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方式方法,针对当前舆论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网络舆论监测体系,开辟舆论疏导渠道,强化正向引导效力,注重先期引导,积极促进信息网络安全立法,以健全完善网络引导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因交通事故、安全事故等引发的非正常死亡事件不断增多,且极易引发"停尸不埋"或"抬尸闹事"的群体性社会矛盾,应严格规范公权力的行使、注重引导社会舆论、加强对陌生人社会的调控并注重合理运用民间法和民族习惯法来化解社会矛盾,以形成依法办事与依法维权的良性循环,促进非正常死亡事件应对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6.
网络统一战线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统战的提出,为新时代的统战工作开辟了新领域,指明了新重点,提供了新方法,确立了新目标。海宁市通过宏观层面(市委统战部门)与微观层面(社会团体,主要是爱心联盟)的良性互动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这一思想,很好地发挥了本地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在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参与社会治理、开展公益活动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形成了一套颇具海宁特色的工作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7.
腐败案件屡禁不止 ,有很多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本文从社会舆论导向存在的种种误区的角度 ,剖析了这些不良社会舆论对人们灵魂深处的诱惑与影响 ,告诫大家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警惕社会舆论导向的“陷阱” ,要在思想深处警钟长鸣。  相似文献   

18.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是美国公民教育领域的智库,承担着生产新思想、提供政策咨询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职责.通过介绍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卓有成效的影响力策略,剖析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如何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形式倍增影响力,实现自身迅速持久的发展,可为我国公民教育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交通违法行为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的重要因素。对交通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正面的处罚效果能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义务。减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要实现处罚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正面统一,就必须从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入手,端正民警的执法理念,提升执法水平,同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交通管理工作中行政处罚的评价,逐步消除处罚给交通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0.
积极应对新兴媒体 正确引导公共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在深刻改变着媒体传播的内在结构和总体格局,带来了传播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如何通过新兴媒体联系群众、了解社情、凝聚人心、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