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袭取沈阳,并迅速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张学良当时任陆海军副司令兼东北边防司令,住在北平。他虽有抗日雄心,但他接到过蒋介石不准抵抗的密令,迫于压力,按兵未动。国人不知内情,致使张学良遭受“不抵抗将军”的骂名。  相似文献   

2.
20年代末 ,张学良主政东北。为了抵制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野心 ,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当局积极调整对外政策 ,积极向欧美靠拢 ,借助美国力量对抗日本 ,在东北实现了易帜。东北当局为了维护主权 ,采取各种措施抵制日本势力 ,并力图收回中东路权益 ,与苏俄发生了大规模边境战争。总之 ,拒日、反苏、亲美 ,成为 2 0年代末至“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当局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张希尧是辽宁省西丰县人,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为理工学院化学系学生,曾经担任学生会主席,在同学中威信极高,因而深得校长张学良器重。九一八事变后,张希尧与大批学生流亡到北平。当时,东北大学秘书长介绍给他一份薪水颇丰的工作,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拒绝了,而是全力以赴投身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的斗争中。  相似文献   

4.
日本人在我国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盛京时报》,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舆论宣传阵地。热河事变前后,《盛京时报》违反尊重客观事实的报道原则,战前宣扬日本为"自卫"被迫发动战争谎言,战争中渲染关东军与热河人民和谐共处、贬损张学良及东北军的形象;战后批评蒋张的"不抵抗"政策、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等,充分暴露了《盛京时报》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的殖民性质。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的大名中国人几乎无不知晓,他的传奇一生是历史学家、传记作家、戏剧家和影视家永远津津有味、挖掘不尽的题材。唐德刚先生撰写的《张学良口述历史》一书曾评价:"张学良可能是中华民国史上最‘花’的花花公子了。但治民国史者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位统兵治政的干才"(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P209)。东北易帜、西安兵谏,这是改写中国  相似文献   

6.
近日,我们走访了原东北军部队在张学良被软禁后投奔共产党八路军的691团吕正操团长手下的人员边信忠老人,由此获悉了西安事变中秘密功臣高福源的故事。现整理出来,以飧读者。一、围剿红军被俘的高福源赞同共产党的主张,表示愿回去劝说东北军将士和张学良联共抗日高福源1901年出生在辽宁省营江县博洛镇乡马家庄村。他的父亲高玉麟曾进入保定武备学堂学习,因为军事成绩优秀,毕业后就在袁世凯手下当了一名骑兵营长。高福源的母亲王氏去世后,高福源由婶母抚育,在他12岁时跟随父亲来到绥远,父亲一心想把高福源培养出来,就将高…  相似文献   

7.
正"有中国,就有南开"张伯苓有强烈的爱国心,很早便对日本的侵华行为非常担忧。早在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前四年,张伯苓便专程去东北考察,回来后就对学生说:"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险。"他强烈地洞察到日本人的狼子野心,迅速在大学部成立了一个东北问题研究会,集中调查日本侵略东北情形,向中国政府提  相似文献   

8.
1928年,北伐军打到北京、天津,北洋政府崩溃,张学良于东北易帜,“狗肉将军”张宗昌,冰山失恃遂亡命日本别府。行时,带了第四、第六、第九三房姬妾。 张宗昌乃一草莽武夫,得能风云际会,实乃中华民族的悲哀。 然其客居东瀛后,仍贼心不死,妄想获得日本的奥援,卷土重来。时日人对其不过是“雷操食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已,只在生活上予以便利。  相似文献   

9.
随着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沙俄的移民和侵略,清政府逐步解除了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开始招民垦荒,以图巩固边防。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也把侵略的触角伸向这一地区。尤其是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沙俄和日本分别将"北满"、"南满"划为各自的势力范围,以铁路为依托,逐步实行殖民统治。沙俄和日本的入侵使得清政府感到自己在东北的统治受到严重的威胁,为维持在东北的统治,进一步把东北的荒地全体开放。总体来看,这一时期清政府在东北地区招民垦荒政策的实施与日俄长期争夺东北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穷兵黩武国策的急剧膨胀,大批日本移民进入中国东北。尤其是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更是加剧了日本移民的涌入。至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不包括军政人员,全东北已经有150余万的日本移民定居。就中作家近百人,他们绝大多数人站在殖民主义的立场上,记录了殖民主义者眼中的“满洲”风光,描摹了他们作为统治阶级一员对“满洲”新大陆的“美好憧憬”。藤山一雄可谓最典型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由张氏家族的姻亲延伸,张学良的姐夫鲍毓才及其堂弟鲍毓麟,与张学良既是儿时玩伴,又是东北讲武堂同学。鲍毓才的妹妹则嫁给了林则徐的五世孙,林氏后裔也成了张家的姻亲。如此,张、鲍、林三家都有了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1905年到1945年间,日本政府在军事侵略中国的同时,对中国东北实施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大规模移民侵略。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也走上了扩张军备和对邻近国家进行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大陆政策。日本"开拓团"(殖民扩张团,下同)是近代日本殖民扩张政策的产物。日本为了掩饰其战略意图和侵略行径,把侵入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团改称"开拓团",企图掩盖日本移民侵略的本质。准确地把握其政策形成过程,有助于深刻理解日本对东北实施移民的侵略动机和性质。从日本向我国东北大规模移民及其移民政策的变化过程来看,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上升为"国策"地位的国家战略行为,是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日本"开拓团"本质上就是"殖民扩张团"。  相似文献   

13.
60年前的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以民族大义为重,在西安发动兵变,囚禁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杨此举功垂史册。但这并不是张学良的第一次兵谏,在此之前,为了实现国家统一,他曾发动过一次鲜为人知的兵谏。  相似文献   

14.
“不能忘记老朋友”,这是中共历代领导人六十多年来对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先生的特殊尊重。在海峡两岸阻隔、张学良软禁不释的阴冷岁月,中共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传递对在台湾的原国民党老朋友的关切和惦念。在一次纪念“西安事变”的活动结束后,周恩来特意对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说:“我近来很想到你家吃东北菜。如果哪天汉卿获释,我是要亲自去接他回来的。”“不要忘记老朋友”1975年,周恩来总理已是重病缠身了,多次昏迷。就在这种情况下,当他苏醒过来时,还是强撑病体,找有关人员研究台湾问题,关注台湾的老朋友。1975年9月4日,周恩来就3日《参…  相似文献   

15.
宁军 《海内与海外》2008,(1):1-1,4-7
2007年10月15日,是张学良辞逝六周年的忌日。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逝世于美国檀香山,走完了他漫长而传奇的一生。张学良与杨虎城发支“西安事变”,促成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不朽功绩,已经彪炳于史册。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给予张学良将军高度评价,盛赞他是堂堂正正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6.
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有关他的文字和影像汗牛充栋,从纪实到虚构洋洋大观,总是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清的传闻,以致以讹传讹,真假难辨了。这或许正是这位传奇人物的魅力所在。不过,历史终究是不能随意涂抹的,对张学良这样的历史人物,即使传奇,也不可离谱。特别是他的家人、家事,报刊介绍多有舛误。现就笔者所知,试加补正,撮录于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伪满14年期间,日本策划并实施了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其政策是通过“移民计划大纲”、派遣“试验移民”及“百万户移民计划”来进行的。日本移民政策的形成过程、各种类型的移民活动及通过国家与民间的管理机构对进入中国东北移民的管理,是为了把日本移民组织成武装集团,监视和镇压当地人民,以达到其长期侵占中国东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田中奏折》揭示了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路线图"。日本在中国境内燃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把战火。日本扩张战略具有深层次的历史根源,日本今日仍然不时表现出对外扩张的企图。先于德意两国,日本最早开始实施旨在称霸全球的战争侵略计划,占领中国东北是日本扩大殖民版图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次行动。美、英、法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日本实现全球扩张战略的野心。应重视历史教训,重新武装并向邻国提出领土要求的日本何去何从,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便不失时机地向中国东北大规模推行日本人农业移民,以达到土地和人口的占领,进而实现长期霸占的目的。为此日本关东军等有关侵略机构便煞费苦心炮制了一系列日本农业移民用地取得的方针、政策,并以军事为后盾,对中国东北的土地进行疯狂的强行"征用"、"收买"和掠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东北生活着一批白俄侨民,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怀着各不相同的目的心甘情愿为日本人效力,最终成了被日本利用的帮凶、间谍和"棋子"。最有名的是谢苗诺夫和罗扎耶夫斯基两个被日本人豢养的政治目标与意识形态都不同的反共分子。谢苗诺夫想建立一个自治的西伯利亚国家,罗扎耶夫斯基想建立一个俄罗斯黑手党帝国。二人争先恐后地成了日本的走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