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课》2012,(5):73-73
历朝历代都希望保持稳固、长久的统治,而不希望官员贪贿腐败,加剧跟民众的矛盾,自毁统治根基。为此,就要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包括对其私生活的监管。  相似文献   

2.
从“裸聊门”到“艳照门”,从“调情门”到“开房门”,今年论坛、微博等网络载体连续曝光基层官员“性丑闻”事件,引发舆论对官员“私生活”的再次关注。  相似文献   

3.
吴春岩 《世纪桥》2008,(3):39-40
“高薪养廉”并未从人的内在道德体系中遏止了腐败,反而陷入了越“养”越“腐”的怪圈。只有从内在的道德体系中,提升官员的道德认知、坚定官员的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才是从根本上陷“腐败”于绝境。为此,我们应该从社会道德氛围及官员的伦理道德培训两个方去面着力重构官员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国公布了《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严格禁止公务员包养情妇等不道德行为。世界其他国家又是如何规范公务员和官员的“私生活”的呢?  相似文献   

5.
“非典型腐败”,就是看起来不像是腐败、或不被认为是腐败的腐败。读起来拗口.可现实生活中确有这样一些官员。面对来势强劲的廉政风暴,他们变换招数。其“应对”手段也日渐多样化。有的官员在职时不伸手,但处处留“人情”,离职后四处伸手索回报,美其名曰“换手抠背”;  相似文献   

6.
美国:“全场紧逼”官员私生活美国媒体监督官员私德,代表的是民众的要求。选民不但关注官员的政绩以及给选民带来的利益,同样关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0,(21):77-78
“州官敢放火,我就敢点灯”——国人的公平观念 当下,不少人高呼“打倒贪官”,主要是痛恨腐败导致的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而并非真的出于捍卫法治正义。所以,当腐败现象难以消除时,他们会认为社会对己不公,从而为自己的腐败找到“正义”理由:“州官能放火”,为什么我就不能“点灯”!于是,反对大官用大权腐败的小官,会心安理得地用小权腐败;反对腐败官员的平民,自己也会托人结识腐败官员。  相似文献   

8.
人文荟萃     
□“削权养廉”才是治本之策旅美学者傅红春为中国反腐败开出的药方是:削权养廉。“高薪”难以“养廉”。中国官员的腐败,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他们正常收入低下。而且,“高薪”的标准如何确定?以中国媒体公开报道的官员腐败案例,金额动辄百万、千万甚至上亿元,再高的“高薪”也填不满他们的贪欲。“严刑”也难以“养廉”。任何投资者,如果有高回报诱惑,那么再高的风险,他也会铤而一试。对中国官员来说,腐败是立竿见影、实实在在的收益,严刑却是有很大的机会可以逃脱的。中国官员的腐败,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权力太大。所谓“削权…  相似文献   

9.
玩摄影、养兰花、收集名人字画……原本,这些只是个人的“雅好”。但近年来,一些官员的“雅好”摇身一变成“雅贿”,让腐败也变得“文艺范”。中国青年报记者根据官方媒体公开报道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至少有27名落马官员涉嫌收受“雅贿”。“雅好”成腐败又一隐蔽通道。  相似文献   

10.
“隐性腐败”是相对于显性腐败而言的。近年来,随着反腐倡廉力度的逐年加大,一些贪官已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逐渐转向隐蔽性较强的信息贿赂、期权贿赂等隐性腐败行为。随着官员腐败行为渐渐从“地上”转为“地下”、由直接转为间接、由“现货”转为“期权”,“隐性腐败”便成为时下腐败行为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1.
美国式腐败     
海纳 《廉政瞭望》2007,(3):49-50
“合法”腐败美国最大的腐败就是将腐败“合法”化。政府官员发家致富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政府官员在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几进  相似文献   

12.
布丁 《当代党员》2013,(1):70-70
有一种人,奔走在受贿者与行贿者之间,为两者见不得人的勾当牵线搭桥。他们有一个形象的称呼:“权力托儿。”近年来,因为“权力托儿”而东窗事发的官员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这些“权力托儿”成为官员腐败的催化剂,社会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13.
《党建文汇》2014,(12):24-25
广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结合广东省查处的腐败案件分析,认为: 当前腐败和不正之风具有八个普遍性特点 一是“官商勾结”。一些官员在与老板交往过程中勾肩搭背、不分彼此,各取所需,为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埋下了隐患。纪检监察机关办案发现,一个腐败官员周边往往围着几个不法商人,一个老板背后往往傍着几个官员,官商形成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13,(15):70-71
“发生初次腐败行为的平均年龄为47.48岁。带病提拔的省部级官员,其平均经济腐败时间在10年左右,绝大多数是5年到15年之间。”2012年12月中旬,一则题为《“带病提拔”官员初次腐败多在47岁》的新闻令舆论哗然。  相似文献   

15.
综观近年来官员腐败案件,发现其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贪官的背后多有一个“贪内助”在帮助官员受贿或者直接受贿,以至于官员腐败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每倒下一个官员,其家人,尤其是妻子也难逃其责,双双甚至更多的家人进了监狱。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在两个月内,查处894名“不作为”官员。有人问,投有腐败,也要查处?是的,“不作为”,也是一种腐败。  相似文献   

17.
田英 《大特区党风》2002,(5):25-27,24
“8小时以外”监督: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一批腐败官员相继落马,受到党纪、政纪、法纪的严肃处理。值得注意的是,从近几年查处的案件看,一些党员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发生时间大多在“8小时以外”,空间多是在“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以内。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原沈阳市长慕绥新、常务副市长马向东等大大小小的腐败官员无不如此。  相似文献   

18.
最近,重庆江北区绿化工程处曝出腐败窝案,掌管照明、绿化等看似“不起眼”项目的市政官员“集体落马”。  相似文献   

19.
肖剑 《廉政瞭望》2012,(15):68-69
对腐败的容忍度问题,最近存国内成了热门话题。皆因目前社会上存存着一些“应该理解、允许中国存在适度腐败”的论调。在现实中,也显然没有真正做到对官员“芝麻小事”的“无情打击”。  相似文献   

20.
王威 《廉政瞭望》2009,(1):42-42
一个官员因在公开场合吸天价烟遭媒体“盯梢”后,其他官员便马上“引以为戒”,随即收敛其腐败锋芒。对这些主动收敛其奢靡锋芒的官员而言,倒下去的那个官员,更像是一棵为众官员望风报信的“消息树”,他令这些平日里奢靡成性的官员赶忙伏下身来,顺势躲过了一波反腐火力的扫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