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协商民主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智慧,不同时代、民族、国家和政治力量的协商民主是各具特色的.与西方协商民主相比,中国协商民主的实践、理论和制度具有自己的内生性、包客性、有效性和与时俱进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当首先立足于不断总结、汲取协商民主建设的本土经验,同时又以开阔的国际视野不断辨析和科学借鉴包括西方协商民主建设的有益成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2.
王涛 《探索》2020,(2):96-106
根据政治过程的不同环节划分协商民主类型是考察中国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视角。当代中国政治过程的不同环节所实践的协商民主形式不尽相同,意见表达-意见综合环节主要是党外协商,政府决策环节主要是决策协商,决策施行环节主要是行政协商。党外协商又包含党群协商和党际协商,党群协商奠定了中国政府决策的民意基础,党际协商既增强了党内决策的科学性,又通过人民政协这个专门的政治协商机构参与政府决策,即人大决策和部分行政机关决策的协商。中国政府决策总体上是审慎的,但行政机关在做具体决策和执行决策时可能会与民意发生冲突。行政过程中行政协商的意义重大,但发挥的作用天然有限。在重视行政协商民主实践创新的同时,有必要推进能适应新环境的党政引领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行政民主与发展政治民主并举,开发社会组织的民意代表功能。  相似文献   

3.
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益元素,批判与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协商民主的主渠道和最高形式。当前,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人民民主,要求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更好地发挥汇智聚力、协调团结、政治整合、民意通道等功能。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发展,必须正确把握协商民主发展方向,推动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拓展协商民主领域,提高协商民主水平,优化协商民主氛围。  相似文献   

4.
市民参与协商公共事务治理是社区自治的基本要求与发展趋势。本文基于协商治理的理论视角,以杭州市"湖滨晴雨"工作室为个案,按照"公共平台——协商主体——协商内容——协商模式——协商效果"的框架对社区居民协商共治公共事务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社区协商治理模式,不仅是对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同时对构建新的社区治理体系、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和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应该引导、吸纳各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协商治理。结合"湖滨晴雨"工作室运行的经验,本文提出完善社区事务协商治理机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基层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工程。如何把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与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民主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民主协商共同治理的社会优势,是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的时代课题。一些城市街道党工委的实践表明,发展基层协商民主要坚持党委引领、党建保障,把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凝聚功能渗透到广泛的社会协商之中;要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把解决民生、发展民主贯穿于民主协商的全过程;要坚持多层推进、制度固化,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理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协商治理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浦劬 《求是》2013,(10):36-38
协商治理,是政治主体基于政治组织和公民的政治权利,以协商和对话的程序和形式达成共识或者协调分歧,以实现国家和公共治理利益目标的特定政治机制。中国的协商治理产生于协商政治与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历史、国情、政情、社情和民情,在长期的人民民主政治实践基础上创造和发展的。它既是人民民主的运行机制,也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式,还是中国特色的人权实现和保障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党与政党、政党与界别、政府与社会、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协商共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余敏江 《求实》2008,(4):76-79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运用相关理论加以多维度考量.协商民主作为晚近兴起的理论,为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进路.从协商民主的视角分析有助于理解公民社会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以及公共利益、美德等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引入协商民主理论,倡导公共治理中的对话与协商,倡导积极的公民参与意识与公共精神,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良性互动,由此也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与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如何实现社会和谐,是多元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20世纪后期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主张共同体中的公民通过公共协商整合社会差异、化解社会矛盾,以实现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社会逐步形成,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多,实现社会和谐也是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公共协商为解决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以公共协商制度化促进社会和谐成为当今中国应有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劳资关系的重要制度安排。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当前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以协商民主理论为视角,分析国外工资集体协商的经验,应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法律体系、强化工会的职能、加强政府指导、促进行业性工资协商、培育协商公共空间,以进一步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10.
杨波  黄卫平 《探索》2007,(1):62-66
运用协商民主理论框架及基本假设,以深圳市A社区人大代表工作站运作实例进行分析,可以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有效的多元利益整合机制和协商对话机制,使得多元利益主体能够在沟通中达成谅解、平衡和合作,对和谐社区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所蕴涵的信任、互惠规范、横向交往网络同协商民主所体现的平等、参与、宽容等要素相一致.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为促进共同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范和网络,能够很好沟通、平衡和发展协商民主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公民与公民、公民与团体、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为协商民主提供心理基础、运行机制以及参与渠道.这就需要认清我国社会资本的现状,对社会资本进行再造与提升,构建协商民主的公共领域、培育公民社会、激发和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为协商民主提供良好的社会资本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市民社会的视角考察协商民主,可以将协商民主理论分为两大流派.微观取向的协商民主理论集中于探讨组织化论坛在程序上的理想条件,鼓励市民社会参与合作实践,通常是跟国家的合作.宏观取向的协商民主理论更关注公共领域内非正式的协商,认为市民社会应在国家之外松散地活动,并要作为国家的对抗力量.一种更具可行性和包容性的协商民主理论能较好地弥合这种分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政治创举。协商民主优于西方传统代议制民主,更适合中国国情的需要。将中国协商民主制度与西方协商民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二者具有共性和个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其内在的制度优势,若能再借鉴、吸收西方协商民主政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且结合中国的国情实际,必将有助于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同时,要深刻把握中国语境下的协商民主是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发扬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优势,可以为人类民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沟通智慧,也为人类和平发展繁荣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选举民主是协商民主的基础,协商民主是选举民主的补充完善及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必须完善选举民主的制度及程序,同时,在现有的协商机制上大力发展协商民主。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选举民主,与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基础的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特色。这两种民主形式的结合,能够产生巨大的政治功能,有利于保持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健全的公民社会是现代民主国家建构的坚实社会基础,是中国现代化事业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社会力量。当前,由于政治体制发展的相对滞后,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需要有一支活跃的社会性力量来协助解决。应发展公民社会组织,通过公民社会与政府的沟通和协商,解决转型期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误读、偶合以及创造性转换的可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安平  姚传明 《新视野》2007,27(5):63-67
随着一批西方"协商民主"的论文和著作的译介,最近中国出现了"协商民主"的讨论热潮,不少人把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出现看作是民主理论的转向,看作是对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印证而产生"知音之感"。本文认为,有些人对西方的"协商民主"存在着严重的误读。文章分析了误读的产生及其原因,指出西方的"协商民主"与中国已经存在着的政治协商是基于不同的原则和理念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一种规范理论的启示下认真研究基于中国政治实践和政治资源的民主理论和模式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对协商民主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其主要关注点:一是在协商民主理论本身,包括其内涵、特征、作用与价值;二是在对协商民主的中国式应用以及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协商民主模式与西方协商民主的异同比较。通过这种理论介绍与探讨,有助于加强学界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协商民主作为强调过程性民主的重要民主形式,是现代民主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西方学者从20世纪末开始对协商民主理论进行不断扩展,从不同的视角对协商民主进行阐述.在中国,由于协商民主在中国目前政治架构下不涉及根本的政治体制,对提高中国国内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反而起到促进作用,因而成为中国学者讨论的重要理论话题:建构公共协商机制,协调多方的价值偏好,使社会的多元利益群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辩论和协商的过程,达致利益表达、利益协调与利益实现.民主恳谈是中国协商民主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但民主恳谈与协商民主相比,在理论目标上尚有较大的差距.但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民主协商形式,民主恳谈的设计和完善无疑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选举竞争式民主弊端在当代日益凸显,促使古老的协商合作式民主获得复兴。中国作为一个在民主政治建构方面的后发国家,应汲取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应走一条跨越式的道路,建设以协商合作为主要民主运行机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弥补选举民主的弊端,满足当代公民政治参与的需求,推动人民主权更为真实有效地实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应对多元文化主义,解决选举民主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协商民主理论在西方应运而生。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协商民主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与西方协商民主相比,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层次多、范围广的特点。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无论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还是基本政治制度,都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协商民主。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同时,还要注重选举民主的发展,实现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相结合,共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