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框架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中华文明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和"魂",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建成法治国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既定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障举措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制度,构筑国家总体安全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障理念,确立法治政府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方略,明晰法治社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抓手,运用国际法权威捍卫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2.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伟大工程.法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背景下,法治体系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法治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法治能够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强调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家治理方面一个突出的变化是由人治转向法治,即要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本文通过中外国家治理模式对比,从法治的视角解析当代我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制度化与法律化的联系与区别,以期为我国国家科学治理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很显然,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法治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障,没有法治,就没有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法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的广泛政治参与提供秩序保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条件下的政府行为划定明确而合理的界限,为国家治理的各项制度的创制和废止提供合法性保障,是国家治理实现社会正义或公正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6.
法治信仰在我国是一种全新的信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也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法治必须要被信仰,这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代中国主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决定着现时代的法治信仰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不仅能使国家治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而且是国家治理效益最大化的内在需要。它能够间接作用于国家治理过程,从而减少治理阻力,激发治理活力,提升治理能力,凝聚治理力量。  相似文献   

7.
2020年11月,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11个方面的要求,其中一个要求是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含义是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主和专政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就未来中国的治国方略作出的重大决策。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要建设一个高度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实行依法治国是无法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因此,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9.
法治国家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行为模式。国家通过法律治理社会,应达到一种理想化的状态,理想化的社会治理状态所匹配的国家状态是法治国家。国家为了达到一定的理想治理状态,需要理想化的治理路径,这种治理路径是国家公权力部门的行为模式符合法律的要求的路径,也是法治国家建设之路径。在我国,法治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所基于的客观原因是一致的,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实质是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社会治理的内涵实质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更高层次要求。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党执政方式的根本性的历史转变。经济是包括法律在内的全部上层建筑的基础,法治经济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是中国走向兼有文化国特征的法治国家的目标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加速经济法治化和社会法治化的进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现重在建设,因而必须支持和保护公民对民主政治的参与意识,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守法意识,强化法律监督,确保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1.
朱景文 《前线》2014,(10):15-18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把法治中国建设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会议的主题。法治建设虽然不是国家治理的全部内容,但是它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全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4,(23):20-20
自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来,一直是提法治国家,没有提法治中国。自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以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法治中国”这一概念首次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那么,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是什么关系?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胡建淼认为,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的升级版,具体表现在:一是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兼采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双重价值取向,即形式法治国与实质法治国的同一.针对当前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培育民众普遍的法律信仰或许是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4.
《意见》将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落实,明确了辽宁省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为辽宁省法治社会建设绘就了新蓝图。首先,《意见》强调,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有效推动全民守法。法律的重要性与核心性在于全社会存在对法律的敬畏,因此要实现法治社会建设,必须从全民的观念抓起。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需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建构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上的理论自觉与主体性坚持。习近平关于法治的论述通过重新梳理法治与改革的关系,引入“治理现代化”的全新理念,突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重要性,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法治的战略地位、全局意义、发展思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价值追求,坚持了深化改革与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到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历史自觉到国家治理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将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由传统人治到现代法治、由法制建设到法治建设的转变。国家治理体系的理念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催生并发展。随着法治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辅相成,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途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依法治国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有利于充分挖掘两者的内在关联,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序开展和法治中国建设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两个决定,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姊妹篇":一个确定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一个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国家治理能力表现在国家制度体系的稳定性、国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社会各方参与基础上的资源配置结果的公平正义性等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执政主体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换,适应现代社会法治型政党的要求,另一方面要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建设法治国家的良好氛围。执政主体的现代性转换和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王勇 《学习月刊》2014,(23):14-1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在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把法治作为讨论主题。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