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程建  朱赟  王春丽 《法制与社会》2010,(26):135-136
手机普及和短信火爆,催生催旺了被称为"拇指经济"的新产业。但同时由于手机、电脑、银行卡等高科技产品的诞生为诈骗分子实施犯罪提供了一个隐身作案的电子平台,手机短信诈骗等新类型犯罪形式现已屡屡出现。本文试从检察机关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的角度,对短信诈骗这一新型犯罪类型的定性处理、短信诈骗犯罪证据体系的特点以及证据审查等方面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杨慧 《法制与社会》2014,(16):75-76
短信诈骗是一种新型的诈骗行为,其犯罪形态成为实践中认定的难点,本文试图对利用手机群发诈骗短信骗取款项,因逃避侦查丢弃银行卡而未实际取出的案件进行分析,认为行为人为了逃避侦查丢弃银行卡后,并未实际取得卡内款项的只能认定为未遂。  相似文献   

3.
骗你没商量     
在众多经济案件中,诈骗案占相当大的比重。体到每一宗案件,其诈骗手法又各不相同。本期“案海涛声”择选了六起诈骗案件,展现了犯罪人不同的诈骗伎俩,以期引起读者朋友的警惕。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诈骗犯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抓住了人们期望发财、贪小便宜的心理,所以为了预防被骗,不仅要提高警惕,更要祛除贪小便宜的心理。  相似文献   

4.
卢建平 《法治研究》2011,(11):22-24
在短信诈骗中,有少数骗子是以自己的真名或真实卡号"取财"的,这类情况虽然不多,但毕竟客观存在。在这种特殊情形下,传统刑法理论关于诈骗行为特征的概括显得并不适当或并不完全。为此,诈骗犯罪的客观方面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有所扩展,不仅包括传统的"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还应包括"致他人产生错误认识"的方法。诈骗犯罪的核心就在于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实施了能够致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从而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欺骗的方法可以是虚构事实,可以是隐瞒真相,也可以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的行为;在错误认识的标准上,既要考虑客观说即能使社会上一般人限于错误认识的境地,又要考虑统计学上的小概率原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手机普及率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短信囚徒"。有调查显示,近7成的网民表示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无法收发短信会觉得不适应。由此可以看出,收发短信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短信中的诈骗、黄色内容等"拇指经济"下的"灰指甲"常常给我们带来哭笑不得的尴尬,甚至引发一些治安案件或刑事案件。短信让人亦喜亦忧。虽然我国已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手机卡销售实名登记制度,但至今仍毋需任何证件即可买到SIM卡。应该说,制止垃圾信息泛滥蔓延,在技术上本来也不应是什么难事。然而,有害的垃圾短信依旧漫天飞舞。显然,尽快从法律层面来规定短信内容提供商、移动通讯商及短信使用者在信息的提供与使用等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已经是当务之急。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曾有代表针对短信运营的无序状态提出了立法建议,我们想,规范短信运营者的行为恐怕为期不会太远了。作为一个法制期刊,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去关注手机短信给老百姓带来的喜与忧。为此,我们把"短信的喜与忧"作为本期话题,意在为规范短信运营,建立一个良好的短信运营环境与市场而鼓与呼。  相似文献   

6.
随着手机普及率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短信囚徒"。有调查显示,近7成的网民表示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无法收发短信会觉得不适应。由此可以看出,收发短信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短信中的诈骗、黄色内容等"拇指经济"下的"灰指甲"常常给我们带来哭笑不得的尴尬,甚至引发一些治安案件或刑事案件。短信让人亦喜亦忧。虽然我国已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手机卡销售实名登记制度,但至今仍毋需任何证件即可买到SIM卡。应该说,制止垃圾信息泛滥蔓延,在技术上本来也不应是什么难事。然而,有害的垃圾短信依旧漫天飞舞。显然,尽快从法律层面来规定短信内容提供商、移动通讯商及短信使用者在信息的提供与使用等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已经是当务之急。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曾有代表针对短信运营的无序状态提出了立法建议,我们想,规范短信运营者的行为恐怕为期不会太远了。作为一个法制期刊,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去关注手机短信给老百姓带来的喜与忧。为此,我们把"短信的喜与忧"作为本期话题,意在为规范短信运营,建立一个良好的短信运营环境与市场而鼓与呼。  相似文献   

7.
随着手机普及率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短信囚徒"。有调查显示,近7成的网民表示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无法收发短信会觉得不适应。由此可以看出,收发短信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短信中的诈骗、黄色内容等"拇指经济"下的"灰指甲"常常给我们带来哭笑不得的尴尬,甚至引发一些治安案件或刑事案件。短信让人亦喜亦忧。虽然我国已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手机卡销售实名登记制度,但至今仍毋需任何证件即可买到SIM卡。应该说,制止垃圾信息泛滥蔓延,在技术上本来也不应是什么难事。然而,有害的垃圾短信依旧漫天飞舞。显然,尽快从法律层面来规定短信内容提供商、移动通讯商及短信使用者在信息的提供与使用等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已经是当务之急。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曾有代表针对短信运营的无序状态提出了立法建议,我们想,规范短信运营者的行为恐怕为期不会太远了。作为一个法制期刊,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去关注手机短信给老百姓带来的喜与忧。为此,我们把"短信的喜与忧"作为本期话题,意在为规范短信运营,建立一个良好的短信运营环境与市场而鼓与呼。  相似文献   

8.
案讯点击     
重拳整治"信骚扰"2013年3月13日,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围绕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民生焦点难点问题,再次重拳出击,发布"3·15"案(事)例并曝光垃圾短信,开展治理违法短信、未经许可的商业短信研讨会。违法短信与垃圾短信不同,不包括卖房子等商业短信,专指内容违反法律的短信。未经许可的商业短信,指未经电子信息接收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电子信息接受者明确表示拒绝而向接受者发送的商业短信。从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消费者刘某的手机收到的违法短信有87  相似文献   

9.
培岳  燕玲 《政府法制》2005,(16):38-41
一封邮自山西的催人泪下的举报信让海口警方核实了手头上的众多婚介诈骗线索。经过近3个月的缜密侦查,海口警方揪出了以苟某为首的17人组成的婚介诈骗集团。全国各地的5000多名痴情男女纷纷落入他们设下的圈套,200多万元落入诈骗集团的腰包。在案发现场,海口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缴获作案用的手机、无线固定电话、小灵通60余部,各类银行卡50余张、存折20余本,还有记录全国各地受害人姓名的记账本90余本,上面记载着除了海南与台湾外全国各地受害者的名单。这是近几年来海口破获的诈骗团伙规模最大、受害者人数最多、诈骗经营活动牵涉面最广、社会影响最恶劣的婚介诈骗案。  相似文献   

10.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手机短信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的诈骗形式,具有隐蔽性强,影响范围广,手段多样等特点,并且治理难度大,已经严重危害了公民的财产安全.本文将对短信诈骗案件频繁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以期达到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几乎所有手机用户都接到过"响一声就挂"的诈骗电话,也不得不长期忍受"办证"、"发票"、"贷款"、"出售手机监听设备"等不良短信的骚扰。近年来,诈骗骚扰的内容更是升级到"银行卡被盗刷"、"购车退税"、"法院传票"……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国人与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的斗争,若以2004年信息产业部发布的《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通知》为起点,迄今已整整十年。面对这些听得见、看得见却摸不着的纠缠,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人打骚扰电话如此的肆无忌惮?为何那么多"婆婆"管不住一条不良信息?究竟是魔高一尺,还是监管乏力?  相似文献   

12.
万慧  孟耀军 《法制与社会》2011,(29):118-119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使用已经全面普及,人们对手机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纠纷,如短信诈骗、侵犯人格权、离婚及强奸等。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型证明材料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案件受理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而对短信的证据属性认定以及证据种类界定的能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某是某单位收款员,年初一天,无业人员张某找到王某,说自己正在做生意,缺少一笔流动资金,请王某帮忙。王某表示自己没有那么多钱。张某便提示王某说:“你不是管帐吗,先从公款中拿一点,我的生意要是赚了,很快就会还你的。”王某碍于朋友  相似文献   

14.
相信每个现代人,只要有手机,一定会被从无休止的垃圾短信到电信诈骗骚扰过。而且,这些骚扰者越来越能实现精确打击:不仅能像老熟人那样亲切地喊出你的姓名,还知道你最近的需求。这种感觉像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被暗中无数窥视的眼光包围。唯一不同的是,这些人往往只是盯着你的荷包,让你不安和焦虑,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掉入"陷阱"。伍亮(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5.
沈燕七  马强  王秀凌 《方圆》2020,(5):40-43
"我们的目标一般都定在四五十岁的离异或者单身女性,她们一般都有积蓄。年轻一点的既不好骗又没有积蓄。"余东方定下了诈骗对象的范围聊天时,张天成会时不时地给徐佳丽传一些照片、视频,内容大多是喝酒谈生意、豪车和高档会所。看到这些,徐佳丽对张天成的身份更是深信不疑。两人交往后,张天成每天除了给徐佳丽发一些甜言蜜语,还会无意中透露一些"小秘密",比如他的战友转业到民政部有内幕消息.  相似文献   

16.
第一篇"馅饼"背后是陷阱 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手机发布虚假信息进行诈骗的犯罪 活动日益猖獗,犯罪手段已发展到直接利用手机拨打固定电话, 利用电脑登录公信度较高的网站,利用移动通讯短信群发技术 发送"六合彩特码、""手机中奖"、"电话中奖"等虚假信息,骗取 手机和固定电话用户钱财。日前,福建泉州警方打掉了一个专门 利用手机拨打固定电话骗钱的家族式犯罪团伙。记者在泉州市 公安局看守所见到了此案的主要犯罪嫌疑人龚坤清,他向记者 讲述了行骗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覃波 《法庭内外》2012,(4):31-34
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先后受理了多起诈骗机动车保险金(下文简称"骗车险")的犯罪案件,据统计,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该法院受理的诈骗机动车保险金犯罪的案件占同期诈骗类犯罪案件的11.97%,较之前一年同期增长了86.67%。由于此类犯罪不仅会破坏保险市场管理秩序,而且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法庭内外》2010,(7):55-56
顺义区法院经调研认为,当前发生的手机诈骗犯罪案件具有5个特点:一是成本低廉。犯罪分子使用短信群发器、群发软件等工具,短时间内向成千上万个手机用户群发短信,诈骗成功率高。二是流动性强,犯罪分子经常采取跨区域流动作案方式,给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取证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19.
胡颖 《刑事技术》2013,(6):61-62
1案例简介某年2月以来,犯罪嫌疑人谢某、刘某等人在我省某市租用了多处廉价房间,利用电脑、手机采用群发虚假短信的方式,骗取受害人钱财,老百姓反映强烈。4月该市刑侦支队联合网技等部门采取统一专项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100余名,缴获银行卡、电话卡、电脑、手机等一大批作案工具和赃款,彻底摧毁了该电信诈骗犯罪集团。通过对扣押的作案工具进行检验发现,该犯罪集团统一采用发送虚假短信方式进行诈骗,  相似文献   

20.
章江 《检察风云》2022,(19):60-61
<正>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失业率上升,加上网络空间利用率提高和数字化步伐加快,印度网络诈骗案件数量飙升。处处设置陷阱印度总理办公室首席信息安全官古尔珊·拉伊担忧地说,印度正在成为网络诈骗者的“天堂”。人们因疫情被迫待在家里,手机使用量增加。许多人缺乏安全意识,会随意下载未经验证的手机应用程序(App),容易遭到网络诈骗。警方还提醒说,一些诈骗分子会假冒知名App的官方账号索要用户的登录验证码,在获取用户的账号控制权后,则向用户亲友发出各种诈骗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