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山东人大工作》2007,(3):59-59
和谐世界的概念提出来已经一年多了,这是中国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方面、国际战略方面、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方面的一个有非常重要意义的理念和思想,是中国人的新的“世界观”。最近,中央党校几位教授就和谐世界思想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实践的深入,"和谐理论"呼之欲出,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世界图景的基本思想和价值基础.在吸收传统文化与应对现实矛盾的过程中,催生了基于对"和谐"的认同之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政治哲学的意义上说,和谐理论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根本问题的思考,突出地表现了以人为本、塑造和谐新人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这不只是一种解决当下矛盾的政策性主张,更展现出反映当代中国政治智慧和社会景观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全生 《传承》2010,(24):128-129
近年来,随着东亚地区经济的逐步攀升,东亚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备受关注。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的安全局势以及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凸显出来,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东亚地区多边安全问题直接涉及我国的国家利益。东亚地区的现实安全局势复杂不稳定,引起中国对东亚地区多边安全的利益关切,而中国在地区多边安全上的影响又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冷树青 《求索》2011,(4):96-98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和谐世界思想理论创新的根本内容。和谐世界思想坚持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国家及其关系思想,深化了对人类文明发展纵横向统一性的认识,体现出社会主义价值的时代要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世界观,是唯物史观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将极大地推动“和谐”哲学和“和谐”文化的发展,对全社会树立“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步伐,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和谐”理念也必将被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成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先后确立了“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和平发展”理念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定的,开辟了中国外交的新纪元;“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政府在新世纪面临新的国际形势提出的外交新理念。二者都是综合国内外因素的结晶,体现了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延续性。“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社会的具体展现,是对“和平发展”理念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可贵的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借助全球化大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我们毋庸置疑的政策方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全球化的简单追随者或被动参与者,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全球化观。和谐世界观集中体现了中国对全球化的态度,构建和谐世界是解决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矛盾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边主义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随着全球秩序的矛盾凸显、全球经济发展的持续低迷、全球保守极化思潮的抬头和全球生态健康威胁的加剧,多边主义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的多边主义必须以全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视角,坚持更加包容、平等的原则,在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前提下建设更有约束力的多边主义机构。中国一直是多边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支持现阶段联合国主导的包容性多边主义机构,并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此为未来多边主义的发展注入新力量。  相似文献   

9.
谢士法  李站稳 《传承》2011,(29):32-33
中国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应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中国要做好和谐世界理念的积极宣传者,但要讲究策略方法,避免引起"中国进行文化扩张"的误解;要做好对现行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进行改革调整的积极推动者,但应循序渐进,确保建设和谐世界在总体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进行;要从构建和谐地区做起,做好建设和谐世界的积极实践者,同时要处理好建设和谐世界与坚持中国外交原则的关系,切实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0.
通过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和谐的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奋斗终生的目标,也是毛泽东等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和谐世界观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和谐世界思想的继承,亦是和平与发展的新形势对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战略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91.安东尼奥·古特雷斯:中国是多边主义的最重要支柱当今世界面临很多复杂问题,我们都相信保护主义不是解决方案,我们需要更多国际合作、多边主义。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和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中国是多边主义的最重要支柱,积极参与全球发展合作,正和国际社会一道探寻解决全球性挑战的全球治理机制。"一带  相似文献   

12.
和谐世界理念包括国际秩序观、经济发展观、综合安全观、文化文明观、自然环保观。和谐世界理念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国际延伸,是打造中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选择。和谐世界的构建应着眼于三个方面:以中国传统和合思想作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基础,增强世界主要力量对和谐世界的认同以及依靠全人类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张敏 《理论月刊》2008,(1):52-54
和谐世界理论蕴含精妙的中国文化意蕴.中国传统和合理念是和谐世界理论的文化基因;"协和万邦"思想是中国古人追求世界和谐的鲜明体现;和谐世界理论是中国文化对当今时代主题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4.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对的外交战略.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参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多边外交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中国的多边外交受到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胡莹  刘颖 《社会主义研究》2007,71(5):137-139
和谐世界秩序理念关于人的和谐发展思想、关于文明兼容并蓄思想、关于全球整体利益思想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均衡、协调、和谐的关注,又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和平、公平与正义等人类普遍价值理念的追求,体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气派,是对西方主流国际秩序理论的飞跃和突破.  相似文献   

16.
宗教文化的生态和谐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中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整体恶化趋势仍在延续的状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不只是由近现代工业飞跃式发展而引起的孤立性问题,而是与某些世界观、价值观和知识体系有着深刻的联系。在当代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宗教文化能够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各种宗教关于仁爱万物、泽被草木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以及对理想境界的描述等等,都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意识,促进着宗教活动的生态保护实践,并对树立和强化人们的生态保护理念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英流水 《新重庆》2007,(5):14-17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思想创新、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已然成为指导当今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正在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全球化、多元化格局的新的理念、新的方向。伴随这样一个大时代、大变革的到来,因移民而立市,因直辖而崛起的重庆直辖市,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多边主义作为美国规划世界秩序和地区秩序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似乎在环境复杂的亚太地区①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因为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与亚太国家签订的一系列双边协定,似乎表明其在该地区更乐意奉行双边主义.然而事实上,由于冷战战略的需要,美国在亚太并没有放弃多边主义,并在20世纪50、60年代积极进行多边主义的实践.从东南亚条约组织到亚洲开发银行的多边主义实践是一条从亚太地区安全结盟到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尝试过程.这一过程对美国以后的亚太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形成了安全双边主义与经济多边主义相结合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9.
伍揆祁 《理论月刊》2007,4(9):20-22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哲学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中,把斗争辩证法创新和发展为和谐辩证法,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化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万灵辉 《求索》2010,(9):129-130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船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总结,立足一个理论基点便是提炼这个核心价值。船山通过对宇宙世界和谐的本质认识,开掘了中国人人生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