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并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维护宪法权威需要具体制度保障。宪法权威不是凭空塑造出来,而是在纠正违宪中被认同的,在监督宪法实施的具体案例中形成的。健全监督机构是启动宪法监督的根本措施第一,监督宪法实施要有专门监督机构。早在1954年宪法中,就规定了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宪法实施监督职权,但因无具体的机构支持使其仅仅停留在字面的规定上。在  相似文献   

2.
现行宪法的修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主要源于宪法具有的最高权威的法律地位.新的宪法修正案通篇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价值取向鲜明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彰显了弘扬先进的法治文明的特色.新的宪法修正案的通过使中国的宪法真正成为中国的人权宣言,从此我国的人权有了明确的宪法保障.良好的法律能否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能否得到真正的实现和保障就成为树立宪法最高权威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周伟 《团结》2004,(2):22-26,38
一、我国宪法监督的立宪例在我国制定1954 年宪法时,已经意识到宪法对国家机关权力的限制作用,宪法的实施离不开宪法监督这个问题。刘少奇在1954年9 月15 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 “宪法的基本任务,是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 “它在我们国家生活的最重要的问题上,规定了什么样的事是合法的,或者是法定必须执行的,又规定了什么样的事是非法的, 必须禁止的”,所以, “宪法是全体党员人民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的”, “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必须在遵守宪法和一切其他…  相似文献   

4.
向燕妮 《学理论》2010,(15):119-120
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中国开始采用宪法修正案的方式来修改宪法,由此形成了中国现有的宪法文本体系。从中国1982年宪法原文与其后的宪法修正案的编排组合等问题入手,对中国现有的宪法文本予以探讨,明确其存在的一些缺陷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平、稳定的社会主义宪政秩序的必由之路。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到2004年现行宪法修正案的公布与实施,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走过了整整50年的风雨历程。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程,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史经验,为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启迪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第12—17条修正案。这是现行宪法进行的第三次修改,也是宪法在国家指导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所进行的重大修改。宪法第12—17条修正案的颁布和实施,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有力的宪法保障。比较我国历次制宪、修宪的立宪例和经验,宪法第12—17条修正案的基本特点如下:第一,在思想理论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宪法关于国家指导思想的规定。现代国家的宪法,都基于特定的宪政理论而制定,…  相似文献   

7.
逄先知 《党政论坛》2010,(12):22-23
1954年的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的公布和实施,在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部宪法从起草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历时8个月零12天。  相似文献   

8.
杨叶红  刘峰 《学理论》2008,(8):17-20
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及其四次修正案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成功经验。这三十年宪法发展呈现出鲜明特征:它是在中国共产党不断更新宪法观念、自觉推动下大步向前的;它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大变迁,并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改革开放;它以完善实体内容为目标,呈现出“重实体、轻程序”的特点。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宪法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且宪法必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完善,从“改革宪法”走向“宪政宪法”。  相似文献   

9.
孟鑫 《民主》2004,(2):11-13
一、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进行修改?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与其他法律相比,宪法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如果宪法不稳定,不仅会破坏宪法的权威和尊严,而且不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保持宪法稳定,并不是说宪法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宪法本身也需要向前发展,必要时也要对其进行修改。修改宪法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需要按照特别的程序来进行,比修改其他法律更加严格、更加慎重。中国宪法是1954年9月由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制定的,在1975年、1978年和1982年进行过三次全面的修改,在1979年和1980年还分别对当时实施中的宪法的若干规定、个别条文进行过修改。中国现行宪法是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1982年12月通过的,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专门的反腐败国家机关的监察委员会,这一新的国家机关的设立必然涉及宪法修改问题.此次修改以采用修正案的方式为宜,并且新增的修正案应当是可以作为独立适用的条款,既能保证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的一致性,又能保证宪法的稳定性以增强宪法的尊严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1.
万其刚 《民主》2005,(11):20-21
一、在立法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立法工作中比较注重实行群众路线,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走群众路线,实际上是我国立法的一项重要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早在1954年,毛泽东主席在谈到宪法草案时就指出:“起草宪法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04,(10)
宪法的修改一般有两种方式,即全面修宪和部分修宪。全面修宪即在不改变国家的宪法精神的前提下,对宪法从头到尾或对大部分内容(包括结构)进行整体修订并重新颁布。我国从1954年制定第一部宪法以来,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都是对前一部宪法的整体修改。部分  相似文献   

13.
完善我国宪法已成为共识 ,宪法修正案方式和决议修宪方式完善宪法有其局限性 ,针对我国宪法需完善内容比较多的现实 ,我国宜采用制定新宪法的方式完善宪法  相似文献   

14.
《瞭望》1999,(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个体私营经济逐步恢复了生机与活力。特别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更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时期,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之一。前不久闭幕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  相似文献   

15.
柯阳友 《团结》2008,(5):39-41
2004年3月,我国《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条款,"人权入宪"是我国法治发展和宪政制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然而,在宪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体系中,还没有对诉权的明确规  相似文献   

16.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1999年3月15日通过宪法修正案,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改,这是我国政治生活包括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受到港澳台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这次修宪虽然只有6条修正案,仅仅增删数百宇,却是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刻进行的关...  相似文献   

17.
正核心要点:有人开玩笑把宪法说成是"闲法"——虽然很权威、很有地位,但有时候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也有人讲宪法的执行缺乏一种可诉的机制,如果违背了其他法律是可以起诉的,但是违背宪法就没有这样的保障机制。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更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讲,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不实施会比没有法律还可怕,那实际上是把法律当作儿戏。如果有这样的机制,可能拍脑袋的事情就少了,或者说你如果还是不谨慎,还是不按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36)
交换性性骚扰和恶意环境性骚扰是性骚扰的两种类型。基于大学的特殊属性,学术自由是受美国宪法保护的权利。20世纪90年代以后,恶意环境性骚扰控告和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言论自由之间的冲突日益显现,尤其是大学中的恶意环境性骚扰与学术自由之间的关系处理更加复杂。虽然最高法院没有直接说明此问题,但是在大学中第一修正案和恶意环境性骚扰法律之间的紧张,随着在法院诉讼中这些问题的增长而越发明显。  相似文献   

19.
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这是加速依法治国进程的重大举措。这一举措对于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健全社会法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关键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曾说过:“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本文仅就依法治国过程中,改革的目标、方向、原则以及具体对策措施谈一些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第四次修宪     
不论是对1982年宪法的前三次部分修改,还是这次从中共中央《建议》到宪法修正案(草案)的形成,都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认识的深化。使宪法更加完善,更加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成为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国情、与时俱进的宪法,是执政党和全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