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薄葬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动乱的社会环境,使薄葬成为维护统治的必要;最高者的以身作则、力行薄葬并且使之制度化、法令化,是薄葬能够维持长达两、三百年的有力保障;而汉末佛教传入、民族融合以及玄学等思潮的出现,又是薄葬能够在士大夫阶层直至民间广泛推行的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2.
世家大族的崛起和发展,是许多因素交织而形成的结果,如家族成员的才行、声誉、婚媾、仕宦、社会关系,都影响着家族门第的升降。魏晋时期颍川荀氏兴旺的原因,就在于其深厚的家学传统、累世显达的仕宦升迁、高门不坠的婚媾缔结及相互提携的交游网络。本文主要从婚媾的角度考述颍川荀氏臻于全盛的原因,并以此说明门阀社会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3.
世家大族的崛起和发展,是许多因素交织而形成的结果,如家族成员的才行、声誉、婚媾、仕宦、社会关系,都影响着家族门第的升降.魏晋时期颍川荀氏兴旺的原因,就在于其深厚的家学传统、累世显达的仕宦升迁、高门不坠的婚媾缔结及相互提携的交游网络.本文主要从婚媾的角度考述颍川荀氏臻于全盛的原因,并以此说明门阀社会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4.
论魏晋清谈     
魏晋清谈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化现象。对清谈起源、清谈分期及流派、清谈内容、清谈形式问题及清谈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论证,可以看出魏晋清谈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学术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期处在一种本末倒置的危机之中,为了挽救这种危机,魏晋思想家认为,要重建人类新的价值标准.这种重建必须取代旧的改造世界必须基于人类既有成就的传统,将人类社会从传统文化和名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重归自然.  相似文献   

6.
范小娟 《前沿》2011,(2):181-185
本文立足于整个魏晋时期出现的文艺批评、文艺理论专著,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比较批评方法在魏晋文艺批评论著中的实际运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得出比较批评在魏晋就已经得到兴盛的结论;接着从魏晋时期的时代、社会、文化氛围以及批评主体、接受者等方面探寻比较批评方法在魏晋得到兴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思想工作论坛》2013,(10):27-28
多年来,赤峰市宁城县委、县政府针对当前农村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入手,大力倡导厚养薄葬,持续开展破除陋习、移风易俗活动,不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促进了乡风文明。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为移风易俗提供坚强保障为摒弃陈规陋习,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宁城县委、县政府从2002年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厚养薄葬为主要内容的移风  相似文献   

8.
赵静  甘宏伟 《求索》2011,(2):189-191
"吴敬梓与魏晋风度"是《儒林外史》现代解读中的重要的命题。关于这一命题,学界的基本看法是:吴敬梓受到了魏晋风度的影响。而实际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魏晋名士是以老、庄之学为处身立命之根柢的,吴敬梓对待礼教的态度以及他笔下读书人隐逸的文化背景则是基于儒家的立场,于此,我们认为,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并不认同魏晋风度。  相似文献   

9.
现代男士女性化与魏晋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男士女性化的风俗,这被认为是魏晋名士风度的一种高雅的表现。现代男士不一定懂得什么是魏晋风度,但在美容上却是千古同心。在男士女性化阶层中,精神上的空虚和心理上的紧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人的根本性的东西是自然本色,而这些恰恰在人们追逐仪表化妆时丢失了。因此,评价一个人不是看其外表衣着打扮是否美,而是看其能否拥有较为充实的精神生活。男士们在追求仪容美的新潮中千万别失去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清谈是魏晋时期盛行的社会风尚,清谈之风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清谈在魏晋时期经历了正如清谈、元康清谈和东晋清谈三个发展阶段。魏晋清谈对当时的文教政策、教育思想、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和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魏晋承汉启唐,是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特若律令体系结构和重组的时代.将魏晋法律文化置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脉络而言,其根远追先秦,近及秦汉,其时政制、律令多有革故,亦不乏鼎新,并以法律儒家化为其标榜发展为隋唐制度之渊.魏晋法律文化有传承、解放、独立三个特质,继汉开唐,正是受当时学术分野所影响,也是魏晋文化的风度与风流所造就.因此,将魏晋法律文化置于其时文化大环境,特若学术环境而言,更能考察魏晋法律文化作为魏晋文化因子之一,是如何与历史发展密切关联并交互影响,又如何丰富魏晋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汉代经典诠释方式可分为三派: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微言大义、经以致用、天人合一的视域、历史意识、原意情结以及诠释主体的张扬,是汉代经典诠释方式的总体特征。魏晋对经典的诠释,往往置于本体论层面上,但在其对本体论层面"有与无"、"名教与自然"的玄思中,同样表现出上述特征。魏晋经典诠释方式,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内容上既承汉代而来又对汉代诠释方式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13.
汉末魏晋时期的瘟疫与道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末魏晋时期的瘟疫 ,对道教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瘟疫之灾 ,它为战胜瘟疫之灾提供了技术系统和信仰主义两种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4.
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标志性的时代精神和重要的文化表现,它产生于曹魏末年,延续至晋。魏晋风度是对魏晋时期士人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的概括,精准地指出了这种文化的本质与内涵。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魏晋诗赋结构与用韵关系的初步探讨,认为魏晋诗赋的用韵不论是有规律的还是随意的,都与作品本身的内在结构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都是作品有机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很多情况下,用韵的变化总是作品内在情感结构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6.
张志斌 《求索》2008,(10):182-184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魏晋六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是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文学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纯文学观念的形成与确立。魏晋六朝时期形成的以“诗缘情”为主导理论的纯文学观念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这一诗歌理论观念在表现内容、创作机制以及哲学基础三个方面都与以往的诗学观念有所不同,它重新肯定诗歌的情感性本质,使得我国古典叙事诗的创作更为衰微。  相似文献   

17.
王婉婉  郭其智 《求索》2011,(2):177-179
中国艺术之自觉践行源于魏晋时期,期间,也是中国古代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其思想之余绪、艺术之精神播及唐宋甚至影响到今人。魏晋名士对艺术的自觉探讨与魏晋士人的时间生命意识密不可分,他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山水,向内发现了自我深情,在意识到时光荏苒即逝、生命流失不可逆转的前提下,或发现身体之美,或在音声中传递生命意志,或在书法、绘画创作中体现着自由心灵与艺术美的结合,或在发现园林山水之趣中实现心灵超越。他们在艺术种种领域内开始了审美观照,成果丰硕;在时代思潮和生命意志的催发下,魏晋名士做出了多样化的艺术人生选择,集中而深刻地传达着时间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汉代官员的后备人才一般由基层公推,将地方公认的贤良、孝廉、直言散谏以及熟习经书的人物,推举给朝廷,以供任用。汉有天下四百多年,基本上实行的便是这种用人制度。  相似文献   

19.
刘文正  王达 《求索》2011,(7):209-210,66
玄学中的重庄思潮,开启了魏晋士人对形与神的重视,正是由于庄学精神的浸润,魏晋士人的人物品评标准,有了神韵风度的内涵,完成了向艺术转化的过程,其中最明显的是对于品评标准的影响。从庄子的"神人"形象出发,衍生出系列人物品评标准:崇尚自然、重情尚真;淡化德行、追求才性风神;开拓仪容审美领域,偏于秀美。  相似文献   

20.
《语林》东晋时期品评士人的名著,此书记载了东晋之人的言语应对之词及对当时人物的品评。但是由于此书亡佚很早。故而对此书的研究也比较欠缺。本文从此书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及其与魏晋风度的关系,以及此书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对此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