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正>中山陵所在的紫金山又名钟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地。虽然作为妻子的宋庆龄最终没有陪伴孙中山先生一同葬在中山陵,但在她的心中,中山陵占有重要位置,她对中山陵寄予诸多牵挂,寄托了无限的情思。亲自为中山先生勘察墓地紫金山南麓是明孝陵所在地。1912年2月,孙中山请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3月10日与时任临时大总统秘书长胡汉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猎。转至半山寺时,  相似文献   

2.
宋庆龄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她一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富强和现代化事业、妇女解放事业、世界和平事业等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现代史的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宋庆龄的国民革命生涯可以看出,她与中国共产党之间有着特殊关系。宋庆龄在国民革命时期,虽然代表的党派立场与共产党不同,但她坚持的孙中山所设想的新中国目标与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之间有着契合。她从陪伴孙中山走过最后十  相似文献   

3.
宋庆龄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人物。她出生于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作为清政府选定的第一批"官费女生"留学美国。中华民国时期,她投身民主主义革命,由于是孙中山的夫人,她被尊为"国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一直担任国家领导人,参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也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1年,她被授予国家名誉  相似文献   

4.
正宋庆龄,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女性,她因与孙中山的婚姻而成为万众瞩目的"国母"。他们的结合,无论对孙中山或是对宋庆龄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孙中山来讲,宋庆龄不仅是他的生活伴侣,更是他革命事业的忠实战友、助手、继承者。而对于宋庆龄来说,孙中山既是自己的丈夫,又是自己的革命导师,还是拯救中国的英雄。在她的意念中,爱情与革命已经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宋庆龄入党     
宋庆龄,海南省文昌县人,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宋庆龄青年时代追随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1915年与孙中山结婚。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国家领导人职务。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孙中山逝世后,她作为孙中山理想和事业的坚定继承者,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她"在荆  相似文献   

6.
宋庆龄因为与孙中山的婚姻而成为万众瞩目的“国母”,及至成为中国史海中一个扬名千古的传奇女性。孙、宋结合,无论对孙中山或是对宋庆龄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孙中山来讲,宋庆龄不仅是他的生活伴侣,更是他革命事业忠实的战友、助手、继承者。而对于宋庆龄来说,孙中山是丈夫,还是拯救中国的英雄,也是她的革命导师。在她的意念中,爱情与革命已经融为一体。与孙中山的10年婚姻里,宋庆龄的家庭生活大多数时候在动荡惊险渡过,这段非凡婚姻决定她必将不平凡地走过一生。  相似文献   

7.
宋庆龄生前谈孙中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庆龄生前谈孙中山张珏宋庆龄生前曾多次对我谈起宋家及孙中山先生的一些往事,大约1981年4月底5月初,她逝世前不久,又用英文写成《我家和孙中山先生的关系》一又。在她辞世一个多月之后,我将该文译出。宋庆龄说,她父亲宋嘉树(又名耀如和查理)青年时代在美国...  相似文献   

8.
吴志菲 《党史文苑》2011,(17):10-17
宋庆龄因为与孙中山的婚姻而成为万众瞩目的"国母",及至成为中国史海中一个扬名千古的传奇女性。孙、宋结合,无论对孙中山或是对宋庆龄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孙中山来讲,宋庆龄不仅是他的生活伴侣,更是他革命事业忠实的战友、助手、继承者。而对于宋庆龄来说,孙中山是丈夫,还是拯救中国的英雄,也是她的革命导师。在她的意念中,爱情与革命已经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9.
宋庆龄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女性,她年轻时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从第一次国共合作以来,就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在中国长期革命的艰难斗争中,她始终坚定地和共产党站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丰英 《党史博采》2008,(6):10-14
作为国民党左派的领袖,宋庆龄在孙中山病逝后高举"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旗帜,与国民党右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她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同情和支持。新中国成立时,被誉为"国母"的宋庆龄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宋庆龄又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副主席。对新中国的建设,宋庆龄发挥着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周恩来十分敬重宋庆龄,称她为"国之瑰宝"。从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到新中国的和平建设时期,宋在龄都把周恩来当作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和最知心的同志和朋友。在半个世纪的革命和建设生涯中,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1.
沪上英杰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早年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坚定地执行、捍卫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王大政策。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她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为世人爱戴和敬仰。宋庆龄的亲属可以说是“满门望族”。她的姐姐宋霭龄是曾担任过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孔祥熙的夫人;她的大弟来于文也担任过行政院院长的高官;她的妹妹宋美龄是蒋介石的夫人……。宋庆龄曾告诫她的二弟宋子良说:“是宋家为中国而存,而不是中国为宋家而存。”从人情上来说,他们是同胞手足,尤其是宋美龄,宋庆龄和她长期生活…  相似文献   

12.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宋庆龄,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矢志不渝地坚持着革命事业。早年宋庆龄追随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是孙中山的贤良伴侣和亲密战友。孙中山逝世之后,她忠诚于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始终坚持三大政策,坚持国共合作,始终奔走在革命最前沿。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作为20世纪享誉世界的伟人,在他去世后,不同的党派和社会群体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宋庆龄因其特殊的身份,在孙中山纪念活动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她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孙中山纪念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孙中山纪念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每逢诞辰和忌辰都会举行相关纪念活动,宋庆龄也通过出席纪念会、发表文章等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纪念活动中。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对孙中山的纪念,既源于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和需要,更是出于自身对孙中山的追思与怀念。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2,(12):22-23
2010年1月7日,孙中山次女孙婉的干女儿、美籍华人司徒倩女士从美国发来一个电邮,打开电邮后,我惊讶地发现在她发来的孙中山家族的旧照片中有一张宋庆龄亲笔签名的孙中山半身像片。司徒倩女士在来信中这样写道:“1925年3月,国父临终时由夫人宋庆龄亲笔签名在国父的一张大照片上,  相似文献   

15.
陈丽芬 《党史博采》2002,(12):30-32
1949年,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正在紧张而有序地筹备中,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族人民的代表齐集北平,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建国大计。毛泽东等领导忙碌地迎接着每一位莅平的民主人士。在众多的民主人士当中,有一位特殊的人物,她就是孙中山先生的遗孀宋庆龄。 宋庆龄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成为国民党左派的代表人物。她坚定  相似文献   

16.
宋庆龄,我国著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建国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性之一。自1913年开始宋庆龄便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在近七十年的漫长岁月里,她始终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与人民站在  相似文献   

17.
1916年4月的一天傍晚,婚后不久的孙中山与宋庆龄在公园散步,谈论着讨伐袁世凯的事情。宋庆龄兴致勃勃地说:“逸仙,我想起了一句讨袁的上联,你能续下联吗?”孙中山微笑着说:“你居然仿效苏小妹三考新郎来了。好,请讲出你的上联来。”宋庆龄吟出上联,曰:“或入园中逐出袁还我国”。孙中山轻念着上联,感到妻子才思敏捷,联中句子一语双关:园出“袁”入“或”则为“国”字,而“或”的解释是:有人也。显然,庆龄对我逐袁是抱有殷切期望的,我岂能辜负她的一番苦心!下联要对得工整,尤应把自己的意愿表达清楚。孙中山沉思片刻,一…  相似文献   

18.
宋庆龄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一生继承孙中山的遗志,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为新中国的创建呕心沥血.她在晚年有个显著特点,把追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毕生做社会公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当作奋斗目标,因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宋庆龄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她作为伟大革命家孙中山的革命伴侣,一生为中华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业绩。在孙中山逝世后革命处于危难之际,她坚定地继承和发展孙中山思想,与反动势力决裂。她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堪称女中豪杰、一代伟人。  相似文献   

20.
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历史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宋庆龄的动向备受关注。1946年7月22日,她发表声明,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及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呼吁成立联合政府,实行民主制度与土地改革,强调唯有正确实施三民主义才可解决中国问题。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推进,宋庆龄继续从事救济事业,拒绝参加国民党政府的任何工作,拒绝为国民党政府斡旋“和谈”。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对中共政策不甚理解、对出席新政协会议的身份心存疑虑等,宋庆龄对中国共产党邀请她北上出席新政协会议一度犹豫,但最终决定北上。宋庆龄北上的意义重大,体现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两条道路的汇合,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