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人民公安》2012,(11):44-44
“心理暗示”这一术语来自西方的心理学。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心理暗示往往会使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聪明,不事张扬,表达思想往往委婉机巧,不屑直露,常用暗示,指东说西,指山说水,指桑骂槐,含沙射影,于弯弯绕绕中包含了一种处世艺术,即使对一件事情很有看法,但却拐弯抹角地表达,需要人们去细细品味,慢慢掂量。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1政治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情商的培养。  2政治课教学应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上下功夫。   3政治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行为、现实生活往往严重脱节。  4教育教学中欠缺“因材施教”。  二、理论依据  保加利亚哲学博士拉扎诺夫创立的暗示教学法证明了一个真理:在教学前进行放松练习和心理暗示,能成倍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课堂中注意指导学生凝神听音,进行静心训练。  三环教学法认为:课堂“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的结构关系必须合理化。《道德经》认为“三生万物”,所谓“三…  相似文献   

4.
要开发潜意识中存在的潜能,首要的条件是与潜意识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开发其潜能,发挥其作用。如何沟通呢?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沟通的方法很多。下面重点介绍一种:暗示法。暗示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语言暗示、手势暗示、表情暗示、环境暗示等等。但就其类型而言,只有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暗示,一类是消极的暗示。  相似文献   

5.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  相似文献   

6.
运用良性心理暗示,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时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心理暗示是指对受暗示者的情绪与意志发生积极作用并使其身心发展趋向健康的心理暗示。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状况,实施了不同的良性心理暗示方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下面谈谈一些具体做法。一、运用支持作为良性心理暗示方式,增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信心。教师的支持,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良性心理暗示。在心理学上,支持是指施治者理解求治者的处境,并且以此为依据用语言、行为等各种方式支持求治者,是心理治疗要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教师的支持是指教师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之…  相似文献   

7.
暗示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渗透性和自动性,通过直觉、情感和无意识作用直接渗透进人的心理圈,快捷而灵活。暗示教学法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特别是无意识潜能,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学、思、行的转化,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发展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据此,笔者就暗示教学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作了如下尝试。 一、环境暗示。教学中的环境暗示,就是指通过…  相似文献   

8.
新编初中《思想政治》三年级教材(人教版)中,选用了彩图、插图近100幅。这些图形象、逼真、生动、具体,客观地再现了教材的内容,弥补了语言文字表达的不足,给学生以无穷的想象。这些图,或再现一段历史,或讲述一段故事,或告诫一句箴言,或暗示一个规律,或蕴藏一个哲理,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审美、思想、国情、情感等诸多教育的极好的感性材料,学生在无声中受到的感悟、启迪和教育往往是语言表达所不能及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插图往往被一些教师忽略,被“束之高阁”了。如何利用好插图,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很重要的教…  相似文献   

9.
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方法与调适■董秀玲自卑是与自信相反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意味着自己瞧不起自己,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而自卑的人往往是第一个确信自己失败的人,这也是将失败变成现实的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产生自卑的原因无非有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自身条件可...  相似文献   

10.
屈骚的经典化是在不断被模仿、被诠释的过程中完成的。屈骚诠释史中,屈原的自沉是一个兴奋点,历代士人往往从忠、怨、谏、隐等几个方向去解读屈原的自沉。解读者的诠释过程中,往往言说他者与言说自我两种声音并存,解读者甚至未必意在还原屈原的历史原貌,而是借诠释屈原,表达自己的政治文化见解,从而塑造出了各自心目中的屈原形象。这些屈原形象或暗示出诠释者对其面对的政治文化价值的批判,或暗示出诠释者对其面对的政治文化价值的认同。对屈原自沉的解读深刻反映出历代士人在君与臣、道与势的碰撞中,对于行与藏、出与入等安身立命方式的思索与选择。这正是自沉成为历代士人解读屈原及其作品的焦点之原因所在,也正是屈骚不断被模仿、被诠释从而成为文学经典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非言语讯问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讯问中 ,非言语与言语手段往往是并存的 ,非言语讯问有其独特的甚至是言语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作为重要的讯问策略 ,其运用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营造讯问气氛。 2 暗示。 3 近体术。非言语策略的运用最终要根据每个案件中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切忌生硬做作 ,为用而用。  相似文献   

12.
明月 《青年论坛》2009,(6):72-74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种积极的心理现象,其实质是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在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时,既要重视灌输说服教育,也要在关怀和理解的基础上、在尊重和平等的氛围中、在竞争和激励的情境中给予教育对象以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暗示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有正面引导,侧面批评,有时也不妨用暗示手段,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暗示的方式有多种:眼神,会给学生以暗示。如上课时常有学生开小差,或随便讲话,这时教师可以用眼神给这位学生以暗示,让这位学生知道老师已注意到自己,那么本来不安分的行为就会立即收敛。由于老师采用了暗示手段,使这位学生保全了面子,他心中颇为感激,不会产生反感或对抗,其效果自然要比停课批评好得多。沉默,也是一种暗示。如上课到一定时间,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轻声细语随之而起。此时,教师既不可听之任之,我行我素,也不必…  相似文献   

14.
在应急警务处置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警察常常会表现出各种消极心理状态,不同程度地影响任务的顺利完成。心理暗示是特警心理训练中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通过心理暗示训练,可以使特警队员逐渐改善遇到各种困难境况时常常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消极应对的心理状态,并做到临危不乱、镇定自若,为顺利执行艰巨任务做好稳定的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近代以来,“群众”一词成为对于多数人的概括、角色定位和评价中最常用的,也是最具特色的用语。它是指和领导者、精英相对应的群体,一般指处于社会基层或底层的大多数人员。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群众”往往具有贬义。在《乌合之众》这本书中,作者勒庞认为群众的思想行为容易受他人的暗示或操纵,以至变得极端、狂热甚至毫无理性可言。勒庞对群众充满了恐惧与鄙视,他认为“群众”是依赖“英雄”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据笔者调查,在组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应当及时予以纠正。一、企业主直系亲属担任工会主席。非公有制企业中,业主直系亲属在同一企业工作的情况较普遍。因此,在新建立的工会组织中往往出现由私营企业主的配偶、兄弟和子侄担任工会主席、副主席,甚至由私营企业主的亲属和亲戚包揽工会领导班子所有职务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不少是通过私营企业主的提名、暗示,会员群众又碍于情面,勉强投票同意的。这使工会组织的监督、维护职能虚化,不利于工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二、有组织无活动。有的企业的工会主席由…  相似文献   

17.
孟采 《北京观察》2010,(8):35-37
<正>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也不是一种单纯的训练过程,它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暗示、投射、示范下,在青少年头脑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的。所以,青少年创新精神的树立,必须着眼于生活点滴,入手于细微之处。  相似文献   

18.
隐语解谜     
隐语解谜邱大任(接上期)(二)比喻暗示比喻暗示是以比喻方式向对方暗示原意。用这种方式进行联络的比较多,一般对被比喻的事物预先都有约定,即使没有约定,也是由于双方对于所述及的问题都早已熟知了,只要略加点拨,对方便能心领神会的。例如:一外地犯罪分子流窜到...  相似文献   

19.
漫话锦旗     
徐飞 《现代领导》2010,(12):47-47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政府部门的领导存在着一种“锦旗贪婪症”,喜欢把群众送来的锦旗、镜匾挂在“荣誉室”,似乎锦旗、镜匾越多,自己的工作就做得越好,成绩就越突出。有的部门甚至将收到的锦旗、牌匾、感谢信的数量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这种做法往往使一些领导产生居功自傲的思想,不利于检讨工作中的不足。更有甚者。少数党员干部为追求“赞歌如潮,锦旗如云”的效果,不满足于被动地等待群众送锦旗,而是采取暗示等办法变相向群众索要锦旗、牌匾。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不偏不倚理清事实责任调解的前提是掌握案情,搞清楚双方过错与承担责任的比例,抓住当事人在事故中的"软肋","暗示"当事人,使双方互谅互让,达成和解。因此,在调解之前应该熟悉事故的详细经过,并坚持用不偏不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