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群众路线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根本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2.
党的宗旨是党生命的根本,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党发挥最大优势,避免最大危险,赢得人民支持,是取得一切胜利的法宝.郑培民同志对党无限忠诚,时刻不忘党的宗旨,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不懈的人生追求,始终摆正自己同群众的位置,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最密切的联系,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热爱.郑培民精神与我们党的宗旨高度契合,生动地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学习郑培民精神,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宗旨,忠实实践党的宗旨.  相似文献   

3.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根本的工作路线。闽西是党的群众路线重要发源地之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典型代表。要实现党的群众路线就要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群众观点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滕宝玉 《发展论坛》2002,(10):44-45
近年来,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科学的历史观、社会观和文化观,又是科学的人民观,无论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都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共产党人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也是判断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县级处在实践“三个代表”的最前沿,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最直接,能不能模范实践党的宗旨,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因此,我们坚持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力量作为第一源泉,把…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 ,是实践党的宗旨的根本途径。我们党只有始终站在先进生产力的前列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才能解决群众的困难 ,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从而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实践党的宗旨的重要内容和条件。我们党只有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才能实现人民群众最根本的文化需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言论行动的最高准则 ,…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实践》2001,(11):21-22
《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相似文献   

7.
张美兰  李璐 《新长征》2012,(8):46-47
省委书记孙政才就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廉洁自律的表率,常怀对党的事业忠诚之心,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之心,对自身形象的珍重之心,严格要求自己,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实现我省"科学发展、加快振兴,让城乡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宏伟蓝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把群众路线比作生命线,就是强调群众路线对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程证明,在任何时候任何睛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路线不能丢,背离了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主旨从一定意义上可归结为人民群众至上。这一主旨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旨,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实践的主旨。以党的十八大主旨为制高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具有必要性和正当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发展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理论形态尚未成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必须以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基点,在何谓人民群众这一常识上再次启蒙,纠正和防止对人民群众概念的误解和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是一个整体性全称范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并随着这一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陆武成 《党的建设》2013,(10):19-20
(一)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运用.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群众、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追根溯源,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其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要求,深刻揭示了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实质,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先进性问题,从来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党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①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党的先进性建设重要性的基本认识。这一基本认识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政党生存与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更反映了党对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先进性问题的基本观点政党作为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政治组织,它一经成立,就要团结并凝聚本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群众为实现统一的奋斗目标共同努力。为此,政党必须代表本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为实现并维护本阶…  相似文献   

13.
蔡长水 《探索》2011,(4):28-30
我们党总结90年来特别是执政以来的一条基本经验,即必须遵循执政规律,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在这条主线的指引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当前围绕主线加强党的建设,要着重强调两点:一是科学发展,造福人民,特别是解决好发展与公正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二是以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效,凝聚党心民心,解决党风不正和腐败现象这一突出问题。这两方面集中到一点,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问题。执政能力强不强,党先进不先进,都应当以此作为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14.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党的宗旨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加快棚户区改造的步伐,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能体现党的先进性。神圣使命:尽早破解棚户区改造这道历史难题抚顺是资源型  相似文献   

15.
在部队从事军医工作40多年,周超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忠诚于党的事业,不计名利地位,勤勤恳恳地工作,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同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同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起来,自觉地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人民公仆的尺子衡量自己,为党为人民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陈永 《实事求是》2002,(1):21-22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 ,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拟就“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论断 ,谈谈个人学习的心得和粗浅认识。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基本理论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始终坚持“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过程的真正主体 ,“人民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 ,…  相似文献   

17.
姚桓 《前线》2011,(6):20-2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衡量基层组织是否具有先进性的根本标尺,这就决定了.创先争优活动必须落实到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上。  相似文献   

18.
人民群众是科学发展的受益者,也是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我市从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就严格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并创造性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切实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就科学地回答了在新时期永葆党的先进性和创造性同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历史命题。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  相似文献   

20.
《北京党史》2009,(4):43-44
这是1949年6月29日,当时的中共北平市委机关报——《北平解放报》第一版的一篇社论.社论所述则是北平和平解放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中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北平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已从地下走向地上,公开于人民面前;它标志着每一个党员的言行,与党的组织、党的利益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鲜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标志着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将更加直接地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它标志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将在执政的舞台上,接受人民的检验。如今。60年过去了,这篇社论的主旨仍有现实意义,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执政新中国60周年.本刊特予全文转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