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政治稳定问题逐渐成为西方政治发展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研究路向。基于对二战以来新独立发展中国家政治衰败现象的观察,以阿尔蒙德、亨廷顿、伊斯顿和派伊等为代表的早期研究者普遍把政治秩序性与持续性作为社会政治稳定的核心价值,并以政治制度化与政治参与、社会需求增加与政治制度满足之间关系的协调性作为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关键变量。西方学者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国内学界对于政治稳定问题的研究,其借鉴引入的痕迹明显,创新明显不足。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一种特殊政治现象,政治稳定的完整审视,还需要坚持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视野,把它放置到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才会有更为深刻的洞见。当前,深化社会政治稳定研究,应着眼网络时代到来的客观现实,考察网络化背景下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现实困境、内在规律与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2.
社会政治稳定是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 ,邓小平关于新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思想 ,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民族问题是事关我国改革发展,特别是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对策:一是要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富裕;二是要重视科学的民族观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要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的问题;四是要揭露打击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破坏活动的不法行为。  相似文献   

4.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维护政治稳定是非常现实的课题。政治系统要以有效的机制安排,通过优化其结构和功能,建立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稀释政治情绪,提升对社会变化的回应力,积极维护转型时期的政治稳定。本文试图从公民、政府、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政治情绪排解机制路径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严打"与西藏社会政治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地处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沿,长期面临达赖集团的干扰破坏,国际敌对势力也企图把西藏作为"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从西藏面临的反分裂斗争形势出发,以史为鉴,"严打"是必要的.同时,"严打"还应结合西藏的实际进行.  相似文献   

6.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迁,进入了一个社会矛盾高发期,各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因素不断涌现和积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对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基层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前哨和基础力量,必须适时加强相关能力建设,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维稳能力体系,从而切实担负起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维护政治稳定的角度论述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政治稳定的内涵包括政权稳固和政治合法性。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在国家权力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就是国家政权巩固的关键,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就是政治合法性的标志,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目的就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历史使命,因此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将有助于实现和维护我国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 ,原有的单位制治理方式已不能成为有效进行社会整合的组织形式 ;转变城市治理方式 ,构建新的社会整合体制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区自治是城市治理和社会整合的基础工程 ,加强社区建设有利于城市的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9.
政绩合法性和民族主义合法性都不能有效解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在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中,西方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在于竞争性选举,中国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在于协商。西方选举合法性立基于国家与社会分立、政府与精英对立之上,中国协商合法性立基于国家与社会、政府与精英合作之上。西方选举合法性主要通过选举形成的社会力量制约国家力量,中国传统协商合法性主要通过"天命"制约皇权,要求皇权爱民护民。协商合法性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协商思维方式,即不重视程式性选举,而重视实质性的解民生之困。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协商合法性传统,又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批判了其中的"天命"观念,摆脱了传统协商的居高临下姿态,建构了以群众路线、三三制、协商民主和统一战线为主要内容的协商合法性新形态,使协商成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方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执政的合法性之源。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下中国人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但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分层与利益格局的调整,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我国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社会不和谐的现象增多。发展以平等、自由、理性与共同协商为特征的协商民主能够有效地整合民意,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协调利益冲突,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激发公民政治参与和自治,从而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协调多元化利益、保护弱势群体、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协商民主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培育公民社会、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发展协商民主,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加速转型期,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及其与经济体制不协调,是当前社会各种利益矛盾凸显和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当务之急是在理论务虚的基础上对如何推进实践作进一步论证,解决把理论层面的成果转向政治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2.
郭士琦 《传承》2010,(36):102-104
在越来越多不同利益迅速出现、社会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政治参与对中国有着巨大的意义,良性政治参与有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社会正义的实现,是政治稳定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政治参与也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众多消极因素,其原因在于参与突破了应有的限度或相关制度、法律无法满足较高的政治参与的要求。应该完善相关立法,从制度层面上向社会放权,给予公民更多的有序参与机会。  相似文献   

13.
14.
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社会稳定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参与是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及农民工身份的特殊性,导致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化,出现政治参与的态度冷漠与热忱并存,制度化参与渠道虚置而非制度化参与扩增的问题,这些问题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合理引导农民工的政治参与行为,既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又要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政治稳定作为政治发展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政治稳定,是任何一个致力于现代化发展的国家都必须竭力维护的基本社会环境。现代政治稳定作为一种发展中的动态平衡和理想的治国安邦目标,其合理价值就在于其相对性、动态性、开放性与和谐性,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一个稳定有序、动态和谐的良性环境。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理论月刊》2002,(4):38-40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呈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主流政治文化和非主流政治文化同时并存,共同作用于政治系统。目前中国政治系统的稳定局面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但也存在着许多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本文认为,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稳定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为了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必须从“讲政治”的战略高度重视政治文化建设,同时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探索,不断推进政治文化内容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的价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政治发展研究中,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政治文化是政治人在政治认知和评价中内化了的政治制度,标示着一个民族的政治个性。它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或每个政治角色的政治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是政治体系或稳定地有效运行或发生变异甚至动荡的深层原因。政治稳定则是一个国家政治体系的有序性和政治发展的持续性。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是一致的,只有通过政治发展才能求得政治稳定。没有政治发展的政治稳定在现代化进程中是不可取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8.
政治民主化及其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社会稳定问题,已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是更高层次的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中国语境下的政治民主化及其现代化进程不仅面临着体制转型摩擦的内在负面影响,而且还将面临着体制转型摩擦的外在负面影响,包括中央权威问题、民族问题和台湾问题。政治制度化水平要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结合现实国情,吸取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经验教训,合理设计政治民主化及其现代化的改革路径,尽可能将政治民主化及其现代化的成本与代价降低到最低限度,实现社会的平稳转型。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系统地阐述了新形势下的政治稳定理论,不仅阐述了政治稳定的重要性,而且还具体分析了影响政治稳定的诸多因素,提出了防止不稳定的有力措施.政治稳定是民主建设以至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前提.邓小平同志不是为了稳定求稳定,稳定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建设.邓小平新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的理论,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一心一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现代转型向其政治体系提出了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双重目标。二者具有正、负两种相关效应一方面,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政治发展是政治稳定的内在要求和推动力;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政治稳定则会窒息政治发展的生命力,而某些情况下的政治发展也存在着诱发政治不稳定的可能性。政治稳定面临着政治发展进程中若干不稳定因素的严重挑战。因此,应积极探求政治稳定的包融机制、凝聚机制、吸纳机制、互动机制,以创造政治发展的良好环境,更好地推动其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