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于津浦铁路贯穿其间,将这块根据地分为两部分,分别称为淮南津浦路东地区和淮南津浦路西地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与日寇和汪伪汉奸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在艰难的抗战环境下发展壮大,直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是与根据地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淮南地区的教育极其落后,基本上处于瘫痪和混乱状态,学校经常出现“只有督学来时匆忙挂上招牌,督学…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定远县藕塘区是新四军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中心,许金良时任藕塘地区游击支队副大队长,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的事迹至今还在定远人民中广泛流传着.  相似文献   

3.
彭雪枫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他投身革命20年,领导革命武装三次进军淮上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淮上地区指的是淮河以北,津浦铁路以西,宿蒙公路以东,浍河以南广袤的平原地区。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正是以此为依托,一步步发展为豫皖苏边界五十余县的广阔区域。淮上抗日根据地是豫皖苏边区重要组成部分,是淮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源头之一。在淮北抗日根据地建立80周年之际,回顾彭雪枫将军三次进军淮上的历史,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在开国中将中,谭希林是资历较老的一位,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秋收起义,经历了井冈山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是闽西红色苏区组织领导人之一,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新四军第七师与皖江抗日根据地的组织领导人之一,曾担任过解放军纵队司令员、军长、军区司令员等高级军事职务。他又是新中国外交战线著名的将军大使,为中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友好交往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新四军成立70周年,也是我们的好师长、好领导——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诞辰100周年。1944年8月,为粉碎日军向豫湘桂地区的进攻,执行中共中央和华东局向河南发展的战略方针,彭雪枫师长率部进军津浦路西,恢复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9月11日,在围歼河南夏邑县八里庄之敌的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弹,以身殉国,年仅37岁。彭雪枫师长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党中央、毛主席称赞他"功垂祖国、泽被长淮",是"共产党人的好榜样"。陈毅在延安写的《哭彭八首》悼诗中称他"雄气  相似文献   

6.
华小勇 《党史纵横》2013,(5):14-16,30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做出了向东北进军,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决策。而最先提出主力进军东北建议的黄克诚,对这一战略决策的形成和实施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过程中,他最先提出建立乡村根据地,并就部队集中作战与分散建立根据地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最早向中央提出派五至十万人进军东北迅速创建根据地的建议1945年9月上旬,黄克诚率部从津浦路西回师苏北,途经华中局驻地时,从中共中央的一封电报中得悉:苏联红军歼灭日本关东军后,留驻在我国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7.
从1941年5月开始,至抗日战争胜利,邓子恢一直担任淮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重要领导职务,领导与指挥淮北抗日军民,成功击退了日军和伪军发动的各种"扫荡"和"蚕食",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挑起的各种进攻和摩擦,并在根据地开展了各项建设。在此过程中,邓子恢十分重视宣传工作。他通过各种途径,阐发其宣传思想,以指导根据地的宣传工作,服务于抗日、反顽和根据地建设。  相似文献   

8.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军部重建,新四军第四师随之成立,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创建了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创建的19块根据地之一,基本地区约20多个县,面积41300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是华北和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联系的纽带,是我军发展敌后抗战,发展华中、东进苏北、向西联系中原的前进阵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9.
陈大亮  刘立刚 《党建》2014,(5):F0003-F0003
正离休干部欧兴田,1925年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任桥镇清凉村,曾参加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抗战期间,清凉村一带是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的西大门。抗战胜利后,欧兴田所在的部队在清凉村修建了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后在淮海战役期间毁于战火。上世纪80年代,百战余生的老同志们倡议重建陵园,并把这种挂念托付给了欧兴田。怀着对昔日  相似文献   

10.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下的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和锻炼了一批革命斗争骨干,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输送了一批优秀干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下的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和锻炼了一批革命斗争骨干,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输送了一批优秀干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继一九四二年二月延安开始整风之后,各抗日根据地也开始了整风运动。淮北抗日根据地在一九四二年七月至一九四四年三月间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是全党整风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根据地的整风运动一起,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邓子恢从一九四一年五月代表华中局巡视淮北抗日根  相似文献   

13.
胡昌方 《党史文汇》2008,(10):34-35
2008年11月,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泗洪是苏北革命老区,抗战时期为淮北苏皖抗日民主根据地,也是时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战斗过的地方。1940年,刘少奇同志在这块热土上亲自领导泗洪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留下了很多十分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正彭雪枫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的指挥员、军事家。他投身革命20年,立下过赫赫战功,被毛泽东和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在牺牲前的3年时间里,担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的彭雪枫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抗击敌人及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之中。今天,在淮北大地上,彭雪枫的许多事迹仍被广泛传颂。透过这些事例,一位勤勉上进、有勇有谋、一心为民的青年将领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们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相似文献   

15.
略述淮北二地委的减租减息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4年8月,彭雪枫、邓子恢领导的新四军四师,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向豫皖苏边区挺进,打通被日本侵略军隔断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与华北、陕北抗日根据地间的联系,恢复扩大淮北抗日根据地。我四师两个主力旅挥师从路东西征,取得了小朱庆、八里庄、保安山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歼灭日伪顽军13000余人,进而重新恢复了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是年11月,经淮北边区党委批准,下辖永城、萧县、宿蒙、宿怀、宿西、永涡、永商毫、夏邑等8个县的淮北路西抗日民主政权组成,并组建了中共淮北二地委、二专署、二分区。  相似文献   

16.
史文敏 《党史纵览》2009,(12):36-38
张爱萍(1910—2003)。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四川省达县人,1925年参加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曾任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八路军苏皖纵队政委、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等职。领导建立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开辟了苏皖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苏北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淮北是安徽省的"北大门",面积2741平方公里,人口221万,辖濉溪县、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商朝十一世祖相土在此建城,自此拉开了淮北兴衰发展的历史长卷。淮北是一块红色热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共地方组织建立较早的地区之一,是豫皖苏边、淮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8.
正1942年11月14日到12月16日,日军调集精锐部队平林第十七师团、第十三独立混成旅团各一部及伪军等总兵力万余人,在骑兵、坦克、飞机配合下,分5路对淮北根据地进行"扫荡",妄图通过不断蚕食、清乡,逐步扩大伪化区,缩小我抗日根据地,消灭新四军第四师主力及淮北党政机关。朱家岗保卫战是淮北抗日根据地33天反"扫荡"中的一次关键性战斗。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六团英勇顽强,在敌我数量、装备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击退了敌军疯狂进攻,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宣告了敌人大"扫荡"的失败,巩固了淮北根据地。这次战斗也因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成为抗战史上的一场经典战例。  相似文献   

19.
<正>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共陕西省委和陕甘边特委领导,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人民,历经艰难曲折而逐步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根据地。它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提供了出发点,后于1935年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统一为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20.
由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档案馆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史办公室合作编辑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集》已编成定稿。这本文献集共十八万字,收集了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六年黔东特区、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和红二、六军团长征的历史文献资料六十余篇,并附录了大事记。这本文献集较全面地反映了红六军团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