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孔明与识人赵兴寒山诸葛亮《心书》中阐述了很好的识人之道,可谓他一生识人的总结。诸葛亮一生痛恨“奸伪悖德”之人。何为“奸伪悖德”之人?《心书》中详细地分析了这种人的特点。一者“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也就是拉帮结派、嫉妒贤才、陷害忠良。二者“侈其衣服...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的智慧谋略及其政治、军事业绩,历来倍受称道。然而他在识人和用人方面,却被认为有重大失误。随着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播放,有关孔明“用人之误”的文章时常见诸报端,比如他“两度错用关羽”,结果走掉曹操、失去荆州;又如他“误用马谡”,导致街亭之败;还有他“无端怀疑魏延”,最后设遗计好歹要了这有功之臣的命。到头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因严重缺乏人才而亡于司马昭,等等。这些说法,都是《三国演义》里的“事实”,却并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0,(3):78-78
关于诸葛亮的家庭财产,在《又与李严书》中有所表露。诸葛亮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这就是说,他的家里没有存款,妻子连件像样的换洗衣服也没有。在《自表后主》一文中,诸葛亮写道:“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总为诸葛亮扼腕叹息,心想诸葛亮怎么那么不走运,本来仗打得好好的,但是总在一些小事情上出差错。现在想想,不是诸葛亮不走运,其实是他自己的确有问题。由于战略定错了,战术上就难以做到周全了,不出这个问题,也会出那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凡是他作出的决策,都认为是正确的。诸葛亮说魏延脑后长有反骨,日后必反,我也深信不疑。因而,我一直对魏延没有什么好感。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多,再看《三国演义》,便觉得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对魏延是存有偏见的,是不公正的。魏延后来的所谓“谋反”,也是诸葛亮给逼出来的。我弄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对魏延印象特差。当魏延杀韩玄、救黄忠,投奔刘备帐下时,诸葛亮便喝令刀斧手推出去斩首。幸亏刘备出面说情才免于一死。此后,诸葛亮一直对魏延心存猜疑。当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魏延曾提…  相似文献   

6.
刊海拾贝     
毛泽东看京戏 听京戏评京戏 毛泽东对京戏可谓情有独钟。他在休息的时候,爱看京戏,爱听著名京戏演员的唱片。从内容上则对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戏更感兴趣。 他在听唱《空城计》时,那种得意之情,逍遥之态,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说:“诸葛亮之所以敢对司马懿施这一计,是因为诸葛亮太了解司马懿了,知道司马懿多疑,料定他不敢进城,所以才把城门敞开。”又说:“诸葛亮当时也是迫不得已才这样干的。”这时,我突然联想到解放战争,就问他:“主席,你是如何领导全军打败蒋介石800万军队的呢?”他给我讲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后说:“我对蒋介石太了解了,蒋介石一翘屁股,我就知道他拉啥屎!”  相似文献   

7.
公正无私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做了生动描述。从行文中,人们不难看出,他对“失街亭”一事的处理是完全赞同的。熟悉这段历史的人知道,这是陈寿公正无私品德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的严与廉王平陈寿在《诸葛亮传》里说,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元善不显”,因此,深得蜀汉君臣百姓的拥护。执法严明,敢于碰硬,是诸葛亮的一贯作风。李严是刘备死时和诸葛亮一同受顾命的大臣,可以说是蜀国大臣中的第二号人...  相似文献   

9.
近读《三国演义》,感慨颇多。诸葛亮五次北伐,劳师动众,均无功而还,给蜀国留下了国力匮乏的隐患。在首出祁山时,蜀国大将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的战略方案,却被诸葛亮否定。现代军事学家多认为这一战略是当时的最佳方案,这个结论也从司马懿之口找到佐证,司马懿道:“诸葛亮平素谦慎仔细,不肯造次行事。他却不知吾境内地理;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相似文献   

10.
赵映林 《唯实》2021,(1):84-87
公元207年,27岁的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以为"兴汉"战略,可事与愿违, 27年后,诸葛亮赍志而殁,原因何在? 《隆中对》是诸葛亮战略思考的结晶 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突出表现在他以弱小的蜀国雄视天下,北伐曹魏、东联孙吴,三足鼎立.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里的马谡失街亭,人们通常都认为是由于诸葛亮用人不当,才酿成此祸。此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孔明“平生谨慎”,何以偏偏会错用马谡?对这点,人们却往往未加深究。其实,诸葛亮这一跟头,原本是非栽不可的。因为他感情用事,亲亲疏疏,这就失去了识人治事的正确标准,也就免不了闹出乱子  相似文献   

12.
管淑珍 《党课》2013,(2):97-98
俗话说:“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权力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不过,在运用权力时,应该做到诸葛亮所说的“吾心如秤”,这是诸葛亮一生都严格遵守的原则。诸葛亮在《街亭自贬疏》中提出“自贬三等”的请求,主动承担蜀军在街亭大败于曹军的责任,充分体现了诸葛亮一心为公、执法如山的政治作风,因此才赢得了后世百姓的敬仰和怀念。  相似文献   

13.
在众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个知天文、晓地理、多谋善断、料事如神的人。他的本事似可概括为一句话:“有先见之明”。 其实,诸葛亮并非对什么都有“先见之明”。就说他挥泪斩马谡一事吧,能把失街亭的责任都推给马谡吗?诸葛亮明明知道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为什么还把镇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他呢?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杨景生 《求贤》2006,(4):44-45
第四,刘备最初并没重用诸葛亮 按《魏略》中所记,诸葛亮拜见刘备后(公元206年),刘备已将他留在身边.可为何以后又出现了“三顾茅庐”(公元207年)的事情呢?他们之间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使得两人分手.这种变故对两人的内心和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能否从中我到刘备一年之后“三顾茅庐”真实的思想依据。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根据《魏略》的记述,对当时及以后所发生的事情的来龙去脉.作一下大胆推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25岁时,眉目清秀,挺“帅”的。他志在邦国,对美貌佳人不屑一顾,娶了黄硕为妻。黄硕聪明贤惠,成为诸葛亮一生中的“贤内助”。  相似文献   

16.
喊罢三声“谁敢杀我”,一颗人头落地.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孔明死后魏延受诛的镜头。小时候听人讲“魏延喊·马岱斩”的故事觉得颇有趣,深深佩服诸葛亮生前算定死后事,预伏锦豪妙计除掉了造反的魏延。而今七十几集连续剧看下来,至此却为久经沙场屡立战功的魏延如此结局而惋惜,禁不住要发问:魏延为什么会“反”?倘若诸葛亮对他少一点疑忌多几分信任,后劲乏人的蜀汉是否可以不失去这位智勇兼备的大将军?  相似文献   

17.
宁静致远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说:“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致远”一语即由此简化而来,意思是心境宁静,思虑可致深远。  相似文献   

18.
乌撒 《前线》1962,(15)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个事必躬亲的人,陈寿写的“三国志”里说他在刘备死后当丞相时,“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的事必躬亲是有原因的,一则由于阿斗的闇弱,一则由于诸葛亮为人谨慎,事必躬亲,才能放心。在我们看来,这样  相似文献   

19.
张勇 《廉政瞭望》2008,(6):58-58
千百年来,诸葛亮作为“忠”与“智”的代表,为后人顶礼膜拜。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更让人津津乐道。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同样如此。由于他在用人方面的六不可取,造成了他死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困境,称雄一时的西蜀,不久即为魏国所灭。  相似文献   

20.
三同时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今天读来,还是那么发人深省,让人备受启迪,它充分说明了一个人平心静气对于修身治学的重要意义。修身治学需要平心静气,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干事创业也同样需要平心静气。不平心静气,不仅不能成就事业,甚至还会贻误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