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在司法实践中最为常见。然而,从目前的司法实践状况来看,诸多问题的存在使法律不能得以正确实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得以合理维护。出现了:认定事实标准不一,适用法律标准不一,鉴定结论等同于“准判决”。如此诸多审判实践问题长期悬而未决,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归纳、简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大量美国侵权法上旅馆因第三方行为引致住客的人身伤害所负注意义务的相关案例,总结出美国法院在衡量旅馆对因第三人行为受到侵害的住客的责任时的一般原则、具体情形、考察因素及其例外,并比对我国2004年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而对我国的相关司法实践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知识园地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就有关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审理问题作出具体规定。2004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公共场所受伤不再自认倒霉。《解释》规定,道路、桥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构筑物因维护、管理瑕疵致人损害的,堆放物品滚落、滑落或者堆放物倒塌致人损害的,树木倾倒、折断或者果实坠落致人损害的,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其中人工建造的构筑物因设计、施工缺陷造成损害的,由所有人、管理人与设计、施工者承担连带责任。学生校…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2月29日公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将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对于2004年5月1  相似文献   

5.
正"终于绿回来了!"站在息烽县小寨坝大鹰田堆场旁,当地村民感慨地说。这里曾经堆满了废弃的磷石膏,白花花一片,足有两三个足球场那么大。而现在,经过重新覆土之后绿茵再现。这得益于一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司法确认案件。2017年3月28日,清镇市人民法院生态保护法庭(2017年8月更名为环境资源审判庭)办结了全国首例省级人民政府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后申请司法确认案件。涉及该案的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  相似文献   

6.
死亡损害赔偿并非对生命权本身的救济,而是对因侵害生命权所引起的各种现实利益损失的补偿。但是,2003年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致使由于受害人个体情况的差异,同样的事故赔偿的结果却千差万别,进而引发了有关生命价值的新一轮争论。本文中,笔者将针对"同命不同价"的情况,探讨侵害生命权的死亡损害赔偿问题。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4,(2):83-83
即日起到2014年6月,全国法院将开展为期半年的涉民生案件专项集中执行活动,重点针对追索劳动报酬、赡养费、抚恤金、医疗损害赔偿、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挂牌督办的相关案件等十大类。这也是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的一项重要部署。  相似文献   

8.
周宏 《唯实》2011,(11):65-68
《侵权责任法》对使用人责任作出了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不同的规定,部分术语的含义与适用较该司法解释也有所差别。其中,第35条中"劳务关系"与民法平等意义上的劳务关系(即狭义之劳务关系)完全不同,其包括:雇佣关系;其他具有从属性、存在控制和监督等内容的劳务关系;不存在任何劳务关系时对劳务提供的控制监督关系。简言之,被使用人向使用人提供劳务时具有从属性。  相似文献   

9.
张磊  王治 《世纪桥》2007,(1):53-55
保险公司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的诉讼地位一直是法律理论界与实务界争论的焦点。之所以引起广泛的争论,主要是因现行法律规定的过于笼统和原则及时相关法律规定的不同理解所致。通过介绍司法实务中的不同处理方式,分析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根据基本法律原理和法律之间的平衡原则,作出法理分析,保险公司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可以作为当事人参加诉讼,但不应作为共同被告,而是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相似文献   

10.
“作为法官,公正办案是我的天职!”20多年来,敦煌市人民法院民事庭庭长张清始终把公正执法当作办案的宗旨,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案件。在他心中,只有一把“尺度”,那就是法律,不管双方当事人地位如何,他都会依法办事。去年,他在审理一起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被告是敦煌有影响的大公司,  相似文献   

11.
李永俊 《当代贵州》2014,(29):55-55
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通报《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首次划定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明确利用自媒体等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认定,以及如何对网络水军进行规制。同时,针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维权成本高,利用网络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违法成本过低的现实,《规定》加大了被侵权人的司法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民法典》《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等有关规定,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行政机关虽然均享有原告主体资格,但在环境司法实践中,其原告身份还存在着重合或缺位现象,极易引起司法适用上的不确定性,不利于诉讼合力的发挥。因此,应以公共信托理论为依据,明晰行政机关的诉权来源,建议限缩行政机关的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明确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原告主体角色,立法确定行政机关发起的诉前磋商程序,以提升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效果。  相似文献   

13.
工伤事故责任与雇员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条件、适用法律、赔偿主体和解决纠纷的途径都不同,所以两者是有区别的。以建筑施工领域为例,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存在由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责任;因用人单位以外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的赔偿责任;雇员没有相应的资质或者没有安全生产条件的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责任等几种特殊的工伤事故责任与雇员人身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论述了司法侵权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依据;对司法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范围、方式及数额的计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婚姻法中损害赔偿的性质在私法领域,损害赔偿的产生原因无非是两个:一是由于侵权;一是由于违约。对于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性质,学界一般认为离婚损害赔偿由侵权行为引起,笔者也认为将其定性为侵权责任为宜。具体理由如下:1.夫妻关系不适于用合同法调整。夫妻关系包括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与夫妻之间的人身关系。夫妻间的人身关系具有特定的精神利益,体现特定的人身属性,在调整夫妻关系的任何环节时都不能脱离当事人是婚姻关系当事人这一重要因素,即使是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也被打上了夫妻间权利与义务的深深的烙印。然而合同只是涉及普通民…  相似文献   

16.
经营者在其经营活动场所对消费者等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负有保障义务。社会生活中,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案件频频出现。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这类案件的认识却不一致,适用法律规定也不尽相同,导致审判结果相差悬殊,影响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之所以发生这样的问题,既有立法方面的原因,也有对其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继青 《学习论坛》2006,22(9):78-8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引发了有关生命价值的新一轮争论.死亡赔偿金和残疾赔偿金的性质是对受害人未来收入损失的赔偿;法律上的公平、平等具有不确定的内涵;折中计算法有利于实现法律公平.因此,划分城乡两个赔偿标准是适宜的,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对适用城乡标准的适用人群作出进一步的界定.  相似文献   

18.
正司法是专门性的法律活动,旨在定纷止争,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司法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的本质追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以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的"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必须践行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执法司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司法工作亲和力和公信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司法。  相似文献   

19.
与司法救助相关的概念和制度有人民法院的当事人司法救助制度、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和国家司法救助制度。概念的分歧直接带来制度认知、构建和实施上的模糊与偏差,不利于司法救助制度的科学合理发展和规范统一运行。立足于一种价值论而非本体论立场的制度理论根基,并基于一种现实必要性而非理论必然性的现实政策选择,应以国家司法救助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在把刑事被害人救助吸纳进来、把人民法院的当事人司法救助排除在外的基础上,整体设计针对刑事和民事侵权案件受害人的损害赔偿救助制度机制,并着手研究制定统一的国家司法救助立法,避免因碎片化的制度制定模式带来立法资源的浪费和规范上的不确定、不统一。  相似文献   

20.
借鉴国外立法司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加强民法理论尤其是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理论的研究,探索构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适用制度体系,对于弥补立法上的不足,排除司法上的疑义与空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