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前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白琳 《理论导刊》2007,(9):104-106
2005年初查韦斯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新社会主义",是思想来源多元性和混合性的、立足委内瑞拉国情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出现和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的出色表现,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涨潮的重要标志。要以新眼光来观察和研究这种"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对曾经盛极一时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揭露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征和阶级实质,剖析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和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歪曲与否定,深刻地阐明了在人道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  相似文献   

4.
王晓刚 《理论导刊》2005,13(11):23-25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思想最早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在马克思那里这一思想得到改造与升华,并将之作为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一个基本特征.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写进党的文献."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正是马克思关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具有与时俱进的突出特征,贯穿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践行"三个代表"思想,也一定要坚持理论和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坚持作风上和行动上的与时俱进,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充满活力,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6.
宋天和  张军 《理论探讨》2004,2(6):25-27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争论的弊端,提出了"不争论"思想.邓小平"不争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灵活运用.深入理解邓小平"不争论"思想的本质与内涵,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争论与不争论的界限,抓住时机、集中精力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云山 《各界》2008,17(12)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两个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期,共产党人在思想理论战线上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物质贫困是不是社会主义,人们急待从"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深圳效益的凸显,而"一切向钱看"的思潮有所抬头,思想贫乏是不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又摆在了全党面前.  相似文献   

8.
李雯 《理论探索》2001,(3):31-33
"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总结150多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党将近80年历史经验作出的精辟论断."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创新."三个代表"的思想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内在统一,充分体现着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代表"思想是国际国内新形势发展的必然,是党的自身建设发展的必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9.
李晓燕 《理论导刊》2008,1(2):29-31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恩榕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两大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历史命运的科学判断,将这一判断释义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原意.与此相关,在"两大主义"尤其是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上,"资本主义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这一判断,比"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表述,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也更符合<共产党宣言>的有关思想.  相似文献   

10.
"小康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小康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最直接、最现实的目标,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而获得的深刻结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结论."小康社会"不仅是道地的民族语言形式,而且也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一个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魅力和锦绣前程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离骚>中的"求女"和<洛神赋>中"恋爱"情节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两篇的作者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求女"与"恋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对美政理想途径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非常"男""女"     
王奇伟  谭宏姣 《学理论》2009,(30):236-237
针对近年来网络中流行的新词族“X男”“X女”,本文运用描写与解释的方法,从“草食男—肉食女”、“肉松男—干物女”、“凤凰男—孔雀女”、“型男—索女”这四组有关男女的新词语的词源,词义特点,流行动因等角度作出初步分析,并揭示出它们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全球伦理”与“文明冲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上发表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希望能在不同化传统中找到某些维护世界和平的伦理原则,找到“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非常重大的课题。对此本提出四点看法:寻求伦理观念上的“最低限度的共识”很有意义,因为人类在伦理问题上必定有其共同的方面,必定存在可以为不同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寻求“全球伦理”需从各个民族化传统中吸取资源,在尊重各民族化传统的伦理价值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有利于构建全球伦理的思想和观点:寻求“全球伦理”必须关注当今人类存在的重大问题,如“和平与发展”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和而不同”应是寻求“全球伦理”的原则,此原则不仅对消除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战争有正面的积极意义,而且亦是推动各国家、各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4.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15.
志与功即动机与效果的考察,是道德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历久常新的难题.在中国古代哲人对志与功及其关系的深刻认识中,也蕴涵了对道德评价的独到见解.他们思考问题的路径及其认识的成果,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批判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4)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须守护的价值。这些不同的理解表明了对礼的认识,由形式转向实质,由外在转向内在,礼的含义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8.
詹宇昆  肖毅敏 《学理论》2008,(22):77-79
首先,本文通过比较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其所下的定义来展开阐述并解释"第四势力"与"舆论监督"的概念。其次,探讨二者的相同之处,如:二者都体现媒体的基本职能,二者都不是绝对的自由,二者都体现公益性,二者都来源于公民权利。第三从法理的层面运用阐述二者的不同点:二者的主体性质不同、二者所包含的内容不同,法律对二者的要求不同,对二者的主要制约方式不同。最后,探求我国"舆论监督"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疯子"黄侃     
黄侃(1886-1935),字季刚,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师事国学大师章太炎,擅长音韵训诂,兼通文学,历任北京大学、东南大学、金陵大学等校教授.  相似文献   

20.
江南尘 《学理论》2008,(5):96-96
因为看到大小媒体都在传播一个所谓的“国际笑话”,中国游客在美国纽约骑在那头著名的牛塑像上,又自豪地宣布:“我是中国人”,引来舆论一片,自然是斥责者众,赞同者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