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年春,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后不久,在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去年,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上,他对这一发展战略作了进一步的阐明,并得到代表大会的确认,成为苏联进行改革的行动纲领。戈尔巴乔夫在谈到改革时指出,不单是要在经济领域里进行改革,而且还要“执行积极的社会政策”和完善社会关系,“消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切东西”。换句话说,苏联的改革还包括政治、社会以及其它一切领域。他还强调,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要“加深社会主义民主”。为实现全面民主化,他把“公开性”的原则,看作“政治问题,不公开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群众的创造性和参加管理”。戈尔巴乔夫所倡导的“公开性”原则是指党和国家的工作要公开化,即党政各级机关要定时向人民群众报告自己的工作,通报信息,而人民群众有权对各级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并  相似文献   

2.
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康斯坦丁·契尔年科病逝,由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继任。戈尔巴乔夫在上台后的两年多里发表了几十次报告和讲话,其中不少涉及国际问题,但是他把重点放在国内问题上,放在“集中力量完善国家的建设工作”上。如果说这位克里姆林宫新官上任之后也有“三把火”的话,那就是:在被称之为具有“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的苏共中央四月(1985年)全会上,戈尔巴乔夫作的《关于召开苏共例行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和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苏联改革两个阶段分为两部分来论述。这两个阶段分别是1985—1989年的兴盛时期和1989—1991年的衰落时期。 转轨开始:理论与口号 改革概念和基本内容:1983—1984年当戈尔巴乔夫还是苏联第二、三把手时,他的文章和讲话使人们对他的改革概念有了初步了解。“改革”一词首次出现在1984年3月戈尔巴乔夫在全苏农工综合体经济会议上的一次讲话中。改革的历史根源可追溯到50、60年代流  相似文献   

4.
卡廷事件在世界近代史上似乎是一个谜。1988年波兰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莫斯科时,戈尔巴乔夫告诉他,1939年苏联占领波兰部分领土时所俘获的15000名波兰军人是根据斯大林命令被处决的。1990年4月初,卡廷事件牺牲者家属联合会在苏联驻华沙使馆面前组织了一次示威,要求了解卡廷事件的真相,并向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出一封公开信,呼吁  相似文献   

5.
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苏联的整个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其引人注目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密不可分。本文试图在略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历程和基本逻辑的基础上,对这些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特征和意义作一简要的分析与评估。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在其上台不到一个半月后的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戈尔巴乔夫作了题为“召开苏共例行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及有关筹备和举行代表大会的任务”的长篇报告。这个报告全面阐述了戈尔巴乔夫的内外政策,首次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描述了这一加速发展战略的主要精神。不仅如此,在这一报告中戈尔巴乔夫还耐人寻味地既“重申党的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和随后的历次中央全会上制订的战略  相似文献   

6.
一、戈尔巴乔夫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愿望是真心诚意的俄国学者布坚科认为,应当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戈尔巴乔夫的观点和他所进行的活动。布坚科提出,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改革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愿望是真心诚意的呢,还是他的改革的社会主义思想只是幌子,在它的背后隐藏着想把“社会主义送进档案馆”的意图?当时“挖掘社会主义潜力”的口号本身是否符合国情?如果是符合实际情况,那么又为何不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一、主流派的路线转换自1989年下半年苏联改革危机不断、险象环生的局面形成之后,1990年初春,苏联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又出现了一次重要的转折:无论戈尔巴乔夫本人是否承认,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是,在此以前,戈氏奉行所谓“先政治、后经济”的“改革”路线,也即戈氏的一切努  相似文献   

8.
美国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杰里·霍夫就戈尔巴乔夫面临的经济问题发表了题为《戈尔巴乔夫的战略》一文。这里摘译介绍他对苏联目前工艺学问题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杰里·霍夫指出戈尔巴乔夫的战略以两个内容为基础:一是他以世界象棋大师面目出现,喜于布下复杂的局面,然后一直下到底。二是由于戈尔巴乔夫相对年轻,他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苏联的重大问题。然而,戈尔巴乔夫还应严格按规则比赛。如果我们不理解这种规则的性质,我们将永远不理解他的一些做法。我们应该超越改革与纪律、对西方的缓和  相似文献   

9.
“改革的成就在决定性程度上依从于我们的干部多么迅速和多么深刻地领会变革的必要性,多么创造性地和目标坚完地把党的路线贯彻到生活中去。”戈尔巴乔夫的这段话充分反映了他对干部问题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成败确实决定于干部,决定于干部对改革路线的贯彻。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做的一件大事就是调兵遣将,从中央到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撤换了大批中上层干部,其目的就是要排除阻力,选拔“目标坚完地”贯彻改革路线的干部。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戈尔巴乔夫的干部路线渐趋成  相似文献   

10.
今年8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福罗斯海角(位于黑海边的克里米亚)一座别墅休养。 8月19日前,戈尔巴乔夫预订了返莫斯科的飞机。但在该日下午两点半,从莫斯科传来个消息,说预订的总统的大型专机不来接戈尔巴乔夫了。此后,防空司令马尔采夫中将封锁了福罗斯海角的机场跑道。他同杰尼索夫中将对戈尔巴乔夫及他周围的许多人实行了强制隔离。3点10分,马尔采夫发出口头命令。命令说,发现戈尔巴乔夫周围的人中有人试图闯入总统处,如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把所有企图闯入的人全扣留起来,并送交克格勃机关。试图闯入总统那里的有他的助手之一沙赫纳扎罗夫。沙赫纳扎罗夫当时与他的家里人在离福罗斯邻近的“南方”疗养所疗养,根  相似文献   

11.
1990年10月1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两院联席会议通过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提出的《稳定国民经济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以下简称《方针》)。这一纲领性文件的问世,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苏联经济体制根本改革迈出的决定性一步”,“标志着苏联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观将《方针》的产生背景、出台经过、基本内容、各界反应以及实施前  相似文献   

12.
《真理报》1991年9月11日报道,苏共中央书记、苏共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吉达斯波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8·19事件原因、苏共前途以及对戈尔巴乔夫的看法。关于8·19事件,吉达斯波夫认为要对此进行评价需要时间。这是一些令人不可理解的事件。其发生的原因首先是戈氏用人不当,如选举亚纳耶夫当副总统,人代会进行过几次表决,由于戈尔巴乔夫施加压力,代表们只得让步。再如在选举苏共中央书记时,戈尔巴乔夫就列宁格勒的卡拉什尼科夫征求吉达斯波夫的意见,吉说:“这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教授,一个正派而诚实的人,不过……”,“好了,好了……”戈尔巴乔夫马上打断他的话,接着便在会上提议让卡拉什尼科夫当书记。吉达斯波夫认为,如此简单化地挑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转折点”和“里程碑”的四月全会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苏共中央举行全会。上台不到一个半月的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会上作了一个长篇报告,全面阐述了苏联的内外政策。这次会议和戈尔巴乔夫的报告自然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但是当时对这次全会的“特别重要的意义”却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苏联舆论界的不断宣传,其重要性逐渐突出,特别是在筹备召开苏共二十七大的一段时间里,苏联报刊纷纷发表文章,反复强调四月全会的重要意义,称它  相似文献   

14.
一、独立之初的俄罗斯外交政策 新俄罗斯最初的外交继承了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遗产,并在很大程度上是“新思维”的继续。戈尔巴乔夫摒弃了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外交政策体系,苏联开始走上和解以至谋求建立伙伴关系之路。苏联在裁军、欧洲安全、德国统一等问题上发生了根本转变。戈尔巴乔夫给东欧松绑,与中国和解,从阿富汗撤军,拒绝继续支持苏联在亚、非、拉和中东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15.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在进行对内“重建”和“开放”同时,进而加强了亚洲太平洋政策。在戈尔巴乔夫的“重建”“开放”之下进行的苏联的新亚太政策对整个亚太地区和全球的势力均衡问题上的影响,可能是比任何时期苏联的“东方政策”还大,这样的事实在“中苏关系正常化”和“韩苏高峰会议”等的一连串的发展之中已很明显。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之后改名为俄罗斯的国家,因为中亚地区的独立而缩小了其东方疆域的很大部分,其影响力减少不少,但是其东方远东西伯利亚的宽阔的大地乃为其领土。尤其是与中国长期争论的东段黑龙江疆界已经通过双方和平商定,在东亚没有  相似文献   

16.
一、苏联意识形态工作改革的概况 1.积极实行公开化原则 1977年的苏联宪法中明文规定:“扩大公开原则”是苏联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 “公开原则”跟戈尔巴乔夫的名字连在一起,主要有三层含义: 第一、提高国家政治生活的“透明度”。戈尔巴乔夫主张党和国家“应当将更多的事公诸于众,我们的人应当知道劳动集体、区、市、州、共和国、全国正在发生的一切。”第二、让人民有充分的机会公开发表意见。戈尔巴乔夫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人民自己的事情”,因此,有必要让群众公开讨论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1990—1995俄罗斯对摩尔多瓦政策变化的内在动因,我们可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这一划分的根据不是摩尔多瓦军事冲突的升级或它与罗马尼亚合并的趋向,而是俄罗斯政府内主要外交精英集团的变化。 第一阶段,可称为“苏维埃”时期,开始于叶利钦当选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到反戈尔巴乔夫政变为止。第二阶段,从8.19政变到1992年春,是“大西洋主义者”的统治时期。第三阶段,从1992年晚春到盖达尔内阁辞职。第四阶段,从盖达尔辞职到现在。  相似文献   

18.
1991年12月25日,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通过苏联中央电视台和美国有线新闻电视台,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他最后一次作为苏联总统的讲话。他说:“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之后的局势,我停止作为苏联总统的活动。”同日19点38分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至此存在了74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了69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相似文献   

19.
说戈尔巴乔夫是“制度内”的改革者指的是,他在现有政治文化范围内工作,通过现行的制度逐渐进行变革。他的变革想法是用马列主义言词来表达的。然而,他的思想是受马克思早期关于社会主义想法的影响,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自由必须与团结一致相协调;必须超越个人自我发展和集体公益所强加的制约之间的矛盾。这一点,苏联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几乎完全忽略了。戈尔巴乔夫似乎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这种社会主义与长期激励苏联社会的共产主义不一致,而且与共产党统治的依据也不一致。戈尔巴乔夫的社会主义摆脱了共产主义精神气质和目的论,认为共产主义造成的破坏后果如此巨大,以致必须  相似文献   

20.
苏共前政治局委员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最近在《真理报》上撰文,声称:现在仍有人在企图掩盖1934年列宁格勒党的领导人基洛夫被暗杀的事实真相。雅科夫列夫严厉批评了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斯大林30~50年代镇压运动材料研究委员会基洛夫谋杀案专案组的工作。雅科夫列夫是该委员会主任。雅科夫列夫曾一度是戈尔巴乔夫的亲密同事,随着戈尔巴乔夫采取更加保守的立场,他似乎已经失势。文章中,他似乎在力劝戈尔巴乔夫重新回到1985年开始的改革路线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