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政策与苏联解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是世界上民族最多、问题最复杂的国家。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苏联曾刻意塑造"苏联人民",并一直大力宣传取得的民族国家建设成就,但在民主化改革和允许民众进行选择时,各加盟共和国都把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了苏联这个联盟国家的整体利益之上,国家认同感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实践证明,苏联按民族划分行政区域的做法无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并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民族主义与苏联解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 ,民族主义的影响及其所引发的民族问题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苏联解体提醒人们要充分重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的国家 ,所以正确对待民族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 ,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从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的事实中吸取教训 ,做好我国的民族工作 ,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后,摩尔多瓦共产党不仅经历了由被禁止活动到重新崛起的过程,而且在2001和2005年两度问鼎政权,摩尔多瓦因而成为苏联解体后在前加盟共和国中出现的第一个由共产党重新执政的国家,同时也成为欧洲大陆上惟一由共产党连续掌权的国家,这在独联体以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强烈震动。摩共连续获胜并非偶然,它是摩共多年来,特别是2001年执政以来不懈努力的结果。摩共再次执政能否获得成功,将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4.
编辑手记     
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在类似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下,中俄两国先后面临着国家转型和国家构建的问题。一方面,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对国家的能力和权力构成了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国家构建的成功与否是影响社会经济转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什么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认真总结其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本身的一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影响人类社会长达半个世纪的苏联模式成为历史。然而,如何定性苏联模式却成为国外学者长期争论、探讨的问题。由于立场和关注点的差异,国外学者对苏联模式的界定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指责苏联模式为一种极权主义,有的学者将苏联模式界定为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有的学者则坚称苏联模式具有社会主义的属性和特征,还有的学者认为苏联模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研究分析国外学者的观点,有利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苏联模式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中东欧研究曾作为苏联学或克里姆林宫学的一个组成部分。1991年之后,中东欧地区国家脱离苏联集团而作为国际舞台上的独立主体。此后的中东欧研究也从苏联学或克里姆林宫学中剥离出来,成为国际政治研究的清晰可辨的客体。历史地看,中国的中东欧研究具有两个鲜明特征,即非连续性和政治性。受这两个特征影响,中国的中东欧研究经历了研究对象称谓、研究队伍、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重大变化。随着中东欧地区国家欧(盟)洲属性不断增强和大转型进入新阶段,中东欧研究的欧洲性亦日益凸显。虽然中东欧国家本体论的研究依然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研究者必须正视中东欧国家的欧洲属性。当然,作为过往地缘政治的"遗产",整个中东欧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客体有可能逐渐式微。  相似文献   

8.
开端 苏联刚刚成立时,根本没有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当然谈小上坦克制造了,国内工业企业至多只能偶尔完成一些修理工作。但是,在外国干涉下风雨飘摇的红色政权又迫切装备战斗车辆来加强红军的战斗力。1924年5月6日,国防工业中央管理局在莫斯科成立,这是苏联国家坦克制造工业发展电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这个系统中,成立丁一个分管坦克设计和制造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南斯拉夫的关系在国际共运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在中苏关系恶化前,中国在对南关系上与苏联保持一致;中苏关系恶化后,南斯拉夫与苏联一道成为被批判的修正主义对象。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后,中南双方都担忧会遭到苏联的武装入侵,由此开始接触并且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开展合作。根据南斯拉夫外交解密档案,中南关系的正常化可以分为破冰期、试探性接触期、高级代表团互访、领导人互访四个时期,推进中南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动力是中国对于社会主义认知的变化以及中南国家利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苏联为世人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崛起、争霸、危机、改革和解体的历史悲喜剧.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苏联的组建、发展及解体与其实行的独特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在十月革命后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苏联能够成功组建并维持近70年,自有其值得关注的经验,但民族问题长期存在、民族隔阂与民族矛盾始终得不到解决,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也说明,苏联的民族政策存在致命的缺陷.在苏联解体20年之后,重新思考和总结其民族政策的经验教训,对于现存多民族国家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一凡 《当代世界》2009,(10):42-44
俄罗斯共产党成立于1990年6月,是苏联解体后在苏联共产党基础上重建的众多党派中力量最大、人数最多、群众动员能力最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发展历程几乎贯穿了俄罗斯社会十几年巨变的整个时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俄罗斯政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近20年来,俄罗斯共产党虽历经挫折,饱受磨难,但它却始终以复兴社会主义为其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新的国家政权建立后,采取何种国家结构形式是一个重要课题,它关系着政权的稳定、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统一。由于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在影响国家结构形式选择的诸变量中,民族因素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近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兴衰之路:民族问题视域下的苏联民族国家建设研究》(张祥云著)一书,  相似文献   

13.
孔寒冰 《当代世界》2013,(11):20-22
"原苏东地区"是由"苏东地区"演变而来的。"苏东地区"是一个不对称的合成词。"苏"指的是苏联,"东"指的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东欧"。苏联是一个单一国家。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开始时称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1922年12月组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简称苏联)。  相似文献   

14.
继承了苏联主要军事遗产的俄罗斯陆军,随着两次车臣战争打击的过去,其奄奄一息的困境正逐渐被国家所重视。作为一个“大陆军主义”国家武装力量的主体,俄陆军在2003年取得军费开支上的巨大倾斜,世界第一流水平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不再象过去10年那样成为赚取外汇的工具,而是真正强化本国陆军——“俄罗斯武装力量之父”的力量倍增器。  相似文献   

15.
俞邃 《当代世界》2013,(11):16-19
苏联东欧剧变20多年来,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各种影响,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探讨性看法。一、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问题讨论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从舆论安全视角看苏联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安全的舆论形态,是国家安全在舆论领域的体现。从这一角度对苏联演变的原因进行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苏联国家舆论的传播失效、引导失灵及自我更新失当,使解体前夕苏联国家舆论的各种功能紊乱,舆论安全出现严重危机。这一切最终搞乱了苏联人民的思想,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动荡,加速了苏联演变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斯大林去世不久,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就出现了一系列改革,进而汇聚成一次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斯大林时期确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和平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有许多不适应之处,所以,当和平到来的时候,改革就成为大势所趋。但是,苏联的国家民族主义、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干扰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而苏联国内的改革也在镇压了"布拉格之春"之后逐渐终止。  相似文献   

18.
冷战时期,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工具,核武器在美国对苏联的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不仅在战后初期坚持核保密政策,而且还多次利用核武器对苏联施加压力,以迫使其在政治上和外交上做出让步,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苏联的核作战计划。与此同时,为了保持对苏联的核优势地位,对苏联构成有效的威慑,美国政府不断加强核力量的建设,使得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并使双方走到了核战争的边缘,从而使得美苏决策者都认识到,限制核军备竞赛对双方至关重要,美苏关系也由此进入了相对缓和的时期。及至20世纪70年代,限制战略武器谈判成为美国对苏政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存在了74年之后解体了,由列宁亲手缔造的、具有93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也被摧垮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无不为这历史的大倒退而感到痛心,无不在认真思索这场悲剧的历史教训。本文只在执政党的建设方面的教训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的重要步骤之一是建立人民代表大会 ,使一切有关国家命运的大政方针由新的议会机构决定 ,苏联的权力重心开始转离苏共。权力重心的转移并没有确立起新的权威 ,苏联社会陷入无政府状态。于是戈尔巴乔夫又决定设立总统制 ,但总统制也没有使苏联变得稳定和有秩序。苏共的威信和权力迅速丧失。过于急促的政治改革 ,摧毁了苏共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