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铁志 《法制博览》2009,(16):54-54
在日趋浮躁的社会气氛和心理状态下,静静地阅读正逐渐成为一种奢侈。过去读书的,现在变得只读杂志;过去读杂志的,现在只看报纸;过去看报纸的,现在能看标题就算不错了。年终岁首,读书人有清理书账的习惯。对我而言,书账主要不是指一年当中买书花了多少钱,而是究竟读了几本好书。这样一想,就不免有些汗颜。总的感觉是:工作越来越忙,书越读越少。常常忙过一天后疲劳地躺在床上,  相似文献   

2.
正职工问题:对于说过的话,我总是"放不下",反复思考是否说得合适、是否让别人不高兴了……结果越想越觉得自己就是说错话了,为此感到特别自责。每天都要这样想来想去,真的好累,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这是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到底该怎么样做才能改变这种状态呢?  相似文献   

3.
查代文 《法制博览》2009,(20):45-45
年轻时喜欢读点书,因故常常忘了地里的农活,每当这时,父亲就训斥我说:“读那多书是白读,眼前的庄稼都没读懂。”  相似文献   

4.
近看章诒和     
《往事并不如烟》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不久,作者章诒和女士便赴香港一所大学访问。我正好也来到这所大学短期逗留。一见她,我便告之,你的书销得很热。她说:"编辑告诉我,对不起,稿子被砍得遍体鳞伤,您就别看了。所以书出来后,我到现在也没有看。"我赶紧翻书,那些我读原稿时印象最深的地方,颇有缺略。比如章诒和写到一件1962年的事。罗隆基告诉她父亲:"伯钧,我俩上了大英百科全书啦!"第二天章伯钧精神很好,对章诒和说:"我想,有些事情现在可以跟你讲一讲了……前两年,爸爸还期待着摘帽子,现在戴不戴、摘不摘均无所谓。只是连累了  相似文献   

5.
张毓强 《南风窗》2011,(25):31-31
提升国家形象似乎陷入了一个尴尬的窘境中——越想说自己好,越想表现自己,在传播中越是努力说好,越是加大对国际传播的投入,国家形象的"提升"越困难。今年以来,关于国家形象宣传的争论甚嚣尘上。近期英国广播公司新的调查结果又为这种争论增添了彩头。而提升国家形象似乎也陷入了另外一个尴尬的窘境中——似乎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越想说自己好,越想表现自己,在传播中越是努力说好,越是加大对国际传播的投入,国家形象的"提升"越困难,甚至出现"倒退"。  相似文献   

6.
战胜疼痛     
多年前,一位年轻老师来到一所山村小学助教。这是一个远离城镇的山村,村民们极少走出大山。因为贫穷,这里的孩子一般只读几年书,很少有人读到初中.更不要说读高中、上大学,年轻的老师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他经过调查发现,这不仅仅是因为贫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意识的问题,他从此有了自己的打算。  相似文献   

7.
刘继兴 《法制博览》2010,(16):47-47
《杂文报》刊载《文强的“获刑感言”》,篇幅不长,意味良多。大概所有贪官和准贪官都会有文强的感受,但谁也不愿意吐露其“心声”。文强临刑前说了,说了真话、实话,很值得人们一读,尤其值得手里握有大大小小权力的人认真去读。笔者读了也有话忍不住想说,便边读边说。  相似文献   

8.
志气经济学     
南方朔 《南风窗》2011,(25):98-98
近代中国人无论对公司、对团体、对国家好像都少了志气。根据《经济学人》报道,中国人现在都想学"三星"。"三星"经验不易学,因为那种志气是学不来的!最近读了两位欧洲创新专家殷德(Nicholas Ind)及瓦特(Cameron Walt)合著的《灵感:掌握你们组织的创造潜力》一书。书里提到大作家狄更斯曾说过:"只有你在意,你才会创造。"书中指出创新的真正秘密乃是你必须有坚强的信念。一个公司或组织"在意"这个心理因素,乃是他创造性活动的先决条件。领导者或管理者必须让公司或组织有这种"在意"的特质,唯在意,一切事情就会变得更好,此即开创。  相似文献   

9.
我读大学的第二年,开始半工半读,白天到学校上课,晚上到一家酒吧做服务生.第一天到酒吧工作,我就发现一个奇怪的老人. 晚上8点,一位穿着普通的老人走进酒吧,老人看上去有60多岁.我迎上去问他想喝点什么.老人笑着向我摆摆手,说不是来喝酒的,然后便向那些正在喝酒的人们走去,逐一地问是否需要代驾.  相似文献   

10.
薛西斯 《法制博览》2009,(11):F0002-F0002
若干年前,曾经有那么几天,我读过几页《诗经》。翻开一看,不由大惊失色。居然说什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且还要“寤寐求之”,没求到的时候,就“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想人想得都睡不着了,还咋读圣贤书?  相似文献   

11.
王攀 《法制博览》2009,(18):46-47
(这是王朔在新作《和我们的女儿谈话》里,预设2043(还是34,不重要)年的老王,跟曾经死去的朋友方言的女儿方咪儿的谈话,侃出来的小说。读书太累,特别是长的,其实真正的观点和精彩的地方只有那么几句,所以才有书简——就是为了免去其他人读书的麻烦。这是我的书简,小括号里是我“写在人生(钱钟书说人生是书)边上”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暗角     
去年的《文史精华年选》编了篇《“草原英雄小姐妹”背后的故事》,书出版后,有不少朋友打来电话或是发来邮件说:“这故事骗了我们几十年,原来不是那么回事啊!”说过之后,不胜感叹。那是一个非常的年代,真正救了“小姐妹”的人因为是“右派分子”而在宣传时被换成了别人;更不可思议的是,媒体在大肆塑造“救人英雄”的同时,却要另一个真正的“救人者”承受人生的磨难。  相似文献   

13.
孙士杰 《法制博览》2010,(14):62-63
钱挣来是花的,书买来是读的。钱不花是一张纸,书不读是一摞纸。 母亲健在时常对我说:“看闲书不如看医书,养花不如种菜。”  相似文献   

14.
王开岭 《法制博览》2011,(14):77-77
我是1976年开始读小学的,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说实在的,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回忆自己过去的老课本,有的人或许会弄成“忆苦思甜”。这就中了时下所谓“课本改革派”的计策。对于我来说,是只有甜没有苦的——记得当初年纪小,书中满是甜蜜香。  相似文献   

15.
1972年,红极一时的王洪文回到上海市委康平路办公室,就急着要找市委写作组的负责人朱永嘉。王洪文说,在北京的时候,毛主席要他读《后汉书》中的《刘盆子传》,因为是古文,很深奥,他读不懂,所以要朱永嘉给他讲讲。  相似文献   

16.
正前言:有人说,读圣贤书不能不读《论语》。那么,《论语》是怎样一部经典著作呢?它对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哪些现实意义呢?今儿,主讲人艾君就与大家一起聊聊这部经典著作——今年年初,首都各大主流媒体都相继报道"2018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语文学科中将整部《论语》  相似文献   

17.
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将近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来,虽然国内外形势变化很大,但我们重读《告台湾同胞书》,感到所言道理之深,至今仍是指导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历史文献。《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每一个中国人,不论是生活在台湾的还是生活在大陆上的,都对...  相似文献   

18.
悟“读”     
吕游 《法制博览》2008,(22):12-13
人的一生,是读的一生。从小读到大,从大读到老,从生读到死。知识是一本大书,岁月是一本大书,自然是一本大书,人生更是一本大书,一天也离不开读,一辈子也读不完。无字之处皆有字,无书之处皆有书。读山读水读天读地读无字之大书,走到哪儿读到哪儿,活到何时读到何时。只有不去读的,没有没啥读的;只有读不完的,没有能读尽的;只有读之有悟的,很少读之无益的。  相似文献   

19.
读书三题     
张刃 《工会博览》2023,(36):40-42
<正>一、读书可以改变人生每当读到一本好书,或认知,或启迪,或感悟,或释疑,我常常想到“知识就是力量”那句名言,读书确实是人生一大享受,而且可以改变人生。如果从有记忆的印象算起,我的读书史也有一个多甲子了。从看图识字开始,连环画、儿童读物、通俗小说、文学名著、历史、政治、经济……由泛泛地读,到有选择地读、乃至反复地读……一路读来,可谓无一日无书,而且大有裨益。特别是由于非常年代的非常经历,我没有机会读过正规的中学、大学,基本靠读书自学求知,因此无法想象,倘无书,自己的生活会怎样、命运将如何。不夸张地说,没有读书,就没有今天的我。  相似文献   

20.
钟琴 《工会博览》2005,(20):75-75
秋雨,沙沙,沙沙……从凌晨一直演奏到黄昏。推窗远望,远山近水是迷茫的一片白色。南方的故乡,也是烟雨迷茫吗?本想在这个雨季读一点书,可是,沙沙的雨声,叩响了我思乡的幽情。它,多似故乡那支《雨打芭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