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加坡虽是南海争端的非声索国,在南海问题上也没有主权诉求,但近年来在其外交表态中多次将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与航行自由视作自身的核心利益,并借助"东盟成员国"和"中美平衡者"等身份提升其在南海问题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既有其多元利益诉求和地缘政治考量,也体现出其相互交织甚至矛盾的多重身份定位。本文从双边、地区和全球三个层次分析了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和立场,并从国家身份定位、利益诉求与外交政策互动的视角,探究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的多重身份定位与利益诉求,以期研判其南海政策和中新关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
储昭根 《南风窗》2011,(25):29-30
中国是美国唯一有实力且有能力的潜在全球伙伴,中国手中有的是筹码,这是其它国家无法奢望的。中美可以通过谈判、妥协与合作来解决问题。1月1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东亚峰会上就南海问题阐明中方明确的、一贯的基本立场和主张:中国永远不谋求霸权,反对任何霸权行为,将始终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恪守《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本地区有关国家在南海存在的争议,是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应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予以解决;外部势力不应以任何借口介入南海问题。中方希望各方都能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16,(11)
正杜特尔特本人就是菲律宾"王朝政治"体制的一部分。菲律宾这个南海"麻烦制造者"政权更迭后,南海争端或许会降温,但不会平静。在5月9日菲律宾大选中,"黑马"罗德里戈·杜特尔特以明显优势锁定胜局。据菲律宾媒体10日报道,在对超过70%选票的统计中,杜特尔特以39%的得票率大幅领先其他竞选对手。排名第二的是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支持的候选人、前内政部长曼努埃尔·罗哈  相似文献   

4.
虽然有许多国家的空军都曾运用米格-23战斗机遂行作战任务,但这些空战经历却很少有人知道。人们所知道的只是1981年到1985年间,叙以在黎巴嫩上空发生冲突的一点细节,所有这些还都是来自以色列媒体的一些片面报道。这些报道暗示,在战斗中,叙利亚的米格-23损失惨重,两且一无所获,报道还说苏联根本不应该有这个型号的设计需求,而且该机,甚至还包括该机的武器系统,都明显不是西方国家研制的同期机型的对手。但仔细一想,事情不完全是这样的。相反,只是因为西方国家研制出了马力更强劲、更复杂、造价更高的战斗机(这些飞机从来也不会以米格-23那样的速度和数量进行研制和出售),另外还因为当盟国需要时,苏联要不是犹豫不决,要不就是缺乏供应最好的机型的能力,这两个原因才最终导致米格-23在空战中成为所谓的“羔羊”。  相似文献   

5.
吴瑛  郭可  陈沛芹  吴秀娟 《国际展望》2016,(4):1-23,152
建构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外交的重要目标。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缩影,能否被全球媒体建构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形象?本文通过对28个语种100多个国家38万条新闻的统计分析,解读了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后世博时代上海的国际形象。研究发现,全球媒体涉沪报道量稳步增长,2015年达历史最高点;报道议程围绕"四个中心"展开,但国际金融中心形象受经济下行和股市震荡影响;报道态度以混合情感为主,正负面倾向随时间和议题有所差异;全球媒体报道上海的消息源仍以西方媒体为主。在分析外媒报道的基础上,本文为加强上海城市外交,提升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奥巴马政府高调介入南海争端,公开其在"南海行为准则"问题上的政策立场,敦促各方尽早达成一份"完整而有效"的"行为准则"。美国通过将该行为"合法化",主导该议题话语权,以及整合东盟内部统一立场等举措,积极推动"行为准则"的制定进程。"再平衡"战略下美国在"行为准则"问题上的政策呈现一系列鲜明特点,如以"全政府联动方式"推行其政策,力主"协同性外交"展开磋商,以"协调者"之名行主导者之实,政策高开低走等等。经过奥巴马政府的努力,美国强化了菲律宾、印尼等国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盟的立场统一,也对中国的立场和政策调整产生影响。美国未来将会延续其基本政策立场,特朗普政府在"行为准则"问题上的介入有望弱化,目前其政策举措缺乏其他配套策略,对东盟及相关机制的重视减弱,并且鼓励其他域外大国发挥作用。中国应抓住机遇进一步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态度,排除干扰,以中国方案助力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2016,(17)
正对华出口在澳大利亚总出口额中占比超过30%,远超澳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和美国。然而,澳大利亚的经济利益与战略姿态,正在被拉向相反的方向。据澳大利亚媒体8月4日报道,澳可能派军舰,监视中国与俄罗斯今年9月在南海的联合军演。毫无疑问,这是堪培拉对华盛顿亚太战略的积极配合。早在1980年代,澳大利亚曾有个代号为"通道行动"的计划,监视苏联军舰在南海的军事活动。当时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在南海维护国家利益的行动要把区域战略与全局战略紧密联系起来,把握好两个大局,即和平发展环境的大局和与东盟关系的大局。要破解当前的困局,中国须成为能为南海地区国家和其他利益相关国家提供航行畅通和航行安全"公共产品"的主要国家。不仅仅是自己单方面宣布和实施,未来还应该主动和积极推动建设南海合作公共产品的发展,把它作为推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的重要议题和内容,逐步发展共同参与的南海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赵国军 《国际展望》2013,(2):84-100
冷战结束前,南海问题并未进入东盟的议事日程。自1992年首次关注南海局势以来,东盟正逐渐加大介入南海问题的力度,逐渐形成了南海问题的"东盟化"构想。根据这一政策构想,东盟希望按照"东盟方式"确立的原则解决南海争端,同时以国际法编织的规则网络约束中国在南海的行为。东盟既宣布在南海争端中保持中立,又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表明它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心态。东盟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背后的驱动因素,既有东盟作为地区组织的总体利益考虑和东盟部分国家的推动,也有区域外大国的干预。从长远看,南海问题"东盟化"面临着内部分歧严重的困难,但短期内却极有可能为东盟创造进一步介入南海问题的机会,特别是通过制定南海行为准则而深度介入南海问题。南海问题"东盟化"可能使中国今后在处理南海问题时不得不面对更多来自东盟"集体行动"的压力。中国应在南海问题上坚守底线,利用好围绕南海问题的两组矛盾,抓住关键国家,推动东盟在南海问题上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2021年4月,日本政府宣布在未来2年将逾百万吨福岛核污水倾入太平洋.此消息引发亚太地区部分国家的强烈反对,但西方媒体却对此"集体失声",甚至美国政府、国际原子能机构还对此公开表示支持和赞许.国际舆论场的反应不一,折射出西方主导的国际传播秩序严重失序.西方在日本排污入海事件上保持沉默,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是日本长期通过价值观外交"拉近"与西方关系的结果,其中隐含着西方舆论霸权的惯用伎俩和巨大"威力".  相似文献   

11.
断续线是目前南海问题争论的焦点,相关争议国和西方国家的观点逐渐合流,认为中国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根据断续线提出对南海岛礁及其附属海域的权利主张,违反了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不仅标志着中国试图以硬实力为依托、改变南海现状,而且预示着中国的外交政策将日趋强硬化和过分自信,因此,必须对中国的崛起加以遏制。较之于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对断续线的学界认知和外交应对颇显不足。中国应调整在南海问题上的"模糊战略",全面制定海洋战略,统筹维权与维稳两个目标,为中国的崛起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2.
宁二 《南风窗》2007,(19):32-33
本土立场与内部争斗显然是许多台湾人民支持奥运圣火入台的基本动因。"圣火来台是件欢欣的事,却因为政治力介入而改变,变成一个国际笑话,政府赔得起这形象吗?"这是4月末,奥运圣火入台纷争乍起之时,从台湾到大陆,从香港到新加坡,几乎所有华人重要媒体所引用并报道的一句话。说这句话的人是黄志雄,一个生于1976年的年轻人,跆拳道高手,雅典奥运会银牌得主,中华文化大学硕士,台湾国民党"立法委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日益增多.总体看,西方媒体在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更加激烈地抨击中国政治制度、军力建设、社会矛盾、国民素质等,并就中国的货币汇率、环境排放、稀土管控等问题肆意炒作,为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中国责任论"等反华论调提供素材,使中国的外部舆论环境更为复杂和严峻.[1]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西方和印度媒体对我南海基地大加指责,炒作"中国挺进印度洋"的"珍珠链战略"。"中国威胁论"一时更加甚嚣尘上,给中国外交政策造成新的冲击和挑战。这一现象深刻反映出相关国家,尤其是美印两国在印度洋地区利益博弈的战略意图以及对中国崛起的悲观认知。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杨清林 《南风窗》2008,(6):28-29
北京奥组委应成立由熟悉西方媒体运作规律的人士组成的公关机构,一旦发生风波,能第一时间把中国政府的立场和真实的情况通过西方媒体传达给公众。而不是等到西方炒得沸沸扬扬了,才出来简单回应。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国际传播力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西方媒体对中国议题的"泛政治化"传播使得中国国家形象屡遭"误读"而"失真"。中国国家形象的"客观现实"与西方媒体的"妖魔建构"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在国际传播中所面临的逻辑困境。从"防御型国际传播模式"到"主动型国际传播模式"的逐渐转换,有助于积极建构"和平发展"的整体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南海岛礁建设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成为南海地区的热点问题之一。把中国的南海岛礁建设放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框架下来考虑,中国就能讲清楚、说明白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意图。南海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重要起点与关键海域,但南海地区存在着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推进的三大障碍: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不充分、南海问题的不定期爆发和国家间信任赤字。中国的南海岛礁建设能够提供量足质优的公共产品,能够制度化管控南海问题,能够增强南海各方的信任,中国的南海岛礁建设具有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保驾护航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在美国"重返亚太"、南海海洋权益争端日趋激烈、日本国内政治愈益保守的背景下,日本加大了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和介入力度,并试图借南海问题遏制中国崛起,以扩大自身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举措将会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和挑战。与众所周知,南海争端本是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之间的问题,日本无关。但是,日本出于种种考虑,虽然没有对南海主权提出诉求,  相似文献   

19.
陈统奎 《南风窗》2011,(24):44-48
与其他国家领导人在峰会结束后才召开记者会的做法不一样,胡锦涛主席在峰会召开前即接受西方媒体书面专访,清晰地阐述了中方的立场和意见。人们很清楚中国前来戛纳峰会的诉求,它以一个"全球合作者"的面孔呈现在世界面前。8个月前,应法国外交部邀请赴法采访G20峰会筹备情况时,记者前往戛纳踩点,发现即将作为G20主会场的戛纳电影宫不过是海滩边上一栋平凡的建筑物,因刚举办过一场展览,里面一片狼藉。查验护照后,记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根据商务部近期透露的消息,在沿线涉及的65个国家中,已有五十多个国家明确提出要和中国建立制度性的安排,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沿线国家政府普遍给予支持,各国智库、学者和媒体也表现出较高的研究热情和报道热情。全面分析"一带一路"面临的国际舆论形势,具体梳理外界的观察视角和代表性观点,有助于我们做好针对性回应,从而增进外界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并最终为"一带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