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国家实施“2011计划”、转变高校创新方式的新形势下,高校要构建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紧扣国家发展的优先领域、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栽体.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
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道""术"学说的研究,结合我国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倡导高校教研管理人员重视人才培养的"道术并重",以期促进我国当代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经调研发现,X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着师资队伍不强、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有待进一步浓厚等问题。因此,要通过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深度,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创新型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主体,高校应以“2011计划”为契机,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奋斗》2017,(18)
正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人才聚集的优势,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驱动,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在服务龙江、建设龙江、发展龙江中有所作为的青年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现龙江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作为我省西部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始终以服务黑龙江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  相似文献   

6.
创新型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主体,高校应以"2011计划"为契机,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青团》2023,(6):52-53
<正>团大同市委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动员优势,全市各级团组织以助力服务青年就业创业为突破点,以搭平台、搞培训、提技能、树典型等方式为着力点,携手相关部门夯实青年就业创业和实践锻炼体系建设这个支撑点,打造创新创业环境载体,培养创业型青年人才,提升青年就业技能,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力提升了大同共青团在服务青年就业创业中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8.
《奋斗》2017,(18)
正加强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更好发挥高校在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中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佳木斯大学作为省属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做出了一些思考和探索。第一,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  相似文献   

9.
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校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人才培养需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于重视理论层面,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训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往往流于形式,并未生成系统化完整化的认知,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发展与企业岗位对于人才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而且在创业中也面临着频繁失利。对此,基于社会发展与企业岗位需求,作为教学模式创新导向,高校应深入探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与OBE理念的高度结合,从而为社会与企业培养更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复合型人才。据此,本文主要对OBE理念视域下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项目式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创新是核心,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则是人才。所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辅相成,承载共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使命。当前,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相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存在教育目标模糊、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指导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所以新建本科院校亟需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双一流”发展战略日渐成为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势,为贯彻落实我国高等教育方针,工科类高校应加快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培养科技创新型综合人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实现过程中需要高校根据不同专业确定正确的针对性培养模式。本文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针对培养光电人才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设立“大实验班”、科学融入教学、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工作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等,有效提高光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支部生活》2014,(3):19
通过统筹推进多项人才培养工程,在我省不论是高层次人才、蓝领工人.还是乡村科技人员.都可以依托相关人才培养工程找到能力和素质提升的阶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云南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队伍的培养开发和实践锻炼力度。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获得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机会,让我不仅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科研经费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让我  相似文献   

13.
正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两项重要职能。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首先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抓在手上,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发挥好智库作用。近年来,河北经贸大学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加强智库建设方面开展了很多有益的创新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高端人才培养途径思想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高端人才培养途径思想,突破了改革开放之初培养人才的思想框框和体制樊篱,从理论上较好解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高端专业技术人才、优秀中青年干部以及高端青年人才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人才群体.当今,我国综合实力大幅上升,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拓展与深化高端人才培养途径,整合高中低各层次人才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提高人才综合素养的一种教育模式。在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将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等问题,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积极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创新成果的转化既有利于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积极开展创新教育,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但由于一些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且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完善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作保障,导致大学生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较低。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完善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7.
唐淼 《世纪桥》2007,(8):111-112
21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以创新人才为特征的时代。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对学生传播科技知识、科技方法,培育科技精神,并提高学生科技实践能力是高校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层面。丰富科技实践活动内容,搭建科研实践平台,拓宽学生视野,是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高校坚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必须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线。本文通过对教学服务型高校人才培养特征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其在培养人才方面尚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一步提出教学服务型高校应当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促进培育基地的建设,设立培育基金,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探索出以"打基础、建基地、设基金"为核心的"三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9.
《北京支部生活》2024,(4):37-4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大兴区委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市委人才工作总体要求,全面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持续开展人才政策创新,强化高端引领、夯实梯队建设,把人才工作尤其是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放到了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支撑培养政策,提升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制定“归兴”“繁兴”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和聚集了一批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的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新国门”人才品牌影响力逐步攀升,地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0.
于宝库  赵金丹 《山西青年》2022,(20):133-135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学风建设是高校的灵魂,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新形势下,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从“三全育人”理念出发,推进多维协同联动,以习惯养成为核心,打造沉浸式学风建设模式,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提升开拓新的思路,针对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并推动高质量特色育人进行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