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11)
我的希望《南风窗》是众多杂志中少见的高品位的杂志,但我还是有几点希望,主要如下: 1、希望加大发行区域,如番禺、东莞、花都等地可适当加大发行量,让这些小地方的读者更方便买到《南风窗》,不要让那些“不知所谓”的乱七八糟的杂志拉低了读者的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5)
说起我与《南风窗》的相识,真是一段有“缘”的故事。去年底,我在厂内订了11份杂志,当时并没有订阅《南风窗》,而是另一份青年刊物,却因写错了邮政代号而成了《南风窗》。拿到《南风窗》,我感觉从来没有一本杂志能像《南风窗》那样令我看后心动。我是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细细地品读,深深沉醉在刊物之中。没想到这一“错”竟“错”出了这么一本了不起的杂志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6)
不要再让我们相识恨晚我是半年前第一次读到《南风窗》这本杂志的,在这以前,虽然我读了4年大学,并且对报刊杂志挺感兴趣,可我还从来未见过《南风窗》。第一次看见它,心里真有一种相识恨晚的感觉,真想不到有一本这么好这么有益的杂志,自己竟然不知道她的存在。在此,很想对你们说几句心里话。第一,在我们北方(相对广东而言),对广东的杂志  相似文献   

4.
今天,在这里举办的“南风窗之夜”晚会上,请允许我首先代表广州地区新闻界的同行表示祝贺,祝贺《南风窗》杂志创刊两周年。为了表达我对这一年轻刊物的热情支持,对这些年轻同志改革创新精神的热情支持,我一早就来到了会场,以表示我的一点心意。同志们知道,广州地区报刊有70多家,其中刊物30多家。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8)
是否成立一个“读书会”我是在1990年开始订阅《南风窗》的,当时在书店中买了一本书名为《赢的策略》的书,这本书给我以很大启迪。后来发现这本书是南风窗杂志社编的。于是去买了本《南风窗》杂志来看,这一看,便订阅至今。  相似文献   

6.
孟维娜出差到北京,马上被敏感的首都记者们盯上了。《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人民政协报》的记者争相采访。记者们对广州评选十大杰出公仆的活动很感兴趣,但对既不是国家正式干部,又不是党员的孟维娜居然和市委书记、市长一起被评为杰出公仆感到不可思议,很想挖掘点其中的“内幕”。“你和《南风窗》杂志有什么特殊关系?”“原来不熟悉,现在关系密切,因为我有困难找他们支持。”你事先知道自己被提名吗?”不知道。律师来核实材料,我才知道被提名。不过,我被评上以后不少家长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8,(4)
渴望文化“养料” 我是一个来广州打工的青年,更是《南风窗》的忠实读者,我很乐意分享《南风窗》对成长、成熟、成功的追求精神。 当我拿到1998年新版《南风窗》的时候,它精美的印刷和精彩的“独家策划”都令我眼前一亮,不过,当我读完整本杂志时,心里却感到一些遗憾。因为我没有看到诸如“成长课堂”“先锋人语”这些好栏目。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1987,(10)
《南风窗》杂志致力于宣传开放、改革,广东是全国开放、改革先走一步的地区。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好了解广东,《南风窗》特举办到广东开眼界活动。凡全年订阅《南风窗》的热心读者,均有可能获得免费到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开眼界的机会。具体办法如下; 一、在1988年1月号至12月号《南风窗》的12期杂志里,不定期地设《南风窗》读者意见表,凡每次均能认真填写《南风窗》读者意见表及寄回本社的,有机会参加此项活动,  相似文献   

9.
办刊之师     
《南风窗》1985,(9)
要“杂而有味”读完了第二期《南风窗》,我以为最值得自豪的,是登载了《告“御状”的香港女骗子》,它长了我们的志气。一段时期以来,有些人仿佛认为月亮也是外国的才圆,“香港风”自然是香风,而缺点错误则只有自家才有,象《女骗子》这样的文章很少读到。《南风窗》杂志,显得杂而有味,人们爱看。在我周围办事的,把这本杂志传来传去。前几天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2)
与《南风窗》谈心今天把多年珍藏的《南风窗》杂志翻来逐期对照,深感办刊质量在不断提高,值得一贺。位于贵州山区的百里矿山,我们煤矿工人为有这样好的良师益友感到高兴和自豪。特别是1996年《南风窗》第11期首辟独家策划一栏——“富人与中国”,确实使我受到教育和启发。作为一名局机关的普通公务员,我没有大的奉献于社会,只能将家中多年珍藏的书籍捐赠出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一纸风行20年,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杂志,《南风窗》不仅深受读者的拥戴,也得到众多广告客户的长期青睐。凌视传媒作为《南风窗》的全国广告总代理,使我们有机会站在更近处来观察《南风窗》,体会这份传奇杂志的独特魅力,并在实际的广告经营中不断发掘并验证《南风窗》的广告价值。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南风窗》是国内不可多得的广告载体,是著名品牌传播形象的至高点。  相似文献   

12.
读者信箱     
《南风窗》1998,(9)
7月号《南风窗》我看到了,最新的定位“聚焦政经,相约成功”应该说越来越靠近杂志市场的主流定位,这一定位既沿袭《南风窗》多年来的理念与风格,又更为凸显新时期的潮流代言人的形象个  相似文献   

13.
在越秀宾馆,我们敲开了三一六号房间。听说我们是《南风窗》的记者,于老很高兴地笑了起来。我们这才发现,他手上正拿着几本《南风窗》杂志。‘《南风窗》办得好!发行量很大。就是这个刊名嫌小气了一点,“窗”嘛,进进出出总是不太方便的,若成了“南大门”就好了,来来往往多方便呀!’于老一开口便妙趣横生。于老是专程到广州参加‘文化发展战略’研讨活动的。他说,刚才正在思考着怎样为一周岁的《南风窗》杂志题辞呢。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1998,(1)
崭新的一年,崭新的《南风窗》。更好的印刷质量和更精美的纸张,让我们付出了更多的金钱和精力,但您一定会发现,今年订阅《南风窗》,并没有花更多的钱。不减价而上档次,行家们都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们就不怕亏?”说句实在话,我们怕的。有哪一个办杂志的人,不是在苦苦经营,不怕亏本呢?然而,十几年来,我们的一大批忠实的读者,一直默默地支持着我们,用他们的心和情谊。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便是把杂志办得好一点、更好一点。于是,我们决定冒险。我们知道,只有真正提高杂志质量,才能更广泛地吸引读者,把《南风窗》办成一份全国精品大刊,这才是我们最后的目标。在新的一年里,“城事故事热线”仍将为她的读者继续建立“热心读者档案”,您只需在1998年2月份之前将1998年订阅《南风窗》的订单寄来“城市故事热线”,我们将为您寄上一份纪念品。如要加入“热心读者”的朋友,请注明。  相似文献   

15.
《南风窗》2005,(8)
《南风窗》创刊20年。《南风窗》以做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杂志为目标,放眼全球化格局,深度关注中国社会发展趋势,20年来坚持严肃的新闻理念、敏锐而深刻的新闻价值探索与判断,强调建设性与分寸感的务实的新闻操作,以坚守责任、理性、良知的品质而被中国社会主流人群所认可。根据国内外6大调查公司所公布的2004年度最新的调查报告:《南风窗》杂志内容转载率、传播率、引用率均以高比率数据成为全国新闻类杂志的排行第一。《南风窗》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杂志。《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项目是由南风窗杂志社设立,以鼓励和资助中国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的公益性项目。该奖学金旨在为关注当下中国社会各方面状况并有兴趣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的大学生团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实操合作,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现实的深入接触和思考。优秀调查报告将在《南风窗》杂志刊登。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1986,(5)
今年3月13日晚,广州青年管理现代化协会与温元凯教授进行座谈。下面是部分谈话记录。问:温教授,您看过《南风窗》杂志吗?温:看过,我已经帮你们做过义务宣传了。南风窗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全国都应该开开南风窗。我这次是到香港去开一个国际性的经济体制改革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7.
来势汹汹的舆论攻击不久前,我收到了一份没有署名的印刷品,打开一看,是一本名为“南风窗”的杂志,从封面的字体,版面的设计来看,是大陆出版的刊物无疑。杂志的封面上一行字引起我的注意:“请看书内20-25页”。我翻到二十页,那标题赫然入目:《告“御状”的香港女骗子》。刊头画是一个三个嘴巴的女人、狰狞可怕;右上角则是我在八二年九月拍给邓小平办公室的电报原文。而且该期《南风窗》的封面,竟是用我过去的一张照片,加以丑化,放大剪贴而成。我早就料到某些人不会就此甘休,但却想不到他们会利用官方刊物来攻击我。这篇署名为“张唐生/郭洪”的文章,开头就语  相似文献   

18.
回阿蓝的话     
贵刊今年第五期上,阿蓝就登广告一事作了一次“答读者”。文末,阿蓝问读者:“未知大家对阿蓝的这种解释是否满意?”回阿蓝的话:不满意! 阿蓝说:“本刊是自负盈亏的,国家完全没有补贴。”对此,我们作为读者对《南风窗》全体工作人员深表敬意!阿蓝又说,杂志登些广告是“尽可能不再增加读者的负担”。对此,读者当然会感激的! 但倘若以此为由,连封面都做广告,读者是绝不会欢迎的!读者之所以喜欢、热爱《南风窗》是因为《南风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相似文献   

19.
去年,南风窗杂志社举办的首届“调研中国”活动,在全国各高校中挑选12个团队项目予以资助。我自己是《南风窗》的读者,从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活动的消息,就已经觉得很有意思。巧合的是,政务学院的几位学生找到我,他们组成了一个团队,设计了一个调研课题,希望我做指导老师,一起申  相似文献   

20.
说1786,看2010     
看了记者递上的名片和《南风窗》杂志,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马继贤先生谈兴大发,话匣子一开,便滔滔不绝。 《南风窗》,这名字起得很好,我觉得它实际上概括了广州这个城市的基本含义。广州就是一个具有双向意义的窗口(a window in two ways)嘛:既是中国通往世界的窗口,而通过这个窗口,世界又可以看到中国开放改革正在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