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东危与机     
饱受争议的伊拉克战争即将迎来它的10周年纪念日,惨绝人寰的叙利亚街头厮杀还在什叶派中阿拉维派、逊尼派阿拉伯人和库尔德人、德鲁兹人等不同群体之间蔓延。昨天是利比亚内战的余烬点燃了马里的"篝火"和阿尔及利亚的"爆竹",明天可能就是叙利亚残杀的苦果由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和犹太人遍尝。这里就是中东,二战以来世界政治动荡、军事冲突连绵起伏的地带。"中东"不是精确  相似文献   

2.
<正>"阿拉伯之春"不仅带来地区性大动荡,也正在催生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地区秩序,推动地区政治力量对比加速转化,中东传统政治生态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而在这场中东大变局中,席卷一时的"阿拉伯之春"已悄然失色,并日益转化为"库尔德之春"[1],中东地区的库尔德人正面临抬升本民族地位,改变历史命运,实现"建国梦"的新战略机遇期。在新中东格局下,库尔德人日益跻身于地区主要政治力量之列,势必在地区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叶青 《当代世界》2013,(10):40-43
自叙利亚化武危机爆发以来,叙利亚局势就如坐过山车般跌宕起伏。随着叙利亚接受俄罗斯的提议,申请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战争的乌云似乎暂时离叙利亚而去,中东的局势得到了一定的缓和。回顾一个月来叙利亚危机的发展历程,既可以从中透视出中东地区格局演进的一些趋势,也再次证明国际合作和政治谈判才是解决叙利亚问题和中东问题的正道。  相似文献   

4.
<正>虽然叙利亚危机随着近期战场局势的变化而出现重大转机,但围绕叙利亚政治进程及战后安排的较量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美、俄等域外大国以及沙特、伊朗、土耳其等域内大国的多重博弈,深刻影响了叙利亚局势的发展。可以说,叙利亚危机引发了中东地缘政治关系的重构,并加速了中东秩序的"两极化"态势,成为21世纪中东国际关系变化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5.
2015年,中东地区延续波动不已、起伏不定的纷乱局面。叙利亚内战、伊朗核谈判、利比亚时局等旧有热点依然热度不减,伊拉克难以摆脱宗教极端势力重兵压境的危局,库尔德独立建国时隐时现更使区域局势高潮迭起,而一度沉寂的也门却再次经受战火"洗礼",成为舆论关注热议的新焦点。一系列重大事件促使中东战略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而美退俄进和域内力量兴起又使地区秩序新旧交替更加复杂。中国外交面对中东地区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用新思路、新方法来看待和处理与地区国家的相互关系,进而实现中国与中东地区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的共赢合作。  相似文献   

6.
<正>叙利亚局势动荡已持续三年多,成为中东地区大动荡中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也是地区和域外大国博弈的前沿。联合国先后任命两位德高望重的特使为叙危机政治解决艰难斡旋,国际社会也曾积极配合,但接连受挫,无功而返。叙当局和反对派武装至今兵戎相见,已导致16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异国难民,许多  相似文献   

7.
<正>伊拉克库尔德地区自治政府不顾国内外的普遍反对,高调通过独立公投,不仅导致伊国内冲突升级,更加剧了地区国家围绕库尔德问题的新一轮博弈。受制于历史原因和深层的现实地缘政治因素,库尔德人的独立建国梦恐难轻易实现。9月25日,伊拉克库尔德地区(以下简称"库区")自治政府不顾伊拉克中央政府的强硬警告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在库区管辖的杜胡克、埃尔比勒、苏莱曼尼亚三省,以及近年库区在打击"伊斯兰国"斗争中占  相似文献   

8.
张帆 《当代世界》2014,(10):61-64
<正>中东国家间争夺地区影响力的竞争由来已久。海湾战争后,中东地区形成两大相互竞争的集团:一个是由以色列、约旦、埃及和海湾君主国组成的所谓"温和阵营";另一个则是由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激进组织以及中东各色"圣战"团体所代表的"抵抗阵营"。地缘政治竞争和逊尼—什叶教派冲突是推动两大集团在该地区争夺影响力的重要动力。"阿拉伯之春"前后,"温和阵营"内部出现分裂,卡塔尔和土耳其  相似文献   

9.
正叙利亚危机的持续发酵不仅影响着中东地区的稳定,也不断催化着全球恐怖主义的发展势头。在以美俄为首的国际社会的强力干预下,叙利亚巴沙尔政府和叙反对派开启了和谈进程。但由于域内外大国博弈错综复杂,叙国内宗教政治对立严重,解决叙利亚危机仍将是一个漫长且反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民主会必然催生一个更繁荣、更稳定、更少恐怖主义的“美丽新中东”吗?先有巴勒斯坦和伊拉克选举、后有沙特首次地方选举、叙利亚宣布从黎巴嫩撤军、埃及宣布政改……整个中东都似乎随着天气的转暖而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民主之波。《华尔街日报》2月28日发表社论说这是“另一个伊托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是在这种民主之风的鼓舞下,叙利亚的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也走上街头,要求选举,要求言论和新闻自由。《华盛顿邮报》3月3日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伊始,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在沙特《利雅得报》、埃及《金字塔报》和伊朗《伊朗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在阿盟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在不同场合针对"中东之问"提出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这些主张和方案背后蕴藏的中国智慧,对解决中东问题及其他国际和地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导向。  相似文献   

12.
魏敏 《当代世界》2021,(3):46-51
"阿拉伯之春"引发中东剧变以来,美国和土耳其的关系因叙利亚问题、土耳其未遂军事政变、土耳其购买俄罗斯S-400防空导弹系统等事件龃龉不断,美国中东政策的变化与土耳其内外政策变化的冲突面不断上升,双方分歧和盟友关系裂痕不断扩大.库尔德问题、美国在东地中海问题上的立场、土耳其与俄罗斯走近以及美土在阿以问题上的立场分化等是影响美土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虽然拜登政府表示不会改变对土耳其的相关制裁立场,但应该看到,美土之间的相互需要和共同利益超过了双方的差异和分歧,两国在许多地区和全球问题上仍彼此依赖,双方的战略同盟关系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正中东是中国的大周边,是中国的原油主要供应地,也是中国海外工程承包的重要市场。一直以来,对中国与中东国家能否共建"一带一路"都存在不同声音。2016年1月,《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的出台以及随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东三国,明确了中东地区就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和关键节点。共建"一带一路"最终要落实到具体国家和具体项目上,这就要求做到知己知彼,既要把握新时期中国中东政策,也要了解中东地区的发展需求和商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东陷入大规模动荡和失序,加之美国的战略收缩所带来的权力真空,俄罗斯借助叙利亚战争重新成为中东的主要博弈力量。俄重返中东对美国主导的中东秩序构成重要挑战,"美退俄进"格局悄然成型。  相似文献   

15.
陈统奎 《南风窗》2011,(24):78-79
阿拉伯驻华大使们的焦虑,始自中国在中东外交战略不够明朗,而中国的平衡策略使得他们觉得被疏远了。中东现在是越来越走近中国,因此,中国也需要一个"新中东战略"。利比亚新老政权非正常交替,中国反对将此模式拷贝到叙利亚,这对中国在中东的形象是利是弊?中东各方力量又对中国有何期待?怀揣着上述疑问,本刊记者倾听刚从以色列参加完"中以战略安全研讨会"回国的刘康讲述他的中东见闻。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特朗普政府在中东奉行整体超脱、局部退缩战略,通过组建"中东战略联盟"、扩大军售提高盟友防务能力,以背后掌舵的方式维持在中东的存在和影响。俄罗斯抓住机遇,政治上以"阿斯塔纳进程"和"索契进程"为抓手,扩大在叙利亚的军事和外交影响力,构建俄罗斯—土耳其—伊朗"欧亚三角联盟";军事上通过扩大在叙利亚、埃及、苏丹、索马里、黎巴嫩的军事存在,打破美欧在中东事务上的垄断权,与美欧形成军事平衡;经济上通过与沙特、卡塔尔、阿曼、科威特等中东油气大国合作,构建新的石油与天然气供应联盟,扩大在中东的经济利益。展望未来一个时期,美俄在中东地区战略博弈将呈现"俄进美退"的特征,域外大国在中东的经济影响力呈现"亚洲进、欧洲退"的局面,地区大国自主意识增强,中东地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明显。  相似文献   

17.
布什连任后,对其中东战略进行了调整,以新的思维推进大中东战略.这就是打着"自由民主"和"反恐"的旗号,整合中东,清除美国所谓的"暴政"和"专制"国家,促进大中东地区国家的"民主改造".在保持绝对战略优势的情况下,美国的战略推进会取得一些成果,但也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和挑战.外来高压客观上使"大中东"地区国家面临巨大转型,转型期内各国内部和地区局势面临的动荡又对美国形成更大牵制.国际社会对美国中东"新思维"的前景正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9月30日以来,俄罗斯对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目标持续发动空袭,这也是冷战结束以来俄首次在原苏联领土外展开重大军事行动,此举打破了美国长期独霸中东的局面,产生多重积极效果,但潜在风险也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9.
正"伊斯兰国"之所以频繁选择法国作为袭击对象,一是对法国进行恐袭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国际影响大,更重要的是因为法国积极打击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既定外交政策。未来法国极有可能因这一政策在中东成为美俄之间的"第三种力量"。2015年11月13日晚,恐怖分子在巴黎多处发动恐怖袭击,造成至少132人死亡,约180人受伤。次日,中东宗教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正式声明对此负责。那么,法国到底  相似文献   

20.
何东平 《南风窗》2008,(18):88-90
戈巴迪用影像为库尔德民族立志的愿望似乎并未达到。他说:"任何一个库尔德人讲述的故事都远比我的影片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