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去世后中国外交政策在哪些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呢?自一九七六年迄今,中国的外交政策构想是基于哪些原则?中国领导人的世界观又是怎样的?这些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从"反霸"到"现代化"外交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一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长达三万五千字的编辑部文章,题为《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这篇文章一方面是中国  相似文献   

2.
残疾律师VS名校教授!前一段《纽约时报》上有一篇长达一万字的文章。在美国的头号大报上登一篇洋洋洒洒十几页的文章,已经够神了。但是更神的是,我竟然把它给读完了。 写这篇文章的是一个女人。一个残疾女人。一个残疾到令人毛骨悚然的女人。用她自己的话来  相似文献   

3.
廖云新 《法制博览》2009,(18):22-22
七月流火,裸事“雷”人。继去年这个时候清华大学两学子裸奔事件后,知名学府复旦大学校园内,日前出现了同样疯狂的一幕。6月29日,一条名为《复旦学生裸奔庆祝毕业》的图文帖,火遍天涯、网易等论坛。在贴出的图片中,两名男生头戴学士帽,全身赤裸,他们手拿一张写有“复旦最后的坦诚”字样的白布,深夜在复旦校园内奔走、留影。  相似文献   

4.
汉娜·比彻在中国不应该是个名人,她仅仅是美国《时代》周刊的一名驻沪记者,但一篇文章却使她搅进了中国这场关于贫富分化的争论之中。 去年9月,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汉娜·比彻的一篇文章,这个美国记者在  相似文献   

5.
自由与容忍     
周保松 《南风窗》2013,(11):84-86
胡适将整个自由主义建基于容忍,同时将容忍建基于怀疑论,我认为是双重削弱了自由主义的道德基础和道德吸引力。实际上,怀疑论不能支撑容忍,容忍本身也不能支撑自由主义。1953年3月,胡适先生在台湾《自由中国》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叫《容忍与自由》。这篇文章引来毛子水、殷海光等回应,胡适遂在同年《自由中国》10周年纪念会上,进一步阐述其观点。这两篇文章,现已成为中国自由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6.
《南风窗》2016,(14)
正我是一个讨厌磨蹭的人,但6月18日中午11点多的时候,我依旧在云南一家酒店的偪仄空间里,来回踱步或躺在床上玩手机。磨蹭很久、很久,就是不敢出门。但越是封闭自己,我就越焦虑、烦躁、恐惧和不安……这种感觉,于我而言,十分熟悉—从记12年来,她未曾从我的身上被抽离,且久不久,她就发作一次。同行习惯把这种现象叫记者的"社交恐惧综合征",他们说,调查记者都得这"病":就是突然变得很内向,很害怕和别人打交道,害怕被拒绝。很恐惧的时候,我在朋友圈发了条说说,谈谈自己的心态和感受。朋友圈里,有调侃的,有鼓励的,也有同病相怜的。  相似文献   

7.
罗慰年 《南风窗》2012,(18):14-14
最近,关于理性话题的文章多了。《南风窗》就有两篇文章以理性作为标题,一篇是《让社会回到理性源头》,另一篇是《理性的人,不理性的资本主义》。前者讨论社会公权力"精英"与"刁民"的矛盾;后者讨论经济理性主义。两篇文章,都提到"理性",说明目前社会密切关注理性—或者说理性的反面"非理性"的话题。官民冲突不断是当下中国社会矛盾的一大特色。官民冲突,已不是隐秘:从到处发  相似文献   

8.
正她出生在哈尔滨一个铁路工人家庭,68岁那年连连获奖。今天的她已经成为让人羡慕的浪漫老太近些年,随着《空镜子》、《东北一家人》、《谁来伺候妈》、《我和老妈一起嫁》等电视剧的热播,演员彭玉也被不少观众称为"国民母亲"。彭玉是个很有观众缘的演员,也许是因为她塑造的都是一些平民百姓。而和她合作过的导演、演员,对她的评价都是"认真、开朗",今年已经80岁的彭玉说:"只要一演戏,我什么病都没有了,年轻得都忘了自己多大的年龄。"倾情演绎成就大众母亲彭玉1934年出生在哈尔滨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彭玉是班上的文艺委员,经常自编自导自演一些节目。父亲非常反对彭玉演戏,一次父亲在回家路上,碰巧看到彭玉在公园里演戏,她回家后,父亲二话没说就踹了她一脚。师范毕业后,彭玉先当了一年教师。后来由于在话剧  相似文献   

9.
讴歌 《南风窗》2008,(6):95-95
2月份去美国出差,转机去纽约时,在机场买了一期《纽约客》。首先翻到一篇文章,介绍了蔡国强在纽约的作品展,这位旅美艺术家在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展览。题为《我想要相信》。然后读到一篇关于"碳排放"的文章,说人们谈论碳排放,似乎"道德"成分要大过"科学"。到了纽约的那个周末,是大家都在谈论但又难比往年兴奋的奥斯卡奖。我注意到,《SICKO》(精神病人)也被提名最佳纪录片,不过最后没有获奖。这个结果,对我而言,并不  相似文献   

10.
微友的微笑     
<正>从网友到博友再到微友,这个时代发展的速度不仅在信息传输技术方面日新月异,也使社交圈的用词不断更新。当我们在"两会"会场上看到代表们利用休息时间把合影发到各自的朋友圈中时,不禁有了这样两种感受:一是感受到会议代表们之间如朋友相聚般的轻松微笑。二是感受到在信息时代人人都成了自媒体的现实意义。两种感受最终都可以诠释一个时下最热的字:"圈"。这个"圈"的来由是微信朋友圈,其延伸出的意义就是"小圈"、"大圈"和"圈套圈"。因此,原本简单的朋友圈也就变成了与工作、与行业有关的"工作圈"。政协工会界委员张军伟在小组讨论上对"朋友圈"议政这一方式赞赏有加。今年北京市  相似文献   

11.
近时最令我触目惊心瞠目结舌的案件,是普宁民警杀人案:七名民警擅自枪决四名无辜村民,事后谎称四人是歹徒,在逃跑时他们被迫开枪(见今年1月27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和《法制日报》)。对此案,秦朔已有深入分析。在此倒想谈谈两宗旧案。 一宗是张志新案。1979年首次披露此案的《一篇血写的报告》有个细节:“把她按倒在地,惨无人道地剥夺了她用语言表达真理的权利。”许多读者追问这句话的意思,《光明日报》在以后的文章如实披露:“枪杀  相似文献   

12.
白手苦兴家     
许多读者来信说。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他们渴望个人奋斗和事业有成,他们希望“城市故事”多登载一些这方面的文章以备参考。从今期起,我们开辟了这个新栏目“成功在你手”。陈玉书先生是一位50元起家的亿万富豪,他写了一本书《商旅生涯不是梦》,我们在这里节选了该书第一章“到新境,白手苦兴家”中的部分内容,希望我们的读者从中看到成功的不易。我们同时还刊登另一篇文章《跑街的女孩》,这是一个从北方来深圳的女大学生奋斗的故事,希望读者们喜欢。  相似文献   

13.
正在移动互联时代,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微信朋友圈也成为人们记录生活,与人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于年轻一代在城市里奋斗的农民工来说,朋友圈是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是对家人表达爱意的重要载体,更是融入城市生活的一道桥梁。微信朋友圈是一片小天地,记录自己,也联通他人。有人喜欢发朋友圈,是希望能够记录下美好的瞬间;也有人把朋友圈当作表演的橱窗,吸引他人片刻的驻足和点赞。对于年轻一代在城市里奋斗的农民工来说,朋友圈又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他们的朋友圈和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6,(20)
正龚琳娜因为忐忑三部曲被人熟知,"神曲"多少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但里面有着一位认真的音乐人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她是一位探索者,她在做的不是新民乐,而是中国新艺术音乐。龚琳娜出了本新书:《我走我的路》。一个非常霸气的书名,和她不走寻常路的演唱方式正相契合。她坚持说他们在做的不是新民乐,而是中国新艺术音乐:"不是新民乐,还是有不同,有很多创新,不光是民乐。"直观的印象,就是她著名的"忐忑三部曲"(《忐忑》《、法海你不懂爱》和《金  相似文献   

15.
李维音 《南风窗》2013,(2):93-94
本刊2012年第25期南书房刊发了《灰色上海,1937~1945中国文人的隐退、反抗与合作》一书书评后,李健吾先生长女、78岁高龄的李维音女士发来她关于这本书的感想,回忆了"孤岛"时期李健吾先生是怎样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抗时代重压。特将李维音女士文章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自《南风窗》1997年第三期刊登了台湾高震东先生的演讲“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一文后,在广大读者当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来信说,这篇文章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让他们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更有读者寄款到编辑部要求多买几本这一期的杂志,寄给正在求学的孩子或亲友。  相似文献   

17.
刘怡 《南风窗》2013,(1):88-90
"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在2012年11月30日的中纪委座谈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向与会专家推荐法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克维尔(1805~1859)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而在两个多月前,美国卡特中心邀请的一批中国学者和官员观摩了美国大选,其中不乏对托克维尔耳熟能详者。我们在这个节点上刊发两篇关于托克维尔的文章,一篇从文本角度看托克维尔真正关心的问题,即从反思平等对自由的伤害中,发出对公民教育和政府道德的呼吁;另一篇访问在美国的两位中国学者,从他们对美国基层民主的观察、特别是从宗教和法律对美国民主的影响上"批注"托克维尔。在这两篇文章形成的对话中,我们将在历史和现实的层面把《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议题还原到更宽广的背景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2016,(11)
正身处时代的漩涡,谁的世界不被裹挟?谁的人生又不曾挣扎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2015年4月13日,这封辞职信突然走红,这是当事人顾少强没想到的。辞职前,她是河南省实验中学的老师。辞职"看世界"满一年时,《南风窗》记者来到顾少强和她丈夫的居住地,感受他们"童话般"的爱情故事,以及过去一年,他们眼中的"大世界"。  相似文献   

19.
蔡玄晖 《南风窗》2016,(5):85-86
正编者按:香港是一片特殊的土地,内地动荡的期间,有很多大陆知识分子离乡别井,来到这里重头打拼,这些奋斗史本身就构成了一部另类的中国现代史。从这期起,我们陆续刊发蔡玄晖博士的一系列访谈文章,用来自北大、清华、复旦等著名学府的老"港漂"口述历史,看他们眼中的峥嵘岁月。  相似文献   

20.
蔡玄晖 《南风窗》2016,(4):84-86
香港是一片特殊的土地,内地动荡的期间,有很多大陆知识分子离乡别井,来到这里重头打拼,这些奋斗史本身就构成了一部另类的中国现代史。从今年第2期起,我们陆续刊发蔡玄晖博士的一系列访谈文章,用来自北大、清华、复旦等著名学府的老"港漂"口述历史,看他们眼中的峥嵘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