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资讯     
《南风窗》2007,(16):81-81
中国人理想的第二居所"最理想的第二居所地在哪里?"《新周刊》生活家系列论坛之中国人理想的第二居所论坛8月5日在昆明翠湖宾馆举行,来自房地产界、  相似文献   

2.
媒体     
《南风窗》2012,(11):20-20
01阔气的龙英《经济学人》5月12日就是在像昆明这样的省会城市,富人们都十分期待奢侈品品牌能给他们提供鸡尾酒会和按摩这样的招待。如今,中国拿着金卡和白金卡到处刷的富人实在太多了,而那些真正特别有钱的人就会期待奢侈品公司能够带他们到更新奇、更奢华的聚会中,以此来保持他们的优越感。比如最近某公司就带着它的"VVIP"客户到巴黎时装周一游,用直升机之旅和珍贵的红酒品尝来款待这些贵宾。  相似文献   

3.
全民水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治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为最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今天的政治家也明白这条"真理",只不过是治水的明细中多列入了一项古人未曾见识过的"治污"。"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仇和,到昆明履新不久,面对500里滇池碧波翻黑浪,就提出:"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层层推进,落脚点放在了治官。治官是治水之"源",而恰恰这个"源头"最难"清污"。中国各类水问题的本质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或者社会问题,而成为不能回避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4.
尹鸿伟 《南风窗》2010,(23):18-21
<正>现在对昆明的种种基础建设投入,就是期望提高昆明城市的含金量,以保证在未来获得更多收益,这样的思路说穿了其实就是一种生意投资,只不过这个项目是座城市,里面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人,不是一个纯粹企业那么简单。既然是一种投资行为,那么风险和利益的可能性都是同时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正排水管网很少被人关注,但它却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安全运行,因此被形象地比喻为城市的"静脉"血管。作为北京排水集团第一管网分公司运行三班班长,张根负责着长安街一带排水管网的运行维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下雨了可以往家里躲,而张根却是一直追着雨,不是应急保障,就是巡查雨情。  相似文献   

6.
饱含历史记忆的旧建筑被无情推倒。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中性的"地皮"。跟具体的城市性格没有关系。可以放到任何城市的任何地点中去的地标式建筑拔地而起。中国的城市成了"失忆之城"。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2016,(21)
正因为工作内容在主题上很集中,这段时间想得比较多的问题是:人类真的可以被科技进步解放出来吗?几十年前,我们的确曾经以为,当科技发达到一定程度,人就会越来越有闲,越来越自主。因为以前我们对社会发展的逻辑是这样预设的:人因为"懒"而去钻研科技发明—发明提高了效率,所以完成当下这些工作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剩下的时间我就可以自由支配了。这个预设逻辑走到最后,是未来的智能甚至仿生机器人代劳了一切事务,人类要做的就只剩下"饮食"、"男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海淀区政协副主席、区总工会主席胡淑彦,区总工会党组书记牛爱忠、区总工会副主席林志军、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工会工作委员会主任白蕾,区应急管理局、中建项目部的有关领导和工人代表一起出席"慰问中建翠湖项目部‘最美劳动者’活动"。活动上,胡淑彦肯定了中建翠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精神     
<正>城市,尤其大城市,人们普遍缺乏归属感。怎么提高城市的归属感?最重要的方法是提高城市的精神,培育每个城市独特的东西。市的归属感?最重要的方3年前我写了一本书,比较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很多人提出批评,质疑所谓的"东方"有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比方说,印度、印尼、中国、马来西亚这些亚洲国家有没有所谓的一种亚洲价值观。包括西方,所谓的"西方"有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呢?—好像加拿大的价值观与美国的价值观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加拿大比较受社群主义的影响,但是美国就比较偏自由主义。再到欧洲,每个国家也有很多不一样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来信     
《南风窗》2012,(14):12-12
制度与人并非简单对立的关系,不应让抽象的"制度"二字成为不作为的辩护理由。诚然,宏观制度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我们所面对的绝大多数是微观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在各自专业领域从操作层面予以解决。即便是面对那些关涉宏观制度的问题,我们亦非无所作为。制度由人创设并由人具体执行。人与制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所以,面对"坏制度"的时候,我们仍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力图将制度的"坏"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1.
北京人的包容精神自古有之,并非始于今日.自古以来,外来人口或外地人所占比重很大,本土人士所占比例是很低的,以清末民初为例,北京常住人口中,"最地道"的"老北京"不足30%或更低.这些"最地道的"北京人,泛指"八旗"或其他久居京城五代以上的人,而这种人在北京今天不是很多. 北京人与其他城市、地区的人一样,都有不同程度的"本土意识",但北京人则少有"排外"的思想.不排外、不歧视,既表现出北京人的包容,也表现出北京人的智慧. 经济是一个城市存在的基础.历史上北京从元代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但从来不是经济中心.不是经济中心,并不意味着北京没有经济生活和经济形态.北京历史上发达的、内容丰富的商业、服务业就印证了这种观点.而历史上北京的商业、服务业的主办者、经营商,尤其是那些驰名海内外的"老字号",几乎没有北京人涉足,这种"谦让",体现了北京人的明智.  相似文献   

12.
李北方 《南风窗》2012,(2):31-33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外交的重点必须转移到"有所作为"上面了。多年来,中国在外交上一味处于守势,对美国和美国支持的其他国家的进攻缺少实质性应对。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半个世纪前提出了"人际距离"理论,该理论认为,根据关系亲疏程度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舒适距离是不同的,具体包括"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其距离"等。当舒适距离被突破后,人就会感到不舒服。那么,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借用这一视角呢?2011年12月23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泰国期间,出席了泰国华人华侨各界举行的欢迎晚宴。在致词中,习近平称:"欢迎域外国家在促进东亚合作进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也希望他们尊重本地区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注意兼顾各方舒适度。"这是中国领导人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实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日渐成为学界注目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解读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命题,引起了学者们的争议。研读经典著作可以发现,马克思在强调"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一切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的同时,又着重突出了"一切人"在"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具有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14.
李昊 《工会博览》2013,(12):36-37
"夏天绿树夹道,傍晚沿河遛弯,驱散一天的坏心情."这是市民眼中的北京河湖;"乘船从德胜门到达北京动物园、颐和园,可以沿河欣赏北京的另一种美."这是游客眼中的北京河湖;"紧急时刻马上到,春夏时节关注水中生物的繁衍程度,查找排污水源……"这是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水政巡视员眼中的北京河湖.而今,正是有了这些水政巡视员的恪尽职守,北京河湖才愈见清澈.因此,很多人亲切地称他们为"城市河湖的守卫者".  相似文献   

15.
《南风窗》2016,(13)
正政商关系和政治人脉乃是风险太高的成本,靠着政商关系来经营工商业,台湾已发生多起高达百亿以上的经济犯罪案件,它的代价都必须由人民支付。古代中国人都很懂人情世故,这是人们的处事哲学,它沉淀在民间俗谚里。古代民间商人就有一些谚语,例如"小富由己,大富由天";官场中人则有"朝中有人好当官"等。人们都知道靠着自己的努力可以致富当官,但若想要成为大富大官,就必须有"通天"的政商关系  相似文献   

16.
谭保罗 《南风窗》2014,(9):66-69
<正>低回报的投资,总有结束之时,必须看地方政府是否还能借到钱,是否还可以用各种理由要求中央财政给予转移支付。过去这些年,中国的"打房派"一直被城市中的"多数人"嘲笑,因为房价从来没降过。而投鼠忌器的"调控"和房价上升的现实,更让许多人的资产得以升值,久而久之,中国社会几乎形成了一种对房价坚挺的笃定心理。从财务学来讲,土地是世界上少有的永不折旧的资产,但这只是指那些"好  相似文献   

17.
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特殊记忆.这个群体可以是一个宗教集团、一个地域文化共同体,也可以是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这种记忆可以是分散的、零碎的、口头的,也可以是集中的、官方的、文字的,可以是对最近一个事件的回忆,也可以是对远古祖先事迹的追溯.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一些有形的、制度约束下的"关系"或者以血缘或者法律所界定的关系外,多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共同事件的记忆形式停留在我们心目中的.  相似文献   

18.
董梦知 《工会博览》2013,(14):21-22
在早年老北京的五行八作中,除了有店铺或厂所的各行商号和作坊外,还有很多行业如木匠、瓦匠、棚匠等工匠以及厨行、茶行等手艺人,他们是既无财力开设店铺,也无房产经营作坊,是专等用户来雇用的个体劳动者.因各居一地,东西南北城都有,所以叫"口子".这些人每天一大早就聚在一个固定的茶馆中等活,这个地点就叫本行的"攒儿".这样的茶馆也就称其为"口子攒儿上的茶馆"了.来这里等活的打工者,可以说从早到晚川流不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劳动者们从业和生活的状况.  相似文献   

19.
只要你拜访一下任何一个新兴经济体大城市,从墨西哥城到孟买,你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几乎没人相信自家水龙头中流出来的水可以放心饮用。第三世界水管理中心估计,20多亿人不信任他们所能获得的水资源的质量。世界城市人口中有多少人可以打开水龙头就喝到对健康没有任何危害的水?答案是这个问题可能无法回答。事实上,联合国用"改善的"水资源来描述许多城镇地区的水供应。不幸的是,  相似文献   

20.
李淳风 《南风窗》2013,(4):46-47,50
一个人,在一个城市已经25年,杨天明跟这个城市还是没有什么关系,甚至城市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没有劳动关系,侄子得给、外甥女要给、好朋友的小孩也要给……把人力三轮车停在骑楼边的阳光下,盘腿坐在上面,杨天明掰着指头数数。过年了,他得算清楚,究竟要给孩子们准备多少封"利是"。最亲最熟的孩子纳入预算,生疏一点的就算了,虽只5元一封,但小数怕长算。40岁的他已经在广东东莞工作了25年,看着一个城市成长,从半农村到现代化。现在他是市区的一名人力车夫,卖力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