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风窗》2016,(11)
正痛客群体的崛起,其意义不光在于指导创业或者寻找经济的"新动能",更在于它本身就是改革的一部分。痛客,一个突如其来,却正当其时的名词,它直指中国经济的纵深之处。痛客,是提出痛点的人。他们从需求端出发,发掘那些尚未被满足而又被广泛渴望的需求,形成具有商业价值或社会价值的痛点。痛点在汇聚之后,最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2016,(12)
正本刊上期封面文章推出了贵阳痛客计划的有关文章,读来颇有新意。从此学会了"痛客"和"创客"这两个概念。痛客是发现和提出痛点的人,而创客则是解决痛点的人;痛客是有想法的人,创客是有办法的人。贵阳市领导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推出痛客计划,委实是一大工作创新。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16,(11)
正没有创新,就没有大数据时代,也没有痛客。痛客就是要突破以前的常规,形成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模式。这不仅仅是科技行业自己的事情,而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共治。中国痛客大赛以及"痛客梦工厂"平台的打造,对当地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有何不同?痛客计划和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的定位具有怎样的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2016,(11)
正现在创业的人太多了,需要有的放矢,从需求端创业,痛客梦工厂这个平台要提供出解决方案。对这个探索,当然你可以赋予很高的理论和逻辑解说,但本质上就是从需求端的探索。中国痛客大赛由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和贵州BBD(数联铭品)旗下的痛客梦工厂联合承办。一家以大数据为专长的高科技新兴公司为什么要承办中国痛客大赛?在后续的痛客平台建设中,将会形成怎样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对于创新创业,痛客计划将发挥  相似文献   

5.
痛客时代     
《南风窗》2016,(11)
正2015年南风窗第一期封面的主题是"草根创业大时代",对当时已经如火如荼的"双创"热潮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透视。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南风窗的封面再次聚焦"双创",这次报道选择了一个具体的案例:贵阳痛客计划。为什么贵阳痛客计划值得关注?这里是不是反映出中国"双创"事业的一些阶段性特征,更进一步说,是不是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正人到35岁,尚不到人生的半途,正是大展宏图的重要阶段。然而,来自职场的低水平"内卷"竞争、来自社会的焦虑情绪,却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据统计,目前至少有2亿人口正处于35岁前后。如果他们真的焦虑,对于整个社会将意味着什么?朱国玮:中国长期以来的人口红利,让企业用工习惯了"掐尖"的用人方式和超时超量的工作强度,但"35岁职场荣枯线"实际折射了单位用人理念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姚轩鸽 《南风窗》2013,(19):10-10
"减税"一词正陶醉于它的语言帝国,享受被其摆弄的无数智者的尴尬。"减税"的底气,显然来自于纳税人税负太重、过重、畸重的逻辑预设,并与"税痛"结为连襟,进而理直气壮,义正词严,鄙视一切苦口良言。岂不知,作为判定税负轻重、"税痛"大小的主体,首先应该是纳税人,其次还受主体特定的主观需要、欲望、兴趣等心理要素的左右,也受"费负"轻重、大小的影响。其实,如果我们忘记了"有钱  相似文献   

8.
近日,北京公交客四分公司工会举办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300多名干部职工参加报告会。会上,来自一线岗位上的7名先进职工讲述了他们各自在工作中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事迹生动感人,催人泪下,在场的观众  相似文献   

9.
美在这里     
<正>当我们的"双美员工"评选活动开始以后,许多职工都到网上为他们心中的"双美员工"投票点赞。职工们的踊跃程度让我们惊喜的同时,也深深受到了感动。这一位位刊登在《劳动者周末》和《工会博览》杂志上的"双美员工"究竟美在哪里?他们或许并不是单位里最棒的职工,但却有可能是工作认真、生活充实的职工。他们分别来自工厂、公司、公园、医院、餐厅等工作岗位。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事着这个社会必须有人来做的事情。如同一颗颗小小的螺丝钉一样,确保了社会发展的车轮不松动,确保了这艘大船一路顺风!在全国的职工中,在北京市几百万的职工中,"双美员工"只是沧海一粟,但从这一粒粒水珠上,可以看到映射出来的祖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在四惠公交枢纽站671路站台上,十余名公交女职工现场向候车乘客讲解了利用废弃物制作手工艺品的过程,并将成品赠送给乘客。同时,不少乘客也加入到制作过程中,亲自动手让"废物变宝"。同时还有服务站,为过往乘客宣传环保知识。这是公交集团客七分公司工会在"世界环境日"前夕,为倡导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所开展的一次活动。客七工会表示以后每到环保日、雾霾日他们都会组织志愿者走上站台,倡导绿色出行,宣传环保知识。  相似文献   

11.
石勇 《南风窗》2014,(25):2-2
<正>公务员群体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哭穷已有一长段时间。来自上面的相关部门、官员、文件也表示要给他们加工资。民众的质疑、非议、抱怨并没有起什么作用。一切似乎已尘埃落定。假如这是一场博弈的话,那么,公务员们赢了。毕竟,中国的社会治理主要依靠庞大的权力体系的运作,无法离开作为一个群体的他们。这是不得不正视的博弈筹码。不过,江苏灌云县国税局的公务员同志们的一次"维权",使事情呈现出了男一个面相。  相似文献   

12.
结婚的窄门     
李淳风 《南风窗》2014,(14):37-40
<正>婚姻之难的背后,是社会价值观的指挥棒,一直在快速、随机地挥舞,而他们总跟不上节奏。找到一个大龄"光棍"来采访,触摸他的痛处,尽管不比找个女朋友难,但也不易。吃过许多闭门羹之后,《南风窗》记者幸运地碰上了一群来自广西南宁的"大伙子",因为质朴、忠厚,他们不设防。阿挺最是随便,他愿意拍正面的照片。"反  相似文献   

13.
<正>前不久,客一分公司工会召开了2017年劳模座谈会,来自一线的在职劳模和退休劳模共计20余人参会。在职劳模分别结合自己的岗位畅谈了心得体会,向退休劳模前辈们致以深切而崇高的敬意,并邀请他们到基层车队为广大干部职工讲述自己光辉的工作历程,教育引导职工向劳模学习。退休劳模前辈们听到在职劳模的感人事迹,他们为公交的快速发展感慨万千,也为企业有这么多优秀的传承者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06,(8)
"调研中国--《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是由南风窗杂志社于2005年发起和组织的,以鼓励和资助中国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的公益活动。活动旨在为关注当下中国社会各方面状况并有兴趣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的大学生团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实操合作,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现实的深入接触和思考。2005年的"调研中国",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500余个团队报名参加,最终有12支入选团队,并获得了南风窗杂志社的资助。他们均顺利地开展了实地调研,撰写完成调研报告,并在所在高校举办报告会。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深受好评。南风窗杂志社致力于通过"调研中国"活动成为大学生社会调查的倡导者和推动者。2006年,"调研中国"继续面向全国高校征集参加团队,南风窗杂志社将最终确定12支团队入选,为每支团队提供不低于1万元的调查活动资助,调查报告将择优在《南风窗》杂志刊登。  相似文献   

15.
陈统奎 《南风窗》2012,(7):37-39
降低民间慈善组织注册门槛,给予独立法人地位,又给予免税政策,一个社会开放的时代将缓缓走来。善款留在民间,而每一个慈善组织又相对独立,这样社会越来越强大,慈善舞台越来越大,政府越来越小。3月北京,全国"两会"上,一位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的大会发言,列举了慈善的"五是"和"五不是"。他叫何志平,曾任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告诉《南风窗》记者,这是他2011年提交的一份提案,有关方面请他今年再度提交并安排做大会发言,"他们觉得应该在一个广泛的层面介绍出来"。  相似文献   

16.
石勇 《南风窗》2012,(15):2-2
"官(政府)富民穷"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巨大阻碍因素。到现在,酝酿了8年之久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在举国期待中仍未出台。而即使出台,且能发挥作用,对"官富民穷"的局面冲击也不会太大。毕竟,它另有发生逻辑。一是"国有"的资源、资产,其收益一直很难实际地体现为"全民所有",很多半路被"官有"、"官商所有"给截了。人们组成社会共同生活,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应该是属于他们的。他们成立政府来治理,不是为了把这些自然和社会资源拿给抽象的"国家"和由他们纳税供养的政府占有,而是为了保护这些资源,并根据权利标准,最合理地在所有人中分配。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2005,(9)
策划人语痛,是来自力量的挤压;阵痛,是来自间歇性的压力;给力量以足够长的时间,它会将软绵绵的泥浆变成岩石;给力量以转折盘旋的空间,它会让不起眼的千斤顶托起重负;草根民主的阵痛,就是弱小的、断续的力量在时间和空间的锤炼中,开始新生的必然;这种痛,是含着决心和期待的痛。  相似文献   

18.
季益 《法制博览》2015,(3):51-52
近年来,社会对融资及投资需求的不断上涨刺激了不同模式融资方式的出现,民间融资的形式不断突破传统,P2P网络信贷便是信贷的创新形式之一。然而,2013年各地P2P网络平台频繁出现的"跑路"、"倒闭"现象再一次让P2P进入公众视野。本文以P2P网络信贷模式的发展特点为切入点,从法律的角度探求该民间借贷模式潜在的法律风险,以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有个普通而伟大的名字,叫"劳动者"。他们是最活跃、最富创造性的生产力要素,是他们以勤劳双手、自强奋斗,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辛勤耕耘;是他们推动历史前进、创造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传统社会对劳动者辛劳耕作情景的刻画……"偌大空地,挖掘机、推土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重型卡车来回穿梭,荡起滚滚烟尘……"这是当今现代化施工  相似文献   

20.
赵卿 《工会博览》2004,(15):53-53
(通讯员 罗庆生)近日,北京公交客四分公司工会举办了职工代表培训班,来自一线的驾驶员、售票员代表和工会干部代表90人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