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总统布什于1989年5月12日在得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首次提出了自己的对苏战略,即超越遏制战略(Beyond Containment)。21日和24日在波士顿大学、海岸警卫学院以及出访欧洲和出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首脑会议的讲话中重复了这一概念。超越遏制战略得到了北约组织首脑会议的首肯,已作为西方对苏政策的共同战略。苏联对此作出了反应。谢瓦尔德纳泽一方面指责布什的讲话使他"吃惊"。他说:"使我吃惊的是他的调门,我甚至要  相似文献   

2.
东盟的大国均势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东盟成立以来,其对外安全战略发生过几次大的转变,即60年代的对美依附、70年代的自由中立、8u年代的区内和平,进入90年代,则是大国均势战略(或称大国平衡战略)。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力求聚集所有大国势力,使之相互制衡,平等对话,友好协商,从而实现相互信任和理解,和平解决分歧和争端,共同参与建构和维护亚太安全新秩序,东盟则在其中周旋和协调,扮演平衡者的角色,发挥主控中心作用。  相似文献   

3.
美国霸权均势政策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后,为了防范中国发展成为“新的竞争对手和潜在威胁”,美国不断调整了它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力图凭借其超强实力,在两岸之间推行霸权均势政策,以遏制中国的崛起。在此目的的驱使下,美对华对台政策的两重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一方面或明或暗地继续支持“台独”势力大搞分裂活动;另一方面又希望维持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的稳定,维持两岸“分而治之”的现状,试图在美国与两岸的关系中达到谋取最大主动权和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美国国内对美国的自由霸权战略的日益不满,一种名为克制战略的战略主张日益受到美国精英和社会的重视。克制战略的主张者将其历史渊源追溯至华盛顿及亚当斯,指出冷战后美国的国家战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诸多纰漏,并将减少美国的军事盟友与海外军事部署和削减军事预算作为其核心政策主张。虽然许多研究者将克制战略与美国衰落论联系,但克制战略的主张者更支持一种对美国国家力量的乐观主义,这也使得其对华政策主张更为平和和理性。克制战略在美国未来的大战略中的影响有其现实基础,它对于国家安全战略中军事手段的反思也值得中国在建立海外利益保护机制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特别是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对华政策逐渐由接触调整为"战略竞争"。美国对华"战略竞争"在经贸和安全等领域都有明显体现。从根本上讲,美国转向"战略竞争"是其规制中国的图谋失败所致,同时也是其内政外溢的一种必然结果。对中美两国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寻找更多的合作领域,避免"战略竞争"升级为战略冲突。  相似文献   

6.
美国“输出民主”战略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出民主”是美国外交中的永恒主题及富有战略价值的变量之一。前欧共体主席雅克·德洛尔曾说,“美国政府一只手拿着圣经,另一只手拿着枪。”这句话活化出美国外交的这一特点。 从立国迄今,美国人一直把自己的国家看作一个独特的文明体,认为它是“整个世界的山巅之城”,是“自由的灯塔、民主的堡垒”,把自己当作“上帝的选民”,坚信自  相似文献   

7.
尽管日本的脑袋还朝向美国,但整个下半身都已经坐在了亚洲。与奥鸠会只有短短的25分钟相比,胡鸠会则超出了预定的时间足足进行了1小时。鸠山如在内政方面不发生大的失误,有可能成为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那样的政治人物,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做出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8.
尽管日本的脑袋还朝向美国,但整个下半身都已经坐在了亚洲。与奥鸠会只有短短的25分钟相比,胡鸠会则超出了预定的时间足足进行了1小时。鸠山如在内政方面不发生大的失误,有可能成为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那样的政治人物,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做出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9.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曾明确地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大战略一直是建立在遏制理论基础上的,即挫败苏联的扩张目标以使苏联有朝一日不得不面对其内部的种种矛盾。此言不虚。具体来说,遏制战略不仅是美国和西方的对苏战略,更是美国事实上的国家大战略,更是被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奉为保障美国国家安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全球权势环境的大战略。  相似文献   

10.
布什总统上台后曾专门就对苏政策进行审议,在这基础上制订了新的对苏政策。1989年5月12日,布什在得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发表讲话,具体阐述了这种被称为,"超越遏制"的新政策。由于对苏政策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左右以至决定其对外政策的各个方面,深入研究这一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在美国安全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克林顿执政后,确立了以“安全、繁荣和民主”三大支柱为基础的“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战略目标。然而,在其任期的头两年,美国的东亚政策却屡屡受挫,这迫使美国冷静思考自己的东亚政策。在  相似文献   

12.
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亚太,或者说美国“转身亚太”(the pivo tto Asia)是目前国内外学界、战略界热议的战略性话题。在美国搞战略东移已经从战略计划转变为政策现实的情况下,搞清楚美国战略东移的性质或者说战略本质,就成了搞战略分析、尤其是分析亚太战略态势以及中美关系性质及其形态的起点和首要问题。只有搞清楚美国战略东移的性质或者说战略本质,才能澄清美国战略东移引起或折射出的一系列战略表象以及美国对华政策趋向,妥善谋划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3.
美国《外交》季刊1947年夏季号登载了署名"X"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其作者乔治·凯南在该文中阐述了"遏制"苏联的政策主张,从此杜鲁门政府的对苏政策被冠以"遏制战略"或"遏制政策",凯南也因此享有"遏制之父"的称号。凯南作为美国最著名、资格最老的"苏联通",战后四十多年来在美国的政界和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大量著述、对苏战略思想一直在为人们所研究着。  相似文献   

14.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09年7月出席东盟系列峰会,在第十六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代表美国政府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AC),并承诺美将于近期在位于雅加达的东盟秘书处派驻常设外交机构。此举打破了美国长时间游离于TAC之外的状态,彻底改观了布什政府期间对东盟的冷漠态度,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两次世界大战前两种"均势"结构的过渡情况及其对国际政治造成的影响,我曾提出了关于两种"均势"结构不同属性的假证: (1)"多极均势":能够带来"总体和平";避免不了局部战争。(2)"两极均势":造成了"均势双方"(即"两极")一定时期内的僵持和对峙;导致了"均势双方"参加的"全面战争"(世界大战)。由于"谋求均势的方法"适应于不同的"均势"结构而发生变化,两种"均势"结构所表现出的不同属性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随着"均势"结构的演化,各国面临着对国际政治的选择。"多极均势"要求各国选择维护和平的政治,"两极均势"则要求各国选择走向战争的政治。本文试以这些论证作为理论前提。,依据二战后的实际情形,来分析"均势"格局的特  相似文献   

16.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战略是美国整合印太地区进行战略布局以平衡中国影响力的地缘制衡框架。东盟国家作为联结两洋的中心地带对该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其对印太战略的认知虽有一定共识,但同时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性。这表现为东盟国家选择加强或弱化与美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质疑或欢迎美国加强安全介入与合作,怀疑或认可开放、互惠经济发展模式,批评或认同民主、人权、法治价值观。本文尝试建构国家层次需求与体系层次压力互动的分析路径。从对美安全与经济需求及体系压力这两个维度,可以将东盟国家对印太战略的认知区分为机遇、机会、机会与风险、较小风险、较大风险五种类型。东盟各国对印太战略认知的差异,将影响东盟内部共识的达成以及对地区机制的主导,导致东盟国家与美国关系的分化和复杂化,并为东盟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张凯 《当代世界》2016,(3):30-33
正奥巴马政府在亚太再平衡战略框架下,以东南亚为其战略推进的核心支柱。基于对抗思维的再平衡战略,提高了东南亚区域秩序构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2016年2月15—16日,美国—东盟领导人峰会在美国召开,这一近年开创的多边互动的新模式被奥巴马政府视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项重大成果。事实上,早在2009年,奥巴马问鼎美国总统后,便开始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撤军计划,并承诺在2020年前将美国海军作战舰艇的  相似文献   

18.
转型是一个以宪政秩序为核心的国家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稳定的宪政秩序是转轨的最后目标。建立在稳定的重建后的宪政秩序上的经济增长,是稳定的经济增长,而宪政秩序重建中的经济增长,就是转型性增长。在宪政重建基础上的外交革命,是中国应对外界遏制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9.
赵博渊 《南风窗》2007,(7):11-11
3月13日,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在东京与安倍晋三首相签署《日澳安保宣言》。该宣言对于日本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多了个战略伙伴,还标志着日本在战后60年重返太平洋,更堪称战后日本外交走向自主与成熟的里程碑。对澳大利亚而言,由于中国是其北部经济复苏的最大外因,一碗水端平中日两头是其最稳妥的外交路线,所以它再三强调日澳安保不针对中国。至于与日本建立准同盟关系的动力,则可视为美澳、美日双同盟的自然衍生。  相似文献   

20.
孙茹 《当代世界》2015,(2):41-45
<正>奥巴马政府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也引发很多争议。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是,奥巴马加大亚太投入的战略能持续多久?再平衡是战术应变还是战略部署?在2011年初中东大变局时,这一问题被提了出来。2013年10月,奥巴马因政府关门风波缺席APEC(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和东亚峰会,引发外界对再平衡战略的疑虑。2014年3月乌克兰局势升温时,再平衡战略是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