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健康时报》报道,北京的贾女士因腹部剧痛,到北京一家著名三甲医院挂了妇科专家号.她刚说了几句病情,就被打断了.医生用手摸了摸她的腹部,便开了检查单,整个过程也就一两分钟.走出诊室,她一看单子,包括乙肝、艾滋病筛查等项目,好像是一张术前检查单.她立刻折回诊室,焦急地问:"这是要我做手术吗?"医生轻描淡写地说:"切子宫."贾女士连忙哀求医生:"我还没有孩子,将来还想要孩子,能不能不切除啊?"医生肯定地说:"不行,你的子宫肿得很大了,必须切除."她恳求医生再仔细瞧瞧,医生表示没有必要.无奈,贾女士又挂了另一位医生的号,经过检查诊断是宫外孕.于是,贾女士做了输卵管手术,避免了一场误切子宫的悲剧. 医学是一门探索性学科,临床上出现误诊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同的医生,发生误诊的概率有很大差异.我国已故著名医学家吴阶平曾指出:"造成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的因素始终居于第一位."事实上,误诊率较高的医生,往往并非技术最差的人,而是责任心最差的、对患者最冷漠的人.  相似文献   

2.
刘晓庆出名后写的第二本书叫《我的路》,在书中她写了一句后来流传颇广的“名言”:“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难在什么地方呢? 记者们要追踪你和新情人的隐私,走在大街上要戴上墨镜,签名签得手都发软……诸如此类。一方面,我们这些芸芸众生要捧得你出名;另一方面,捧得太热乎了、记者追得太急了,又惹得你烦——这大概是许多“明星”的心态吧。大概是去年,我在一张报纸上看到宋丹丹的一席话,也是“说难”的。不过宋丹  相似文献   

3.
李睦 《工会博览》2010,(10):40-41
王苏芬是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和普及专家。当年以一首《海岛女民兵》红遍大江南北的她,在随后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一直醉心于中国古曲艺术的传播和挖掘工作,她不仅培养了大批中国古曲艺术的接班人,作品《别董大》、《西江月》、《忆王孙》等更在国内音乐界和东南亚地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4.
提到金领,不少人的印象是:不折不扣的城市精英,有十足的事业成就感和生活素质上的优越感,一流的工作环境、从头到脚的顶级品牌、自信内敛的笑容是他们的普遍特征。然而在上海,有一位名叫李冰的高学历"海龟",却"不走寻常路"。从2004年至今,她先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在回忆录中说:"拳乱结束时,我回到美国.当时我急需一种比军队和武器更为重要的东西,没有它,这两者都不会有,那就是钱.不是指我曾从各处得到的只那么多的款项,而是至少要有50万英镑.没有这么多的钱,就会失败.于是我开始扮演一个新角色,即政治基金的募集人."在募集过程中,有一位费城洗衣工人,在一次集会后来到孙中山下榻的旅馆,塞给孙中山一只麻袋,一声没吭就走了,袋里是他20年的全部积蓄.  相似文献   

6.
《南风窗》2016,(1)
正我们都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这个"人",包括了"我",但更多地指"他人"。在《让直觉和世界的真相相通》(见本刊2015年第26期)这篇文章中,我在破解著名的"电车难题"时说,"岂能尽如我意,但求无愧于心。"在到底是让失控的电车按既定轨道撞死5人,还是由我们选择拐向岔道,拿无辜的1人生命去救5人,我们都是极其痛苦的,是无法尽如我意的,但再痛苦也得选。这个时候的判断标准就是"无愧于心"。这两句话,都在说:我们对做一件事最终应该听从的,不是头脑的想法,不是他人的意志和压力,而是我们内心的声音,是内心深处的直觉。这是一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2016,(1)
正战争结束至今已经70载,其他人早已获得自由和解放,但对于李玉善们来说,正义还没有到来。对88岁的韩国"阿妈尼"李玉善来说,被日本人强拉去中国做慰安妇是她内心深处最不愿意触及的痛苦记忆,但中国也是她不得不每天都要提及的地方。在首尔郊区的"分享之家"慰安妇主题博物馆,李玉善告诉《南风窗》特约记者:"我不觉得自己可耻或丢人,因为那些大言不惭否认历史的人  相似文献   

8.
教你去爱     
正《少有人走的路(1-4)》作者:[美]M.斯科特·派克译者:于海生、严冬冬、尧俊芳等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日期:2017年12月1日定价:150.00元或许在我们这一代,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少有人走的路》这样,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如此巨大的冲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16,(22)
正该书作者有这样一个观点:美国"忧心"的不是中国崛起,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崛起。《中国的崛起—美国未来的竞争与挑战》是一本能够代表美国新保守主义对华政策的典型著作,该书的研究成果虽然形成于几年以前,但其基本观点在美国学界、政坛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现在,美国下届领导人的竞选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希拉里·克林顿有望胜出。而该书的作者之一,美国著名保守主义学者罗伯特·卡根,就曾在希拉里担任国务卿期间出任过她  相似文献   

10.
<正>安钟岩曾经说:"功成名就不是我的梦想归宿"。当记者问及安钟岩的梦想时,她说:"我认为,自己生活好了,还不是最好,我的梦想是希望大家都能够享受美好的生活。我现在是北京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我会和我们协会的女企业家们为社会多做些贡献,希望通过我们做的一些事情,带动更多的人回报社会。"  相似文献   

11.
正日前,怀柔区"我和我的祖国"百姓宣讲团走进区总工会专场在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拉开帷幕。当天,70名职工聆听到了一幕幕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精彩宣讲。活动中,7名宣讲员围绕《大哥向征》《国际范儿的社区医院》《公平正义的守护者》《走在民族品牌建设道路上的新怀柔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为国际会都做代言》《我和祖国共成长》优秀感人故事,宣讲了亲身经历和真情实感,与现场听众共同追忆红色岁月,激情岁月,唱响美好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石勇 《南风窗》2014,(15):9-9
<正>经常有人说"道德是用来律己,不是用来律人的",并且一脸高尚的样子。据说,如此标榜可以防止"道德绑架"。这有问题吗?有。让我们来看一下如下的情境:公交车上,一个中年渣男突然对一年轻女乘客施暴,先是跨腿坐在女子大腿上,接着,压在女子身上,猥亵并企图强奸。司机见状,赶快过来和施暴渣男搏斗,并连呼车上的乘客"快来帮她",喊了5次都无一回应,直到最后才有一个眼镜男帮忙。这并不是我假设的"思想实验",而是7月4日发生在福州27路公交车上的真实事件。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雅安市公安局长李海自杀得很不是时候,正好赶在中国的贪官将自杀作为一种"自我解脱"的时候。若是查一查互联网关于"贪官自杀"的信息,那么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香港《文汇报》1月29日报道中引述的一组数据:"2003年上半年,中国共有6526名党员及党员干部失踪;8571人贪官外逃;1252人自杀。"1252人自杀"这个数字说明什么?说明"贪官自杀"不是一两个人,而是已达千人之余的一群人,如果用社会学的标准来看,这已经够得上一种现象了,因而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4.
这里是纽约卡内基剧院。1990年10月14日。为庆祝这座世界最高等级之一的剧院建院100周年,上海交响乐团正作为历史上唯一来自亚洲的乐团演出。二胡协奏曲《梁祝》幽幽地响起,东方音乐的清新幽远、哀婉动人,立即征服了异国的艺术领地。一位中国留学生也坐在剧院里。她全神贯注,似乎不愿漏掉一个音符。从降生开始,她就和《梁祝》分不开了。她为之陶醉,为之感动,同时也为之骄傲。然而今天,听着这熟悉的曲子,她却越来越感到气愤! 演出一结束,这位姑娘就给上海交响乐团领队、上海文化局局长打电话,向他强烈抗议:这部作品明明是她父亲何占豪根据他与陈钢合作的小提琴协奏曲  相似文献   

15.
介于美国鹰派"围困中国龙"论调有所抬头,[《波士顿环球报》网络版2月25日文题]尊重中国(作者: 专栏作家H·D·S格林韦) 拉姆斯菲尔德前不久称中国是一个"我们希望和祈祷她按部就班进入文明世界"的国家,这话让我感到茫然。五角大楼的一名发言人立即跳出来解释说,国防部长的意思并非中国不是一个文明国家,只是她一直闭关自守,现在逐渐登上全球舞台。的确如此,但看来"文明国家"越来越多地用来指按布什政府的旨意行事的国家。  相似文献   

16.
隔世谛听者     
某些谛听音乐的瞬间"人感到孤独而又不孤独",这句话是神学思想家汉斯·昆在其著名的音乐论文《莫扎特:超验的踪迹》里说的。我也常听莫扎特的音乐,从他的大调、小调乐曲,《魔笛》、《安魂曲》,到交响乐等,都曾用我那愚钝的耳朵"阅读"过,那种舒缓顺畅,轻盈飘逸,甚至有些潇洒的音乐曾"见证"了我在生活此处的那些闲散而又不乏焦虑的时光。或者,有时候听莫扎特的音乐与听布鲁克纳  相似文献   

17.
想要对绘画有一个透彻的解释是个难事,大多是从自己的角度与体验去认识与理解它。一、我看绘画在我画集中的自叙,基本表达了我对绘画的大体认识,现抄录如下:……我赞同艺术为人生的主张。一切有碍于人生的事物(如大麻、春宫画)都应该取缔!但又不能规定艺术应走那条路,因为每条路都有它自己的‘风光'。比如能吃饱饭的淑女很容易多愁善感(林黛玉就老是哭哭啼啼。当然,要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她早就无暇去哭了。)这种感伤派,自有她抽抽搭搭的美。而那些饱经困苦,久经沙场的艺术家可能霸悍些,但他却能激励那些脆弱的神经。不要说耍猴不是艺术,因为它能给人以快乐。  相似文献   

18.
女娲雕龙     
张凡凡 《工会博览》2006,(18):39-39
我一直把音乐当成朋友看,所以也像对待朋友一样,常和她做“交流”,因为只有交流才能发现她内在的美丽,才能从她身上得到更多启发、获取更多的力量。我是名音乐教师,欣赏音乐与音乐交流时就会不自觉地遵循“音乐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的过程。所谓音乐感知,就是聆听,这是我和音乐进行交流的第一步。有人说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  相似文献   

19.
正《这么慢,那么美》作者:罗敷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15年8月1日定价:36.00元《这么慢,那么美》是一位在北欧瑞典生活10年的中国女性,描写她对当地生活、文化、教育、经济等方方面面的观察体会,描写北欧人如  相似文献   

20.
正版本:上海书画出版社《艺术与文明》一书的作者范景中是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大家,也是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最早的中文版译者。在范景中看来,艺术是文明的命脉,虽然我们能凭本能感受艺术之美,却要借助历史和风格的框架来真正理解艺术之美。因此,《艺术与文明》在介绍从远古时期到中世纪欧洲的艺术发展史之外,更希望帮助读者建立起观赏艺术的不同视角,从艺术起源的历史背景出发,来思考其之所以诞生、发展的原因。例如,借巴黎圣母院分析建筑与音乐的共通之处,所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因为他们都体现了"数的和谐",美妙的音乐由黄金比例的音阶构成,美妙的建筑则由黄金比例的结构搭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