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港的引力     
对于香港资本市场,相信没有比已经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民企更有心得。而这种心得在有些民企甚至更为刻骨铭心。为此,本刊约请金蝶总裁徐少春、欧亚农业副总裁阎闯谈论一下他们对香港资本市场的理解。《南风窗》:香港资本市场目前的情况能否对内地民企形成足够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作为瑞银华宝中国研究部的主管,张化桥由于对内地民企的“狂热”鼓吹,成为香港资本市场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但在去年年末,格林柯尔、欧亚农业的震荡事件中,他又极具杀伤力。这一切似乎构成了一个充满矛盾的谜语!在4月5日,本刊记者对张化桥的专访中,他袒露了一直坚持的“独立分析”立场与“民企信仰”的关系。而在这个背后,实际上也显露了香港资本市场与内地民企更为真实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邢少文 《南风窗》2012,(8):69-71
类似家族资本与政府的勾结在香港并不少见。如何对家族垄断市场的行为做出合理的约束,对资本左右公共权利的制度做进一步的改良,也是"香港模式"能否再具创新效应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专业分工是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分工到极致,又有着联合、协作的必要。香港专业联合中心及其E化正是矢志于此。作为一个"高效用平台",它使我们看到香港专业服务与内地需求结合的广大远景。  相似文献   

5.
谭保罗 《南风窗》2014,(11):68-71
<正>和以往政策侧重于"做大做强"资本市场不同,新国九条更多地谈到了投资者保护和市场风险的问题,这让人看到了解决根本性问题的可能。一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着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是功能的扭曲,即资本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以"融资"为主要目的,而"投资"则处于从属地位,各种制度设计都为"融资"服务,而对投资者的保护往往流于口号;二是地位的边缘化,换言之,资本市场仅仅作为银行体系"补充"和金融风险的"化解工具"而存在,这个市场无论发生什么"怪事",都不会关乎国家金融稳定的大局。因此,监管时常力有不逮。  相似文献   

6.
叶竹盛 《南风窗》2013,(6):10-10
前不久,香港出台法律,禁止携带两罐以上婴儿奶粉出境,违者最高可能被判两年监禁。虽然这部法律的合理性尚存争议,但它背后隐含的问题值得认真讨论。据统计,"限带令"出台前,香港每卖出10罐奶粉,就有8罐销往内地,最终到消费者手上的价格比内地同类产品要高出许多。香港自身并不生产奶粉,只是国际贸易的中转港,香港市场在售  相似文献   

7.
张慧瑜 《南风窗》2013,(10):88-92
香港电影的文化登"陆"战,不仅诉说着香港人在内地经济崛起背景之下新的身份焦虑和定位,而且重构着当下中国新主流文化的想象。如果说1980年代以来以香港电影、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作为一股强劲的南来之风深刻地改变了后革命时代中国的文化景观及记忆,那么新世纪以来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全方位融合所产生的华语电影则成为中国崛起时代的文化表征。这些香港电影的文化登"陆"战,不仅诉说着香港人在内地经济崛起背景  相似文献   

8.
张俊杰 《南风窗》2014,(9):24-26
<正>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周边形势纷繁复杂的关口,李克强在博鳌的演讲为当下的政经热点定调,也得到了与会者的积极呼应。"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4月10日上午,在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大会的主旨演讲环节,李克强总理用这句话翻开了今年资本市场改革的新一页。金融、资本领域的改革,成了此后论坛最热的话题,现任证监会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书刊批发和零售分销领域,各种消息不绝于耳。8月底,新华书店总店对外披露,总店争取在年底前完成股份制改造,改制后将向国内外投资者出售60%的股权。总店保留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同时积极寻求私人和海外投资,将拥有至少5家投资方。并计划从国内或海外资本市场中选择"最成熟的上市地点"。  相似文献   

10.
近一两年,内地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讨论非常热烈。那么,什么是优良的公司治理(管治)?如何对其作出评价?笔者在香港工作多年,也一直在研究类似的问题。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2002年初发表了专门报告,认定以国际标准评价,香港企业管治总体水平良好。所以笔者想以被列为香港恒生指数、最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为例,通过分析它们的管治结构,给内地企业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内地“民企概念”在香港股市还能走多远?自从格林柯尔与欧亚农业事件以来,在国内,这个答案已相当悲观。“民企风险更大”的结论广为流传,舆论深陷于民企缺乏诚信的伤痛中不能自拔。日前,本刊记者赴港追踪一个“内地民企上市推荐会”,在广泛接触香港资本市场的各方人士后,倾听到与内地悲观结论相当不同的声音,其中的信息甚至让内地媒体一些可怕的误传显露原形。那么,谁的分析更靠近内地民企在香港股市命运的真实?无论怎样,答案都来自香港资本市场本质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社会     
《南风窗》2014,(10)
<正>万象∣Town News随地小便VS公厕难寻"内地幼童在香港街头小便被拍照"已经演变成一场"本地人与外地人"之争,这里不讨论此事,回到"随地小便"问题本身,中国内地对这一屡禁不止的陋习似乎已失去改变的信心和决心。除了"惩戒措施少"的原因以外,"公厕难寻"更是个不被重视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交易所最重要的作用是让企业能够筹资发展。这一点,创业板已经做到了。 10年之后,内地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比例估计可达到70%。 可以把香港当作内地企业的“训练基地”。 监管必须“杀一儆百”,做出几个样板。 监管也要注意寻找一个平衡点,不宜太紧也不宜太松。就像手中一只小鸟,你抓得太紧,它可能会死,抓得太松,它又会飞走了。 如果香港、深圳、上海联合起来就是世界第5大资本交易市场,如果再加上台湾,排名会更靠前。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6,(1)
正经济何以发展,凭市民的包容、凭实力、政府的文明程度;而将经济发展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助推文明与城市更新的节奏相匹配,才能令生活于此的人有舒服、不做作的印象,令大国形象在一个城市的视角里尽显。"包容",这几乎是"外地人"对广州的共同看法。这种包容力,恰恰也是文明的包容力和吸引力。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的一个,广州有它特有的文明魅力。这种魅力,跟政府和市民长期以来的努力营造密不可分。对它的感受、观察和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杜平 《南风窗》2007,(13):28-29
香港回归之前,笔者还在布鲁塞尔担任常驻记者。有一次在北约总部采访时,英国驻北约代表团的一名外交官和我聊起香港的前途,包括香港回归之后与中国内地的关系。这位官员向我提出了两个十分悲观的看法。第一种看法在当时的西方社会非常普遍,那就是,英国撤离香港之日,便是香港的自由走向终结之时,因为"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容忍任何政治异己";第二个观点  相似文献   

16.
谭保罗 《南风窗》2013,(22):67-69
商业地产和实体经济的紧密度超过住宅,当实体经济疲弱,商业地产会首当其冲。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内地商业地产不论是售价还是租金,其增幅越发被住宅拉开。李嘉诚在内地"抛楼"和在香港"套现"一度被有些人质疑为对中国经济的"看空",而王石在微博上那句"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的点评更带来了疑惑和遐想的空间。一时间,经济的不安全感再次向中国人袭来。但更多的评论者认为,李嘉诚在内地先后拥有近80个投资项目,对  相似文献   

17.
杨军 《南风窗》2007,(19):74-75
中国的投资银行业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盈利模式走向收人多元化的转型期,这时候外资投行带来的竞争压力,未必不是好事情。摩根斯坦利、美林、瑞银、摩根大通、高盛等等,不知何时,这些曾经离中国百姓生活很远的国际投行的名字,开始在众多国人口中变得如数家珍。在国际投行们看来,现在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国家,就是所谓的"金砖四国",即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中,又以中国最具吸引力。为了分享中国经济成果,它们逐渐齐聚这里。外资问鼎"中原"美资投行是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国际  相似文献   

18.
贝加 Gray Becker,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香港经济正面对相对优势转变的挑战,内地经济腾飞,使以往香港优而为之的经济活动,逐步迁徒到内地。然而,香港过去积累的人力和智慧资本并未失去,仍非常有价值。因此,香港的挑战是如何运用本身的资源长处,进行调整,找到新的相对优势,在全球化下发挥自己的角色。 斯特恩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目前要吸引外资,需要增加投资环  相似文献   

19.
去年10月,在香港已有80年经营历史的中银香港集团将旗下12家姊妹行及信用卡公司重新组成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成为规模仅次于汇丰银行的香港第二大银行集团,今年7月25日,它在香港挂牌上市。 这创下了中国的商业银行以境外资产在境外上市的新模式,对内地商业银行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被普遍视为中国金融业在入世后的发展新姿。  相似文献   

20.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经典名言,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描述中,它至少有三种意义: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国家的暴力、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权的革命暴力、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暴力。这句名言在传播过程中,因不同作者的问题意识和历史背景不同,对其含义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引用和评述这句名言时应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