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西线无战事,南方无文化。”几年前,一位来自北方的朋友与我们在街边大排档对饮,借着酒意有点自负地说。“何以见得?”身为广州人,我们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君不见:北京城里的历代遗痕,长安道上的秋风渭水,金陵渡头的秦淮夜月——在那地方就连泥土也能挤出一点文化来!当我们的祖先逐鹿中原时,你们这里还是一片化外蛮邦!不过我承认,做生意你们是这个,但谈到文化,你们却只能是这个。”他左手  相似文献   

2.
同一民族的文化,其软实力有着"潜"与"显"的显著差别。"潜"表现为文化主体性的迷失,"显"则表现为文化主体性的确立。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主体性出现了性质和程度不同的两次迷失。第一次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源于民族的生存危机,是全局性的。第二次表现为改革开放初期一些社会思潮中的西化倾向,具有局部性质。两次迷失都凸显了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彰显基础这一内在逻辑,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解释框架仍然是唯物史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宣告了文化主体性的确立。当下中国学术领域文化主体性觉醒趋势显著,这既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转向显在状态的表现,也是其进一步彰显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代意涵是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双创"之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自信;坚持"不忘初心",坚持"双为"方向,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自信;坚持开放包容,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世界影响力的自信。其价值意蕴在于,它是新时代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支撑,走好新征程的精神动力,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深厚基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沃土。在新时代,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精神血脉;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先进价值导向;固牢新时代崇高理想信念,激发信仰力量;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创新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期待。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如何将思政教育课程改革与推进文化自信自然融合,对于思考文化发展创新具有现实意义。2023年,北京市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为我们探索上述问题提供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引领的视角下,只有全面了解和热爱北京的历史文化,才能引导受众在思想境界、价值立场、品格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上有提高;文化自信的视角下,  相似文献   

5.
武家奉 《工会博览》2023,(20):37-40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就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笔者以“周公礼乐思想”为例,探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中,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6.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应当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及意义,正确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包括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文化热”兴起后,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一个时髦的口号。在鼓吹者看来,21世纪甚至可以成为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世纪,因为相对于以大自然为敌、事事强调对立的西方文化而言,体现了综合思维模式的中国文化“东学西渐”乃势所必然。我们首先要确定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人一看到这个字眼,首先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界主要从何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为何以及文化自信何为等方面对文化自信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何为文化自信主要回答文化自信是什么的问题,学界着重从文化自信的内涵以及文化自信与相关范畴的关系进行了回答;文化自信为何主要回答文化自信为什么的问题,学界着力从文化自信的背景与价值进行了探讨;文化自信何为着眼于回答文化自信怎么办的问题,学界从多层面、多维度进行了思考。学界在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尚存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因此,文化自信会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问题。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学界可能要在进一步拓展文化自信与相关范畴的研究、开展比较研究、深化文化自信生成逻辑与价值研究、加强集成创新研究等方面多着笔墨。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具有特定的历史方位、时代意蕴及话语环境。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基因,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和目标的理解是文化自信的基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未来前景是文化自信的基调。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具有持续性、开放性、基础性和现实性特征。在表现形式上,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主要通过文化认同体现文化自信的知性内容,通过文化自觉体现文化自信的理性意向,通过社会生活体现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通过对外交流体现文化自信的世界关怀。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特质的文化,其建设过程绝不能闭门造车,而应秉承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借鉴和吸收各国网络文化建设的成功之处。探讨国外网络文化建设的经验,可以得出如下启示:(1)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2)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与多元参与相结合;(3)必须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必须把网络文化安全放在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5)必须加快网络技术创新步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遵循一系列方法论原则。主要包括:统揽全局、务实开拓的发展原则,和而不同、尊重差异的包容原则,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实践原则,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思维原则,为我所用、体现特色的交流原则。这些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细化和展开。  相似文献   

12.
俞新天 《国际展望》2023,(5):1-20+160-161
中国民间外交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后,民间外交在中国外交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愈益提高,理论创新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时代中国民间外交理论可概括为“三个支柱”和“一个中心”。“三个支柱”中的经济支柱是指中国与世界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共同把经济蛋糕做大,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西方基于零和思维的地缘经济理论不同,中国全面开放合作的经济理论不仅有益于世界各国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升级,增进了与各国人民的友谊。文化支柱强调中国与世界各民族加强文明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推动人类的共同进步。目前,中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前所未有的自信,以平等、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世界沟通,培育人类共同价值观。情感支柱强调民心、民意对各类国家都有巨大影响,而心理情感对于人民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民间外交理论对于克服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不仅是为了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抹黑、诬蔑,而且也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强国去争取天下人心的必经之路。“一个中心”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它意味着中国民间外交将以各国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增进集体认同,增强与各国人民的团结,...  相似文献   

13.
现在在地方,各级政府主导的文化活动已屡见不鲜。与此相对应,我们可以看到在日益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人的文化焦虑感在与日俱增,百多年来的中西文化之争仍在继续。从结构上看,以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等为主构成的“核心层”有从业人员223万人,实现增加值884亿元;以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及会展等为主构成“外围层”,有从业人员422万人,实现增加值835亿元。但是,一些人已对“文化产业”提出了严重质疑:“‘文化产业’的提法,笼统地讲有很大问题,什么领域或者什么环节可以产业化都必须具体讨论,可以产业化的领域也不是所有环节都可以产业化”。2004年的“三联保卫战”事件是值得记取的,闪为它代表了出版业的典型矛盾。而在2005年,这种由文化产业化带来的争议还将继续,并带给我们更多的戏剧性场景。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打造大国工匠、弘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只有工匠精神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追求,只有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大能手、大工匠涌现出来,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职工队伍的素质和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水平,增强广大职工的职业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全面跨越。那么,工匠精神在文化自信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怎样弘扬工匠精神以增强文化自信?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一、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中的文化与认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冷战的结束 ,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出现了新的因素 ,因此仅仅从权力理论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角度去认识当今世界的格局是不够的 ,应当考虑“文化因素”。冷战后的世界 ,权力因素依然重要 ,但权力的重要性与过去相比却有所下降 ,文化的因素在国际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渐加大。就是说 ,“文化”更多地被作为一种国家实力加以考虑。文化一般有“整合”和“认同”的功能。“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也是整合文化、共建群体文化意识和价值参照系统的过程 ,是国内人们对共同体形成“文化认同”的过程。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 ,其力量的凝聚不仅需要资源、体制和权力作为保障 ,而且更需要精神的整合。因此 ,这使国际关系学者们重新思考世界事务中“文化”和“认同”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让我们愈加坚定"四个自信",愈加坚定旗帜自信。——题记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中国和拉丁美洲的关系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文化交流进一步展开,这种文化交流不仅是传播中国文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拉美有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杨陌 《法制博览》2010,(16):71-71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大国”形象被媒体炒得极热。中国人可以无比骄傲地说“我的祖国有五千年灿烂文明”“我的血液里流淌着中国文化”……诸如此类。但自信心刚刚开始膨胀的中国人只顾沉浸在这样的情绪之中,忘记了去思考我们的文化对我国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有和帮助。毕竟“文化大国”不仅仅是一个好听的名头。  相似文献   

19.
为把我国建设成更好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法律文化作为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完善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法律文化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要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吸收借鉴我国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并完善法律法规和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20.
我们要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文化自信,一个是文化对国家建设的推动作用.一个强大国家的崛起没有文化支撑是不可能的.从历史纵向上研究,希腊的政治、罗马的哲学造就了古代文明的根基.后来英国、法国、德国都是依靠制度文化、科技文化变成了世界大国.即使西欧的小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都能成为世界强国,也是海洋文化使他们走向了世界.当代美国是以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影响着全世界,美国是为了推广人类的普世价值,是价值观吸引着众多的国家,也是举着文化的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