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漫画     
《南风窗》2012,(11):17-17
强捐扶贫?插画迢迢有不少网友近日发帖称,四川省攀枝花市公务员、事业单位在编员工、教师和一些企业等,被强制捐出一个月基本工资给一个新成立的扶贫帮困基金。攀枝花团市委一名副书记也证实,捐款数额"原则上不低于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对此,募捐发起方攀枝花市慈善会辩称是"自愿捐助",称整个慈善会不包括临时工共6人,目前仅市级单位就已筹得900多万元资金。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2015,(24)
<正>作为一直在国有单位工作的劳动者,我对"集体"的温暖印象深刻。比如,如果有职工遭受重病或家里有什么意外,工会就会站出来,发动大家捐款助其渡过难关。有"集体"罩着就是好。要是没有"集体"的温暖呢?也会有社会上的温暖。像这类事就有很多:张三的小孩得了可怕的病,没钱动手术,实在没办法了就通过媒体求助,然后,大家看到报道后,也会帮忙;而李四如果因生活陷入绝境上街"募捐",同情心也会驱使有的人掏钱,而并不总是把脸别向一边。这些,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啊!"集体"也好,  相似文献   

3.
性感的思想     
从上个世纪末到这个世纪初,"身体写作"已经从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词语变得有些臭名昭著。这并不奇怪,小说中的"性爱日记"、诗歌中的"下半身"、以及行为艺术中的"自残游戏",都以解放身体为名开展了新一轮的囚禁身体运动。他们天真而又老谋深算地认为,只要将所有束缚去除,身体的春天就到来了。巴塔耶在几十年前说过的话不幸而言中,他在《色情史》的引言里特别提到:"以揭露禁忌来反对禁忌是徒劳的……禁忌的不存在只能意味着:兽性。"换句通俗的说法,一个人没有权利在卧室里做爱是非人性的,人人都可以在大街上做爱也是非人性的。这位研究色情而著称的法国学者,与当下中国的身体写作者不同,出人意料地说道:"贞洁本身是色情的特征之一,也就是人特有的性欲特征之一。"类似的话中国也有,比如"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之类。但这两句话貌合神离,前者同时承认贞洁和色情,后者则同时否认婊子和牌坊。  相似文献   

4.
石破 《南风窗》2008,(17):61-64
"我觉得有些人对农民是假爱,即使他心里是真爱,他的身体也不允许。"曾经努力从农村走进城市的何慧丽如今认为自己的未来在农村,并满意于自己的"回归"。对于发展生态农业,何慧丽只问了一句:"你可以不爱农民,但你爱不爱自己的身体?"  相似文献   

5.
身体在不同的历史语境自然会有不同的命运,也会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有时,它被当作欲望的深渊,是需要通过道德努力去克制的客体,比如中国古代的功过格就强调对感官欲望的抑制;有时却又成为革命激情的直接来源,“变脸”成破除压迫性社会机制的第一推动力,例如1960年代西方的嬉皮士运动。在这样一个让人不无迷惑的状况下,如何言说我们的身体成了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也许,关注身体的学者可以从新近在大陆出版的台湾学者黄金麟的著作《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找寻到解脱困窘的蛛丝马迹。按照黄的研究,对于身体的…  相似文献   

6.
您知道走路也可治病吗?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种可以治病的走路方法。扭着走有效地扭着走(有点像竞走),可以促进排便,防止便秘,特别是对于减少直肠癌的高发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人坐或躺着的时候,内脏是极其拥挤地堆在一起的,当身体抖动起来时,身体的内脏就会因获得  相似文献   

7.
李淳风 《南风窗》2014,(9):76-79
<正>兰越峰在近乎隔离中度过童年,成年后身体羸弱却一副直脾气。如果认定出现"过度医疗",她就会"看不下去"。她和医院的矛盾,曾导致丈夫被免职。离婚后,她斗志不减。2010年6月13日,医院认为超声科在兰越峰手中总是不配合大局,为此拆分超声科,派人去超声科搬设备。兰越峰被激怒,举着"绵阳市人民医院是最差医院"的牌子,跪在了医院大厅。兰越峰"疯子"的名声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8.
正"有人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在婚姻登记室里,结婚、离婚两种全然对立的生活状态在那里上演,每天都有或有趣或感人或引人深思的故事发生……"一个善于观察的婚姻登记员将发生在婚姻登记室里的40多个故事记录下来并发布到网络论坛中,引来网友们数万次的点击阅读,这发帖的人就是西城区民政局的刘宇。  相似文献   

9.
正小时候,我很少生病,但不知怎么,身上和头上老是喜欢生恶疮,弄得我痛苦不堪。医生说,吃苦瓜能解身体毒素,多吃苦瓜,恶疮就会好。所以每到夏天,母亲总是种上好几架苦瓜,威逼利诱让我吃。可是我不喜欢苦瓜的味道,一放进嘴里马上吐掉,看都不想看那盘苦瓜一眼。母亲夹一筷子放进嘴里,"一点也不苦呀!你再试一下。"可我拒绝再试,把头扭一边。这时,母亲便会一个劲地唠叨:"苦瓜苦,苦瓜吃了能解毒。你吃了苦瓜,疮自然会少,没有疮了,人也自然变漂亮了呢。哪个丫头像你一样,满身都是疮呢?"听母亲唠叨多了,我也渐渐懂得苦瓜能治我身上的疮,知道再怎么  相似文献   

10.
3月3日,57岁的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刚刚在古巴进行完手术没几天,就"织起了围脖",连续在古巴经由微博客网站发布多条信息,自称手术后身体恢复良好,"感觉自己像鹰一样翱翔". 可见,果真是"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不过,要治病,这些领导人的选择也不尽相同.他们中有的会选择在本国秘密治疗,有的则像查韦斯一样选择走出国门求医.自然他们心中都有各自欣赏的海外求医地.  相似文献   

11.
春捂助养生     
正近日气温的变化让人感受了春天的温暖,而早晚仍寒使得"春捂秋冻"进入了人们的养生计划。为什么"春要捂、秋要冻"?对此,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心身医学科主任赵志付教授表示:"春捂秋冻"是一句谚语,其中,"春捂"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相似文献   

12.
石勇 《南风窗》2016,(4):30-33
中国社会,将更加变成一个"生活世界"。春节过后,我们在心理上、身体上,又一次进行"转身",从"家"出发,继续向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去。这是在走向哪里呢?我们会—遭遇什么?从认知上讲,这些问题让人好奇。但现在已没那么多好奇心可以激发了,有些"改变"的可能性已经被锁定,而曾经担心的一些东西,也许会渐次发生。我们关注这些问题,更多是一种心理上对自己已有  相似文献   

13.
庄稼按着季节长,果子顺着时令甜,早熟的庄稼颗粒瘪,先红的果子糖不足。人也是一样,生命都是有时段的,该穿开裆裤就别兜死裆,徐娘半老了就别装嫩,黄嘴丫子还没蜕就少打哨儿。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6,(7)
正不要说骂人、指责人、妒忌人、贬低人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即便是喋喋不休的、不断重复中性的语言,也是有副作用的。粤人的语言有时候是不按常规出牌,显得充满活力,比较精彩。例如说海味,粤人就用"生猛"二字,显得雅俗共赏,有喜庆味道,又有一种良好的愿望。谁不喜欢"生生猛猛"的呢?没有人不喜欢的。谁会喜欢暮气沉沉的呢?这种人极少。现在的网络,出现很多"猛人"了,活跃得很,有如  相似文献   

15.
《南风窗》2016,(11)
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脆弱"了,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有人觉得受伤害了,就要跳脚抗议。比如,前一段时间网上很多人转发郑强教授的一段关于空姐的言论,是一段脱离了演讲主线的小杂感。他自己也知道不是很严肃,当不得真,所以在视频片段的开头,他特地嘱咐台下的一位王书记把这段掐了别播。大家转发那段视频,主要原因是说得挺好笑的,把老愤青郑强当段子手围观了。至于他说的,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2014,(24):11-11
<正>"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它其实是人类弱点的一个形象比喻。问题:为什么当"锅里还是温水"时,"青蛙"不早点往外跳?在饥饿年代,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被饿死的风险,因而千方百计要吃饱肚子。"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少吃一顿饭,强烈的生存焦虑就会随之而来。但当温饱代替了饥饿,我们对肥胖的风险却不是那么敏感,因为你的身体不是因为哪一顿饭而胖起来的,它是长期地、缓慢地、不知不觉地储存了过剩的,甚至是有害于自身的能量。  相似文献   

17.
正"有梦想谁都了不起!给孩子点赞!""努力的人终将被看到!""你今天的努力,会看到破茧成蝶的美丽。""这也是我们的后浪,生活不易,请一起加油!"……近一段时间,一张"7岁女孩在卤菜摊案板下学习"的照片刷屏网络,感动了很多人,也引得网评无数。据媒体报道,这个女孩叫柯恩雅,是湖北五峰渔洋关镇一年级的学生。小恩雅父母所在的集贸市场4月3日复工后,她就一直在自家店铺的案板下上网课。略显狭窄的案板下,小恩雅"有时猛一抬头就撞到了脑袋"。  相似文献   

18.
现在人们一般都能做到每天最少刷两次牙,刷的次数是够了,但是刷得"达标"了吗?日本医学界认为刷牙只需"六两力",其实也就是说刷牙别太狠,否则会损伤牙齿.另外,刷牙讲究三个"3",即一天刷3次,每次刷3分钟,一颗牙要3面都刷到.  相似文献   

19.
石勇 《南风窗》2012,(25):86-87
这是中国社会越来越是非不分的一个秘密,每进行一次"理性化论证",就把道德标准往下拉一次,不断逼近底线,直到颠覆。而同时,它也会加剧一个人和社会的病态,因为一个出卖自我、良知、人性的人,必然想着要去干掉道德,但反过来,道德也会干掉他。  相似文献   

20.
夏飞  位尊权 《法制博览》2008,(18):38-39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智力超群、想象力丰富、身体强壮的优良儿童,随着他们一天天地长大,他们的智商便会随着教条的知识变得低下,他们的想象力也会随着人为的约束而变得平庸,他们的身体因各种过剩的养分而变得虚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